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原创科普图书需要“强身健体” ——关注原创科普图书(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尹琨   2018年07月11日16:31

曾几何时,谈到原创科普图书时,国人会自豪地说出《十万个为什么》的名字。这套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青少年科普图书,在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原创科普图书最亮的招牌。随着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不断提升,对科普图书的阅读需求同步增长,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叫得响的原创科普图书反而难见踪影。近年来,中国原创科普图书每年出书数量并不算少,但不容忽视的是,无论从实体书店还是网店的销售数据来看,目前市面上更受读者欢迎的科普图书仍为国外引进版。在强调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今天,让人不禁想问,原创科普图书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原创科普图书如何做大做强?

引进版科普图书

市场“唱主角”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取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科普图书的动销品种在实体书店渠道呈稳步上升的态势,动销品种规模由3500种增至5939种,品种增加了近70%,特别是在2013年以后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科普图书动销品种的增加,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市场对于科普图书需求的不断提升。

遗憾的是,通过分析来自“开卷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观测系统”2018年上半年,包括实体店和网店在内的科普类畅销书TOP30排行榜可以看出,进入榜单的我国原创科普图书数量本就不多,更不用说占据排行榜靠前的位置。

以今年6月的数据为例,排名最靠前的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也仅是第七名。排在前四名的科普图书均为引进版,分别为《时间简史(插图本)》《果壳中的宇宙(插图本)》《时间简史(普及版)》,以及《图解时间简史》。其中,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时间简史(插图本)》更是蝉联今年上半年实体书店与网店畅销书冠军的位置。

纵观今年上半年科普图书畅销书排行榜,包括《时间简史》在内的经典科普图书影响力持续提升。尽管这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今年3月去世不无关系,但也显示出像《时间简史》这样集专业性、艺术性、思想性、趣味性的科普图书,是真正受到市场青睐的图书。一方面,国内出版社会对这样的引进版经典作品在呈现方式上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经典图书的高知名度使得这些书成为众多读者阅读科普图书的入门之选。

“2017年,在实体店科普图书市场中,本土作品品种与引进版作品品种规模比例超过6:4。”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析师王娇表示,但本土作品在科普市场以超过六成的品种,只获得大概三成的码洋,而引进版的美国、英国与法国的科普图书则能够以较少的品种收获较多的码洋。

国内科研人员

“写科普”顾虑不少

“受创作水平、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国内原创科普图书相对国外科普图书难以形成红火局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坦言,“特别是科学思想精妙、人文色彩浓郁的原创科普图书屈指可数。”原创科普图书的“欠佳”表现,让经常参与科普项目评审与各类书榜评审的尹传红颇感无奈。

那么,原创科普图书的问题出在哪儿?

“如何找到合适的科普图书作者,成为最让我发愁的事情。”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杨虚杰道出了关键问题之一。她表示,科普图书作者难找,找到既懂科学,又会讲故事的科普作者更是难上加难!

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梁进从事科普创作多年,她最新创作的科普图书《名画中的数学密码》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2018年4月“中国好书”。她认为,科普作者难寻的原因之一在于我国文理分科早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得搞科研与搞文学的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毕竟学术论文讲求深入严谨,是与科普作品完全不一样的写作风格。这就使得科研工作者对于科普创作‘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梁进告诉记者。

反观国外,带有“文理兼容”性质的课程教育模式,则为科普创作提供成长的土壤。“美国几乎各大高校都会在本科阶段开设‘科学写作’必修课。”杨虚杰介绍说,这门课会教学生们如何与出版社打交道,如何与编辑沟通,如何讲好科学故事,这种从学生阶段就树立起来的科普意识,也使得国外科普图书创作更加深入人心。

还有受访人表示,国内科研人员对于科普尚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在国内学术圈里,甚至有一种“有能力的人做科研,没能力的人做科普”的说法,认为科研人员花在“不严肃”的科普上的时间长了,对于科学的严谨追求自然会下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同行可能存在的误解,以及从事科普没有相应的评价奖励机制、缺乏相关项目经费等因素,让科研人员对包括“写书”在内的科普工作顾虑重重。再加上原创科普图书整体市场销量的不尽如人意,从事科普创作让科研人员面临着既没有职业肯定,也没有满意收入的“双输”局面。

读者“高口味”

倒逼出版社打磨精品

“出版社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调查,找到读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图书选题。编辑要成为沟通科普图书市场和作者之间的桥梁,既有对市场的敏锐认知,也有对科学的准确把握,帮助作者提升创作质量。”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告诉记者。

郑永春曾于2016年5月被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授予卡尔·萨根奖,因为其“不知疲倦地向中国大众进行行星科学方面的科普,并向西方世界展示中国科学”。他也成为获得此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在郑永春看来,与国外相比,国内没有形成科普阅读推广的专业化队伍,加上装帧设计等原因,都使得原创科普图书市场表现欠佳。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由于编辑队伍的不成熟,原创科普图书选题策划水平不高,造成原创科普图书难出精品。“优秀的编辑要与作者之间形成共鸣,帮助和促进作者讲出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编辑要与作者共同策划创造新的内容,从而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中国古动物馆社教部主管邢路达表示,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让原创科普图书出版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希望出版社出书的节奏再慢一些,编辑的科学素养再高一些,潜下心来打造精品科普图书。

翻译过多部国外科普著作,并长期为《博物》等科普杂志撰稿的邢路达曾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普创新大赛一等奖。他以手头的一本德国塔森出版社的科普图书《古生物复原艺术》为例表示,这本书从策划到出版花费将近10年时间,书中选用的复原图,源自出版社近百年的积累,体现了出版社对完美品质的追求。

与此同时,伴随读者欣赏水平的提升,在科普图书上的“优中选优”也会倒逼出版社精耕细作,打磨精品。“如果说以往定位偏低的销售渠道,还能作为一些原创科普图书销量出口的话,那么随着网店影响力不断扩大,教育背景良好的年轻家长,会主动通过互联网途径为孩子选择高质量科普图书。”电子工业出版社少儿分社副社长温婷说道。她以《DK万物运转的秘密》为例表示,与国外出版社用很长的时间打磨一本经典图书有所不同,国内出版社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出一本书。可是,当读者“口味”更高时,这种作为快消品的低端图书就没有了销路,出版社也就必须下定决心打造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