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杨红君:醉人的东方狂欢节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杨红君  2018年06月25日14:55

彝族的节日众多,祭山,是彝族支系当中阿乌人每年在阴历初二举行的传统节日,原是祭山神的一种方式,移风易俗后,变成了庆丰收和喜庆时的活动。祭倮,则是为了纪念彝族英雄阿倮,在每年开春举行的活动。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举行的插花节,它的隆重程度仅次于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有的地方,甚至叫做过大年。据说,插花节起源于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楚雄州大姚县昙华山下,有个叫咪衣噜的彝族姑娘,十分勤劳美丽,她与青年猎手朝列若是一对恋人。昙华山上有个残暴的土官,在高山顶上盖了座“天仙园”学绣花织布,说他请了天上的仙女来教人们绣花织布,要百姓把姑娘送进“天仙园”,实际上则借机蹂躏糟蹋女性。土官看中了咪衣噜,指定二月初八这天要咪衣噜去“天仙园”受教,咪衣噜识破了土官的阴谋,为了拯救受害的姐妹,她摘了一朵有毒的白花插在包头布上,独自进了“天仙园”。土官见了这貌如天仙般美丽的姑娘,欣喜若狂。咪衣噜取下头上的毒花,泡在酒里,端到土官面前说:“土官老爷,你妻妾美女成群,朝三暮四,如果你真正爱我,愿意和我白头偕老,就喝下这杯酒吧!”说完,自己先喝了两口,递给土官。土官一饮而尽,万恶的土官被毒死了,美丽善良的咪衣噜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乡亲们失去了咪衣鲁,痛苦得哭干了眼泪,血泪滴在白花上、白花变成了红花,朝列若闻讯后,冲进“天仙园”,杀掉土官的喽罗,在白色的马樱花树下,找到已死的咪衣噜,血与泪洒在树干上,使白花变成了红花,从此,这里便有了红色的马樱花。为了纪念为民除害而献身的彝族姑娘咪衣噜,每逢农历二月初八,彝家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聚会,过插花节来祭奠她。这一天,家家户户门上、房子四周、甚至牛角上都插满了鲜红的马樱花,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在昙华山上,吹笙唱歌,翩翩起舞,尽情欢乐。根据这一民间传说,1983年,由楚雄州歌舞团创作并演出的大型彝族舞剧《咪衣噜》,进京汇报演出时,曾引起强烈反响,被首都文艺界、新闻界称赞为“民族文艺的一朵鲜花”。

而“火把节”,则是彝族人民传统的民族节日,也是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素有东方狂欢节的美誉,同时也是彝族人民原始火崇拜的沿袭,是西南边陲民族火文化的直接体现。

每逢农历6月24日至26日,彝族人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庆典,祝福自己美好幸福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火红。节日之际,风情迷人的千里彝山到处都充满了喜庆的节日气氛。白天,姑娘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手执独具一格的黄油伞;小伙子们身着民族盛装,束着花腰带,缠着有英雄结的头帕,云集在广阔的草场上,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小伙子们进行摔交、斗牛、赛马等活动,而美丽的姑娘们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悠扬的歌喉和娇好的舞姿。斗牛不仅是一种文艺活动,也是彝族人民选择良种牛的好方式,对农业、畜牧业生产很有积极意义,比赛中谁的牛获胜,意味着该养牛青年是个勤劳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好对象。摔交是“火把节”中另一项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两人摔交,万众聚来,亲朋好友,都来助威,赛前赛后,围观的姑娘弹着口弦琴,小伙子弹着月琴,表示爱慕之情,得胜者总是披红挂彩,威风凛凛。

如果说斗牛、摔交是彝族“火把节”的序幕,那么彝族太阳女选美比赛无疑又是“火把节”的压轴戏,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的集中体现了。

彝族太阳女选美活动起源于彝族民间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远古的时候,天上有七个太阳,每年庄稼有七次收成,牛羊也七次怀胎生产,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彝族人民生活幸福美好。这时来了个惧怕光明的夜猫精,对这一切恨得咬牙切齿,它张弓搭箭,疯狂的射落了六个太阳,最小的第七个太阳也吓得躲了起来。从此,天上没有了太阳,人间一片黑暗,庄稼不生长,牛羊不生产,瘟疫蔓延,虫蛇出没,夜猫精给彝族人民带来了无穷苦难。怎么办?这时候,三个美丽的彝族姑娘挺身而出,带领乡亲千千万,点燃火把,把夜猫精团团围住,害怕光明的夜猫精终于被消灭。彝家人要生存,庄稼要生长,牛羊要生产,不能没有太阳,于是三位美丽的彝族姑娘告别了乡亲们,前去寻找太阳。她们翻过了99座山,越过了99条河,战胜了千难万险,黑发变白,还是没有找到太阳。她们痛哭地喊着:太阳啊,我们的太阳在哪里?彝家人不能没有你!这时候来了一位白发老人,对她们说:姑娘们啊!你们别难过悲伤,跨过前面这条河,翻过前面这座山,到了立秋季节就能找到你们的太阳。姑娘们听了欣喜若狂奋勇向前。这时前方霞光万道,一位满面红光的少年骑着大红马出现在远方,这正是第七个太阳。姑娘们泪如雨下,高喊着:回来吧,亲爱的太阳!你是光明、你是温暖、你是幸福,你是生命的源泉!随后三位姑娘倒地而死,化作三座高高的山峰。太阳从山后冉冉升起,又给彝家人带来了光明、幸福和温暖。从这以后,为了纪念这三位美丽的彝族姑娘,每逢火把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太阳女选美比赛活动。

根据三女找太阳这一民间传说,由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歌舞团,改编创作的彝族大型风情歌舞《太阳女》,自2005年5月首演以来,以其独特新颖的表现手法,绚丽的舞美效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5年11月,该剧曾荣获中国第二届舞蹈节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2006年11月,荣获全国歌舞主题晚会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2007年入选第四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并荣获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和第十二届文化部“文华奖”。

过去在民间,彝族太阳女选美比赛往往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布“选美”开始后,参加竞选的彝族姑娘就围成圆圈,后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边走边唱优美动人的民歌。这里围观的小伙子很多,也最慷慨。小伙子们觉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准备好的礼物交给裁判,请裁判代为转交给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礼物最多,裁判就宣布她当选为太阳女。当选为太阳女的姑娘背着许多礼物,脸上带着红霞走出会场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围拢来表示祝贺;小伙子们更是围在姑娘的前后,叮叮咚咚地拔弹月琴表述自己的心声。移风易俗后,彝族的太阳女选美比赛活动,现已演变发展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盛况空前的彝族模特选美大赛,每逢大赛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彝族佳丽们,都会早早的穿上华丽无比的节日盛装,从全国各地云集彝族州府鹿城,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成为了彝族“火把节”期间一道最绚丽、最迷人、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节日之夜,在彝族聚集的彝家山寨,随着夜幕的降临,彝族人民以村寨为单位,高举着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互相往对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只听“嘭彭”的响声,大把大把的松香粉在火把上腾起团团绚丽的火花,一道道火光冲天,一阵阵流星飞舞,表示一个美好的祝愿。“谁把夜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彝族人民的感情同火花一样丰富,炽热,吼声、欢呼声顿时此起彼伏,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按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同辈互撒,是亲密友爱;青年男女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撒完松香粉,接着“打歌”开始,热情好客的彝族兄弟吹响彝家的过山号。一声长鸣,划破夜空,欢迎你远方的客人。唱响一曲粗犷豪放的敬酒歌,抬出醇香四溢的糯米酒,你就入乡随俗吧!大家来喝转转酒,朋友请喝酒,米酒多多有,喝了这一坛,还有九十九……“火把节”之夜,风情迷人的彝家山寨,犹如千条火龙腾飞,蜿蜒起伏,十分动人。到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壮观。

在美丽繁华的彝族州府鹿城,则又是一番崭新的新气象,大街小巷早已张灯结彩,焕然一新,早早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们聚集在一起,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及商贸活动,盛况空前。随着夜幕的降临,彝族人民穿着民族盛装,点燃手中的火把,围绕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圈,弹起月琴三弦,唱起彝家欢快的歌谣,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乐此不疲,来庆祝自己的节日。“松明火把不夜天,笙歌弦曲舞翩迁。”“阿哥跳烂千层底,阿妹跺烂绣花鞋。”所描写的就是彝族人民过“火把节”的盛况。“火把节”辉映下的世界是火的世界,火的盛会。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养育了彝族人民的过去和现在。今天,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到来,古老的“火把节”已赋予了新的意义,已演变为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盛会,民族团结的盛会。世世代代崇拜火的子孙门,从原始的火崇拜走来,正以他们火一般的热情,投身到了如火如荼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

如今,彝族人民的日子逐年好起来了,生活富裕了,我们的歌便越唱越多,越唱越嘹亮。如果说豪爽、粗犷是彝族人民的性格,那么爱歌好舞无疑又是我们彝族人民性格的补充了。每当欢乐之际,我们总要以放声歌唱,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寄托美好的愿望,唱出心中的欢乐,唱出对未来的向往……

啊!远方的客人,彝族人民的风情何止这些,千言万语说不完彝族“东方狂欢节”的盛况,千歌万曲唱不尽彝族人民对火的崇拜之情。那就亲临我们的民族盛会吧!到时,我们一定以传统的民族方式和崭新的民族风采迎接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