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吴夕龙:父亲的土地不了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吴夕龙  2018年07月02日08:49

周末回家,稻子刚脱下来,摊在场头。父亲挥动板锨扬场,母亲在一旁清除秕谷。我帮不上什么忙,好在父亲给了我一件差事,“三子,愣着干嘛?给我买瓶就去,今晚咱俩儿喝上几盅。”

旋即,酒买回来了。父亲已收工,正坐在灶台前烧火。母亲手脚麻利,开完酒,倒进杯,菜便上了桌。“公子回来了,没好菜招待,喝几盅酒,舒舒心!”说完啜上一口。

说没好菜,那是假话。这不,韭菜炒鸡蛋、红烧自家网里倒出的大龙虾,再加一碟油煎花生米,几只咸鸭蛋,挺“小康”的,家常便饭,要吃啥好菜?不常回家,父母大人竟把儿子当客人了!

父亲好喝酒,但酒量不大,酒后话儿多,两盅酒下肚,话题便扯开了。“今年收成总算不耐,这麦子品种抗倒伏力强,产量高,我正瞅着新打下的麦子往哪里囤呢!”说着,从裤袋里掏一张折皱了的《农民日报》,“要得产量高,一靠选种,二靠管理,三靠精收细打,不丢一粒粮。”

父亲给自己续上酒,“三子,做农活也要动脑筋,要学习,这‘大众科学’教给了我好些种田的窍门呢!”父亲显然有些得意。我接过报纸一看,果真!报上登的那些《三看确定小麦收获期》《早稻烂秧死苗怎样防治》之类,都是一般庄户人家所不知道的。

父亲夹了一口菜送进嘴里,又神气活现地讲起一段令我将信将疑的传说。他说我们这角落雨水连年调顺,是天上白龙的恩赐。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村民们的“拜龙日”。很久很久以前,是祖辈们在一个大旱之年的三月十九日,求龙保佑,开恩施雨,润泽大地,庄稼方才有些收成的。因而这个神圣的日子便装进了村民百姓的心里。

父亲只是在向我叙说一段传说而已,他压根儿不信这个“拜龙日”,三年自然灾害那几年,大伙儿不照样勒紧裤带,忍饥挨饿吗?烧香拜天顶个屁用!如今不烧香,不求龙,偏偏日子越过越亮堂了。

老人家唠叨不停,我听得起劲。他会讲故事,会说顺口溜,还会哼几曲“自由调”。母亲却在一旁打岔了,“别啰啰唆唆的了,菜多快凉了,吃吧,吃吧!”

“好,三子,咱父子俩干一盅!”碰杯,一饮而尽。

饭后,父亲对号入座,照例坐到那张竹椅上,抽烟,喝茶。这当儿的话题又转了,他责怪我要他丢了那一亩半分责任田。我说,老人家这么大年岁了,田多了会累着,况且左腿曾骨折过,每逢阴冷天就隐隐作痛,何不多保重保重自己呢!“咱腰板子还硬着呢,忙惯了闲着反觉得难受。田是庄户人家的‘饭碗’,再说粮食余下来卖给国家不是蛮好?何乐而不为呢!”老人家念过几年书,说话竟卖起怪来。

饭饱茶足,该是看电视的时候了。父亲问我,猪仔喂了没有,养鸡场的门关了没有,兔料添了没有……“一切都收拾停当了,您只管看电视就是。”我边打扫“战场”边说。

老人家爱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说这样可以了解国家大事,看到上头大人物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像习近平总书记“三农”问题的系列重要讲话哪!李克强总理关于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政府工作报告哪!就连“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也能说点道道来。

“这次十九大,总书记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三十年,好着呢!好着呢!”

老人家说,看了《新闻联播》,能汲取“定心丸”,人老心要雄,好日子长着呢!我暗自嘀咕,这腰板,这气色,再种上十年八年地没问题。听老妈说,老人家还要接受邻居搁下的十几亩地,搞什么稻田水产养殖……

唉,父亲这辈子就爱跟土地打交道!日子过得挺亮堂,还这样“拼命”,真拗不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