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楫宝与他的现实主义“江湖”

来源:《朔方》 | 陈莉莉  2018年06月28日15:06

在鲁院学习期间,除了教研部安排的课程、周末或者晚上临时增加的文学交流活动,同学们还抓紧一切时机,搜寻其它地方组织的文学活动并积极参与。我们总是在感叹,首都就是我国最大的文学磁场。

2017年11月18日下午,有两场新书分享会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举行:一场是在单向街书店,评论家张莉和散文家周晓枫的新书分享会,由小说家、书法家崔曼莉主持;另一场则是在北大,著名作家余华、马原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借马原新作《黄棠一家》发布之际,一起聊文学。我们班两拨同学分头参与。

我和班上几个女生去了张莉、周晓枫新书分享会。那是一个愉快温暖的下午,在三位女作家的智慧对谈中,我们被触动、被打开。另一场马原新书分享会,去现场参与的同学同样感触颇深,其中一位同学,当晚就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创作谈,并很快发表于《文艺报》。他就是曾经的文学少年,搁笔二十余年后重出“江湖”,在现实主义题材奋力耕耘并很快惹人瞩目的陈楫宝同学。

陈楫宝,70后,湖北黄冈人,少年时期热爱文学并小有影响,参加过当时十分受欢迎的《少年世界》杂志举办的青岛文学少年夏令营,和舒婷、曹文轩、陈丹燕、秦文君、董宏猷等文坛前辈一起度过他17岁的暑假。研究生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商务部研究院、财经媒体,后投资经商,与文学中断二十余年。2012年,陈楫宝重返文学旅程,以笔名阿宝、济宝在《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赌》,一面世即荣获当当网财经小说年度第1名。2014年7月,陈楫宝第二部长篇小说《白手套》出版,多次上了新华书店、当当网小说畅销榜。在鲁院第3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陈楫宝是格外突出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验、洞察、思考,一起造就了他热血喷张而不失严谨生动的写作特色。他的两部长篇,为当今的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样貌、经验和更多的可能性。

陈楫宝受马原《黄棠之家》新书分享会影响一挥而就写下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现实主义的“江湖”——兼谈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他在此文中写道:“马原出了一本新书《黄棠一家》。余华就马原及马原的新书做了一番点评,其中一句话直接把我震了:这是一个老江湖写出来的书!何为江湖?何为老江湖?是金庸笔下刀光剑影虚构的武侠江湖,还是时下流行的玄幻或科幻的未来江湖?都不是!是当下的现实,是光怪陆离的眼前,一个先锋作家对现实主义的回归。”

天马行空的先锋派作家马原因一场大病而顿悟,开始关注现实,描摹身边的人和事,《黄棠一家》被称为马原自回归以来转型力度最大的一部小说,从天上回到了地下。马原说,“我写了一辈子很虚无、很遥远的方向,能不能把自己搬回到当下来?于是我就尝试着把我这些年,就是具体而微的生活里面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写一写。”《黄棠一家》的故事涉及“碰瓷”、食品安全、人体器官交易、假离婚等当下社会特别是城市生活现状。

用一个多月的课余时间,我完整阅读了陈楫宝的《对赌》和《白手套》。我在心里感叹,它们是只有这个时代才能孕育、这个时代的作家才能写出的作品。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根,描摹生活、照亮生活和超越生活,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陈楫宝的笔触直接伸向当下众多作家讳莫如深的城市题材,这需要长久的生活积淀和巨大的勇气。近年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整个社会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的规模和城市人口总量都在扩大。城市生活孕育了城市文学,城市生活经验丰富了,写作队伍也发生了变化——一批成熟或重量级的作家回归或主要用力于现实题材特别是城市题材文学写作,(马原的《黄棠之家》,张炜的《艾约堡秘史》,莫不如是,且他们的关注点是陈楫宝两部长篇小说关注过的群体:城市、巨富群体、有为青年。)另有如陈楫宝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有过短期海外经历,城市生活时间长于乡村,善于敏锐观察,不吐不快的写作者横空出世,基于现实主义的城市文学在逐渐发力。但是,从农业社会向具有资本特质的大城市转型,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之创作,在中国没有多少既有经验,大量的隔岸观火和隔靴挠痒、大量的敷衍抒情和莫名穿越、戏说,人们从文学书写中难以获取关于当代社会的可靠信息,看不到生活细节的质感重现。这一切,给深切关注现实主义特别是城市金融题材的陈楫宝以极大的触动和鼓舞——他清醒地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和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权力和资本对于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多方篡改是多么触目惊心,而旧有的伦理、农耕时代的规则,以及我们对于文明生活的向往,很难对抗这种篡改。现实生活中的任一领域似乎都纷繁复杂,甚至匪夷所思到不合逻辑,给作家预备了丰厚的创作矿藏,其能量远超作家的想象力和逻辑经验。

头顶有天脚下有地,对当下现实保持关注、用手中之笔描摹生活揭示现实,既是文学艺术的责任,也显示着作家的文学观和创作能力。陈楫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赌》,就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读来过瘾又颇为吃力——作为财经类题材的小说,完全超出了我狭隘的阅读视野和既有的阅读经验。《对赌》写的是中国背景下的投融资故事,关照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现实,取材于真实案例和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据说,创业者、企业管理者、投资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读过全书的相关读者的感受。陈楫宝曾经的同事、作家汪若就说过:“他将企业融资这件事情里里外外说得如此之清楚,我自己都恨不得买几本送给年轻同事们,让他们拿去当科普读物来看——年轻记者想进入融资和资本的门,看这本书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还有读者说,对于想学习投融资的人们来说,《对赌》可以称之为教科书——也就是此书再版时封底所说的“一本书熟悉一个行业,一本书学会一种本领”。

《对赌》揭示了投融资过程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各种暗藏黑幕的玩法——青年才俊秦方远被国内市场吸引,放弃华尔街按部就班的升职加薪,回到祖国大展拳脚,为某传媒公司主导B轮融资。暗流激荡,险象环生中秦方远做调研,选基金,搞外交,后成功融资3000万美元。就在他盘算着去美国纳斯达克敲钟时,却惊闻公司的种种内幕,其胆子之大,猫腻之多,令良心未泯的秦方远触目惊心,他终于意识到,所谓融资,处处都布满地雷……,小说人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题材无限逼近现实,故事一波三折,内地企业赴美上市热潮背后的急功近利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只是其中的行业术语叫我这样的阅读者感到有些吃力。当权贵绑架了金融规则,当市场鱼龙混杂,投资人和融资者(创业者)多大程度上是在做无用功?秦方远在国内的资本江湖历练了两年,由当初的理想主义者变得冷峻内敛——从对人物的关注来说,这本书展现的也是商业有为青年代表秦方远的成长史,他的爱情,他的事业,那些令他纠结与焦虑的人和事,他不得不思考和挣扎的人性命题。他所坚守的“价值观比生命更重要”的人生信条,塑造了一个时代新青年的形象——多少年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软弱无力的、颓废迷茫的、浅薄庸俗的青年形象过剩。秦方远所秉持和所拒绝的,有大时代与新青年相契合的能量,人物形象立体丰满,令故事鲜活接地气,可见作者的匠心和苦心——虽然,陈楫宝在此书的《后记》中说“在写作中,我做了取舍,知识为主,故事为辅,讲究文字真诚,技巧其次。” 但我们依然不能否认作品所呈现出的文学张力。

风险投资这种新鲜事物进入中国十来年,即造成了巨大的全民震撼:创业融资,上市套现,一夜暴富,昨天还是一个四处讨生活的普通人,转眼间开着豪车,住着豪宅,频繁出席豪华派对……这样的人并非凤毛麟角,这样的故事并非个案,真实案例每天高频次上演——如果你刚好有心创业,在某一天的饭局上,十个人至少会有七个人跟你说他是做投资的,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追问你的项目、是否要融资;还有一个人正在募集成立基金,第九个人正在酝酿着创业融资……物质和货币的浓厚气息就像高度烈酒,不由分说地刺激着荷尔蒙。那时陈楫宝正在创业,身陷创业圈和投资圈漩涡局,站在天堂和地狱的入口,快感和痛感并存,眼看着资本市场前所未有地、严重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真切的感受刺激得这个多年前的文学少年夜不能寐。这个圈内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忙碌而喧嚣啊,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把生活摆在他面前的这些问题和困惑用别的方式解决掉,比如遗忘、忽略、绕道而行,或者也会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度过紧张劳碌之余的夜晚时光。但陈楫宝身上那种理想主义者天生的历史和现实情怀轰然爆发,创作的冲动让他夜不能寐,他要写一部小说,献给“所有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洪流中的朋友们”。就这样,陈楫宝几乎是一气呵成写出长达30多万字的《对赌》,这是泥沙俱下的生活在他内心深处一直保留着的文学蚌壳里打磨成的一颗硕大的珍珠,写下这样一部长篇小说,是现实生活对他的馈赠,是一种本能的文学化倾吐。小说表达温和、生动、深入,语言流畅、利落,结构借助古典章回小说,章目和小标题颇费思量,令人耳目一新。市场是检验一部作品价值的重要手段,在纸书市场不景气的这些年,在轻阅读和浅阅读风行的今天,在人们只玩手机不阅读的时代,这本书畅销不衰,是因其自身价值所决定的。

陈楫宝曾以文学少年成名,人生经历中优秀财经记者的历练让他文笔老道、逻辑清晰,对细节极其敏感,看人看事均有大局观,而其经商投资经历则给予他充足的生活体验——那是独属于他的创作矿藏,而且是一座丰厚至极的富矿。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作为文学圈外的一名投融资专家,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拥有的是一座怎样的文学富矿。

中国在长高变强,中国当下的现实远超我们的想象和几乎所有的经验逻辑,“阳光之下没有新鲜的事”这样的说法已是昨日黄花,我们常常感叹生活远比小说精彩,目前的中国故事更是这样。在当下,魔幻充盈着现实,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人和事俯拾皆是,真相、虚假、亢奋、贪婪、高傲、卑微、孤独、绝望、心灵异化、魂魄不安,迷茫虚无,与生俱来的悲凉,无法言说的哀伤,突如其来的变故……充盈着人们的心头,现实浑浊又复杂,色彩斑斓,美轮美奂,又似乎深不可测,令人恐慌惊惧。今天作家面临的最锋利的问题应该是如何直面我们所在的时代和生活,如何准确地将所感受到的、思考透的一切表述给读者。同时,因为对生活的体验不足,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于懒散观望甚至闭门冥想,看不到也无法深深地扎入那最能代表时代急速发展变化的广袤地带,许多写作者的视野越写越窄、形象越写越矮,不少写作者很多年都在重复着同一个“梗”或“哏”,题材选择、人物关系、情节路数相近,我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力日益窘迫,我们的故事因不能充分反映当下社会现实,自然就走不进读者内心,更难令人生发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中国的发展和创新、人性的贪婪和天真,那些不可完满的形态、不能轻慢的抵达、不该丢弃的情感体验,陈楫宝企图回归初心去探寻和深扎,在他的现实主义江湖里得以体现,给予自不量力又决不气馁的现实回应。于是,其第二部长篇小说《白手套》于2014年7月问世,第一周即跃居当当网小说新书热卖榜单第2名,财经小说新书榜单第1名;京东商城在上线十天之内卖断货,在同期一周小说新书榜单位居第2名,次于日本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同样处于财经小说第1名。

《白手套》的男主人公与《对赌》中的秦方远一样,也属于青年才俊,看来这是作者陈楫宝最熟悉的人物,年轻,有情怀,有梦想,敢于付诸行动,善于抓住机遇——来自鄂东乡下的孤儿冯海(年少时父母先后病逝,他深刻地认识到,死亡并不是最绝望的失去)成绩优异,喜欢写诗,绰号“波普”,大学毕业后留在京城,偶然之中邂逅了某副县长及女企业家的女儿并深深相爱,因女方父母干涉,一对年轻人无奈分道扬镳。爱情受挫的冯海,机缘巧合下结识有“背景”的王为民,并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好兄弟。因痛失所爱而心如死灰的冯海改名换姓为陈晓成,誓要做出一番成就。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能体现实力,才智超人少年老成的陈晓成相信在当下时代抓住机遇,就可能彻底改变命运。依托王为民的各种关系,两个异性兄弟精诚合作,陈晓成玩转明、潜规则,争抢项目、粉饰上市、惊天套现、洗钱转移,操盘“最赚钱的生意”,染指“最划算的标的”,十年成为京城圈内有名的“白手套”,手戴价值六位数的名表,拥有价值七位数的坐骑和十位数的资产,内心深处却并没有多少成就感,时常倍感空虚和迷茫。因无法忘记初恋女友,陈晓成一直耿耿于报复对方父母,阴差阳错间被假释犯老梁蛊惑并利用,以高超手段及精英人脉协助其拿下大项目,兜兜转转间身陷资本市场上最错综复杂的的一场豪赌,尔虞我诈,局中有局,胜负几度易手。很快,风声日紧,东窗事发,一干大佬接连陷入。随着事态的不可控,陈晓成意兴阑珊,深觉十余年拼杀顿失意义,不知前方迎接自己的会是什么……

在我之前的人生阅历和阅读经验中,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白手套”这样的人物,只知道“空手套白狼”这句俗语。“白手套”大概就是主人公陈晓成这样的——一个替幕后人物代持股份、运营资产的群体,与幕后人物构成利益共同体。他们站在台前甚至镁光灯下,以高超的才智和绝对的忠诚赢得信任,风光无限,挥斥方遒。最终,却还是逃脱不了棋子的命运——话说回来,在所有的利益博弈中,谁又不是命运的那颗棋子呢?谁又能自我掌控命运之手呢?只不过,不同的棋子有不同的人生路径罢了,一个出身江南小镇的穷小子,在资本世界里摸爬滚打,十年拼杀到底意义何在?似乎拥有一切,实则一无所有,无论是外物还是内心——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啊,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人生际遇?我想起一句话,很多人死于欲望,而不是饥饿。人性当中那些恶的贪婪的因子,未能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被遏制、被阻击,反而在某些时候被召唤和喂养。于是,悲剧便不可逃脱。

和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人们熟视无睹的生活因为作家充满艺术魅力的描摹而变得既熟悉又陌生,现实生活被艺术的摄像机推近了、放大了,许多此前看不清的、模糊的内容因此而让我们触目惊心,生出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慨。陈楫宝对于创业、投融资领域以及从业者的书写,对于社会现实的关照和理解,既真切又生动,是一种新鲜经验的表达,为当代城市文学提供了独特的时代经验,受到市场和读者的激赏是必然的。

《白手套》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城市小说,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在题材把握、人物刻画、线索设计、故事讲述等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无论是主题的开掘,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应该得到关注。不妨从多个层面做递进式解读:首先,小说是当下城市资本市场的“浮世绘”。对资本市场的深度体验、对当下中国、国际相关政策的熟稔,浸淫多年的观察和思考,是陈楫宝创作这部小说的底气。光怪陆离的创业——轻易成功——全面受挫,先苦后甜最终还是苦的断代史,与我们局外人所听到的土豪发家史不是同一回事,它要深刻得多、复杂得多;其次,题材现实,视野开阔,城市生活新鲜饱满,既充盈着来自生活深处的人物与故事,又弥漫着作家的悲悯甚至慈悲,每个人都有其不得已,每件事都有来龙去脉。无尽的追问,反映出作者对当下中国现实特别是城市创业生活的高度关注,一个正直的、有理想的商业青年的情怀跃然纸上,小说良知、温度、情怀兼具;第三,情感真挚,诗意流淌又很节制,全书因此呈现出一种动人的文学魅力。对人物心灵深处复杂纠葛的细腻描写,对异性兄弟深厚情谊不动声色的描述,对小说总体氛围的刻意追求和精心呈现,反映出陈楫宝作为新锐小说家具有的某种不可言说的现代艺术品格,拉近了与更为年轻的一代读者的心灵距离,也使奔着投融资这个主题而来的读者有了一份超出其期待的感动;第四,最难能可贵的,是陈楫宝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关注。比如假释犯老梁,鲜活真实,他什么都没有,形象令人厌恨作为令人鄙视,却有能力让周围的金主都紧随其后——金融市场或许是展现人性的最好场所,在金钱、欲望、权利面前,什么样的人都有,而在这样的场景下,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无穷的,无所顾忌,无所不用其极。与之相呼应的主人公陈晓成,还保有着一份纯真和质朴,正直和善良,初心未泯,他最着迷的油画是梵高那幅《吃土豆的人》——梵高用昏暗的色彩表现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生活的黑暗与艰辛,《吃土豆的人》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每一次都能戳中陈晓成的泪点。而当他看到念念不忘的意中人,其家族企业污染严重,以失去故乡及故乡人的健康为代价而飞速发展时,极为讶异,内心黯然——在他十多年的“白手套”生涯中,他难道不想做一个“干净”的公司吗?是什么蒙蔽了他的双眼?他的信仰何在?这样的追问,令作品具备了其精神和力道。而陈晓成这个人物,窃以为是可以进入文学史的独特形象。顺便再提一笔,小说在结构和线索方面的精巧构思,显示出陈楫宝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不可小觑,《白手套》和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对赌》一样,模仿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写法,从楔子到尾声,章回目录名和章节小题目,提纲挈领,整齐铿锵,颇费心思;开篇先对主要人物逐一做了简介,在故事序幕拉开前就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样的结构,也显示出陈楫宝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精神记录,如何将生活中的“事情”转换延伸为“故事”,进而成为“小说”,这是一个小说家的基本能力。陈楫宝已经问世并受到读者欢迎的这两部城市题材的长篇小说已经验证了他作为小说家的能力,其作品鲜活的现实性使其不能被忽视。可以说,他的写作潜能还处在刚刚有所释放的阶段,无论是对题材的把握还是故事的走向,笔力坚定而敏锐,他笔下要展现的文学图景应该远远不止于此。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特别是鲁院高研班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我相信他必将拥有持续不竭的写作能量。同时,拥有好的题材和素材, 但是怎样“延伸”,怎样“转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怎么“切入”,反映着作家的生活态度、认知、修为、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样也反映出一个作家成熟稳定的风格——小说的叙事艺术应该也是小说写作的命门,在这方面,不得不说,陈楫宝和那些成熟的、专业从事小说创作多年的作家还有差距,题材暗蕴的哲学深度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开掘。好在,凡是经验和技巧,只要用心,是迟早可以掌握的。也因此,我不禁对陈楫宝酝酿已久的下一部长篇小说充满期待。

作者简介

陈莉莉, 70后,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英语班学员、第33届高研班学员。在多家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首),多篇(部)作品获奖或入选有关选集,出版有散文集《单纯的味道》、《空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