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文学可教可练

来源:中青在线 | 戴云 李润文  2018年07月16日06:13

“我不否认每个艺术门类都需要天分,在意识到天分之后,还要看到训练的重要性。”7月14日,南京大学教授、小说家毕飞宇携新书《小说课》做客江苏书展“书香中国大讲堂”时表示,文学是可以教育的,也是可以训练的。

在南京大学,曾有学生向毕飞宇抛出尖锐的提问:文学是否可教?谁是教出来的?作为一名从事小说创作三十余年的作家,毕飞宇以教学实践回应了该问题:在南京大学课堂上谈小说,他要求学生每人提交一篇小说习作,隐去姓名后,大家轮流发表看法。数小时下来,往往褒扬语寥,批驳声众,“每一句批评都可能为他人提供一个方向。”在他看来,所谓文学教育,是让学生学会当面心平气和地批评与被批评,一起感受小说内部的“飞鸟乱云”和人物的感染力。

长期以来,文学界有观点认为,作家是“野生的”,靠的是天赋,不需要学校培养。对此,毕飞宇不予苟同,“西方不少作家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虽然不能让平庸之辈变得有才华,但能让本身有才华、有潜质的人得到更好的成长。”

“在今天精神的传承和创造背后,隐藏着许许多多式样的教育模式。”毕飞宇坦言,其教学模式受启发于爱荷华大学等校的创意写作课程。在美国,他曾亲睹咖啡厅前十余个年轻人围聚私语,讨论一件作品,为此动容不已。直至五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他更坚定了这一认识:文学是可以教的,文学的教育可以归并至高等教育中去。“文学不需要教育”这个话题可以到此戛然了。

毕飞宇一再强调,声乐有天才,绘画有天才,但文学没有天才。文学除了直觉、想象力、情感等先天禀赋,这些“不可教”的部分以外,同样也包含非感性的内容,即逻辑、语言结构,人物形象设定等。

毕飞宇认为,与艺术一样,文学不是自嗨,也不是自我陶醉,而是将先天性情感通过高度控制力呈现出来。“我每次看程派青衣张火丁的《荒山泪》,都会感动流涕。我私下问张火丁:‘我在台下流泪没关系,你在台上流泪了怎么办?’张火丁说:‘我不会流泪的,我的工作是让观众流泪。’”他解释,就文学而言,重要的不是情感本身,而是情感的传播与表达,即使是最不可教的情感,也可以经过长期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