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时间之网,未来之门——“青•科幻”丛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尹超  2018年06月26日09:18

6月24日,时间之网,未来之门——“青•科幻”丛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分享会现场

6月24日晚,由作家出版社、东方历史评论、单向空间主办的“时间之网,未来之门——‘青•科幻’丛书分享会”在京举行。丛书主编杨庆祥,作者陈楸帆、江波、宝树、夏笳、张冉,丛书责任编辑李宏伟等参加分享会,共同探讨科幻文学的价值与当前科幻文学创作。分享会由诗人戴潍娜主持。

杨庆祥谈到主编这套“青•科幻”丛书的初衷时表示,当传统文学难以有更高形式的突破时,科幻文学,因为增加了科幻的维度,拓展了文学的视野和边界。科幻这样的思想形式、美学形式,在对当下的解构中变得十分重要,在文明野蛮扩张的世界里,在信仰无处安放的时空中,科幻能增加我们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也增加了希望和敬畏,它开辟了一个新的面向,可以去重新定义时间、定义世界。在传统的启蒙主义和文艺复兴所建构的那一套人类知识话语没有办法解释目前社会现象或者人的心理模式的时候,我们非常需要科幻,这是一种未来的文学和哲学。

“对于科幻小说来说,它其实是一种基于科学理性的小说题材,我本人是一个科学主义者,我认为可以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最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江波谈到,在他看来,科幻小说用科学的角度,把整个世界解说清楚。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科幻同样表现出人内心的复杂,并能用科学阐述。这种形式比传统文学的题材和范围更加广阔,更加没有限制,可以用超然的角度来看待人类世界。

陈楸帆曾经提出过科幻现实主义的理论,他认为科幻其实是一种去描摹当下的文学样式。在传统文学描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问题的同时,引入技术的因素,这样高密度的现实主义,若以纯人文主义的视角,是很难得到解答,但切换为科幻视角后,能够得到更全息、立体的对世界的阐述,而传统文学中的整体性追求,在科幻里也得到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在现有的文学基础上,科幻不仅能从题材上、表现形式上,而且在语言上,都能做到新的探索和突破。

宝树谈到,科幻其实是一个平台,它里面有科学、有文学、有哲学,饱含多种学科与文化都能融合其中;但它又是边缘化的,是文学的边缘,是科技的边缘,是文化的边缘;它的集中表现为一个世界观的建构,而不像主流文学更看重对语言以及人物复杂立体的塑造,它架构出以科学为基点的多重新奇世界,演绎各种可能性的发生。这就是科幻文学的特点。

“科幻代表了探索未知,在常识与常知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夏笳从自己的创作感受出发,提出科幻的目标并不是为了通俗的娱乐,而是通过不同视角的想象与观察,描述不一样的未来,同时也是观察未来的视角,勾陈出关于历史的谱系。她自己的创作既科幻又接近于奇幻,这是一种跨越两个不同领域的边疆的方式,既表现未来,又重构历史。

在谈到关于中国科幻是否走向黄金时代这个问题时,张冉表示,改革开放以后,八九十年代开始投入创作的这批科幻作家,他们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便有了自发性的创作动力,他们的作品有一个共性,不一定有多么精妙的文笔,不一定有多么现代的文学特征,但作品都有很旺盛的生命力和进取心,当科幻创作脱离那个时代之后,对于生命和科学不再有那么强烈的信仰,但是它更接近于科幻小说的本质。

大家在交流中表示,中国科幻自刘慈欣达到一个高峰后,众多的青年科幻作家们正在形成一片科幻文学的高原,以各自对科幻对文学的理解,构建出不一样的科幻世界,探索着科学与文学所可能达到的边界。(尹超)

读者提问

会后合影

(摄影: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