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代文坛》2018年4期目录
来源:《当代文坛》 |   2018年07月02日16:34

名家视阈

伽达默尔与贝蒂:两种现代阐释学理论之历史比较——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借鉴的思想资源谈起(下) ▏朱立元

高端访谈

“重返八十年代”文学课堂——程光炜教授访谈 | 程光炜 张亮

学术观察

“后文化”时代审美还能诗意地批判与拯救现实吗? | 金永兵

文学伦理学专辑

任何人都会在它的翅膀下感到温暖——论肖洛霍夫与《静静的顿河》 | 李建军

1990年代小说中的父子伦理叙事 | 宋雯

作家研究·格非专辑

当代小说:从精神病理学的方向看——由格非《傻瓜的诗篇》说开去 | 张清华

归来的叙事——谈格非小说写作中的本土传统衔接问题 | 王元忠

格非:站在当代小说转捩的前沿 | 张起

告别乡土文明的心灵史——格非小说考|刘茉琳

文学史论·现代文学学术史专辑

论中国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及可行性 | 张光芒

文学价值为尺度,独立批评为灵魂——解读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文学批评史观 | 袁文卓

家学传统与中国近代学术方法之建立 | 许永宁 张静涵

史料研究·茅盾专辑(主持人:陈子善)

茅盾研究点滴谈 | 杨扬

1949-1976茅盾旧体诗词探幽 |赵思运

“十七年”文学生态的隐性叙述——以《茅盾日记(1953-1966)》为例 | 蔺春华

“高级形式的社会文件”何以妨害审美?——关于《子夜》评价史 |妥佳宁

新锐视点

本雅文图学:学术升级新视界 | 衣若芬

光辉灿烂的梁光正——论梁鸿《梁光正的光》中的梁光正 |廖四平 赵乐瑄

“被唤醒的空间”——刘国欣“民间陕北”书写中的文化记忆 |王文胜

论乡土作家的自我探寻与身份突围——以彭家河散文集《瓦下听风》为例 | 王飞

论鲁迅与知识分子的思想对话 |蒙泰赛尔

新观察·新城市写作专辑(主持人:杨庆祥)

“新城市文学”的想象与实践——兼谈邓一光深圳书写的文学伦理 | 陈培浩

台湾学界的王安忆城市写作研究 | 李馨

文化研究

掘金时代不安灵魂的抚慰者——论张欣的都市小说创作 | 许峰 卓剑芳

彭浩翔的黑色幽默电影与都市文化的镜像表达 | 周敏

文化认同视域下高雅表演艺术与都市文化的互动传播 | 张琦

粤语文化与广州电视 | 叔翼健

海外文论

创伤,受害者,见证(下) [德]阿莱达·阿斯曼Aleida Assmann |陶东风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