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唐哲:哦,我的长安街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唐哲  2018年06月25日14:48

1 初识

1998年初春,北京的天气还比较寒凉。我与新婚的妻背着沉重的行囊从西客站出来,公交车左转右转,驶上一条大马路。忽听人说,哦!长安街……透过几个脑袋的间隙,我看到窗外景致:灰砖瓦房低矮错落,老旧院墙蜿蜒逶迤,人腰粗的古树盘虬卧龙,车辆如流,行人匆匆。

儿时有篇文章《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我生活在中原乡下,四十多个孩子聚集在简陋的教室读书。没有城市概念,最具体的印象是五六里外的小镇,镇上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宽不过二三步,长不过三四里。想象中,无数人站在长安街边,哭送人民的好总理,风雨凄迷……

在天安门东站下车,被阔大的广场吸引:那面高悬的五星红旗电视里天天见,如今就在眼前。红墙黄瓦巍峨的故宫,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看得我心潮澎湃。放弃稳定的工作,赤手空拳而来。偌大北京城,哪扇门会为我而开?好在我们年轻,有失败的资本,可以从头再来。于是,拉起妻的手先寻住处。千里奔波,一夜间从故乡到异乡,我们得先安顿下来。

沉浸于甜蜜中的小夫妻对即将到来的生活充满激情和好奇。还算幸运,半个月后,我找到第一份工作——去《中国军工报》做编辑,单位在西三环航天桥附近。每天早上五六点钟,骑自行车从东郊民巷出发,经天安门广场,沿长安街一路向西,过民族文化宫、复兴门、军事博物馆,到公主坟右拐向北,再骑行六七站方能到达。

本以为自此可以安稳度日,然数月后,报纸撤并,我不得不另谋生路。故宫旁边的工人文化宫每周末举办人才招聘会,大多是保险公司招聘推销员。在人才市场转一圈,颇觉失望。准备离开时,无意中瞥见入口处摆着个木牌,一家建筑施工行业杂志社招编辑,虽与文学相去甚远,好赖和文字打交道,便递了简历。不久,我开始每天到建设部大楼上班。两年后,又应聘到经济日报下属一家报社,地点在月坛附近。依旧每天骑自行车沿长安街西行,至南礼士路向北拐。再后来,我到金台西路人民日报下属杂志社工作,每天改成沿长安街向东而行。

除了周末,我在长安街上风雨无阻骑行了四五年。从春秋到冬夏,从朗朗乾坤到雨雪霏霏,我熟读长安街的建筑风貌,看惯了街两旁的花开花落,朝夕与晨昏。曾和朋友说起对它的熟识:闭着眼睛,能从长安街一路摸回家。

我们先租住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郊民巷31号院,一间五六平米的石棉瓦房,冬天有暖气还好。夏天酷热,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也汗流浃背。后来,搬至崇文门一处破旧小院,不足两月,因公房不允许私自出租,被邻居举报。我被叫到派出所接受调查,民警得知我是编辑,并非无业流窜人员,才放我一马。

随后搬至前门大栅栏对面的大江胡同,住进106号院一间20多平米的老屋。床一侧靠着临街墙,床头顶着四合院过道墙。数米高的大梁担在墙上,因年久失修,墙体倾斜。晚上睡觉,抬眼就看到脑袋正对着的大梁,我担心哪天它会突然脱落。厨房是在檐下搭起的三平米棚子,两块木板拼成门。常常外面大雨,厨房小雨,淅淅沥沥,叮当悦耳。

每天早起骑车出门,我可以横穿安静的天安门广场。虽住得促狭,但这么开阔的广场、长长的大街,街两旁满是全国闻名的国家级单位、著名建筑,顿觉心中敞亮。日行其中,养我双眼,为我所享。这样想来,肚腹里就满是莫名的优越感,方寸陋室,何足道哉!

2 在祖国心脏

说到街景,当然首推长安街中点南侧的天安门广场。

女儿读小学时,我教她如何描写场景作文,首先想到的就是这儿。为了让她有切身感受,我们专门到此一游:站在天安门广场,东面是国家博物馆,南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牌和毛主席纪念堂,西面是人民大会堂,北面是故宫……

位于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有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反面有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语言凝练,气势恢宏,常令我驻足、沉思。

每年五一,广场会装饰一新。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竖起孙中山巨幅头像。这天,看升旗的游客比平日更多。天还没亮,广场上已人头攒动。四周停放着巨型花车,展示着五谷丰登、工业兴盛、民族大团结。还有彩灯、喷泉等,衬托一派举国欢庆的节日气氛。

天安门城楼中央毛主席画像,一直挂在那里。因风雨洗礼,每年国庆前夕更换一次:彩色巨幅画像高6米,宽4.6米,总重1.5吨。无论站在哪个方位都能清楚地看见。儿时在乡下,家家户户堂屋都贴毛主席像。我和弟弟无论在堂屋中央,还是靠左靠右,甚至站到院里躲在树后,毛主席慈祥的目光总是如影随形,直视着我们。

我家距天安门广场三五百米,晚饭后消食的时间,就可以走过去。夏日傍晚,广场上凉风习习,惬意舒爽,很多人轻摇蒲扇在此乘凉。每到春天,总有人放风筝,长尾蜈蚣、红鲤鱼、大章鱼,把湛蓝的天空点缀得像神奇的科幻世界。

女儿最爱骑她的“宝吉宝吉”脚踏车。从家出发,一路骑到天安门广场。在广场上自由奔驰。敏捷的动作,飞扬的短发,咯咯的笑声,引来众人羡慕的目光。后来长大些,我给她买风筝,伊举着小手牵着“蝴蝶”在广场奔跑……看着女儿在祖国的心脏,在万人向往的地方尽情玩耍,我忍不住就想,如果不生活在北京,咋有这机会!

广场靠南是毛主席纪念堂。一天路过,正巧遇到对外开放。平常参观者甚众,常常九曲回龙般排出数百米。那天有雨,参观者不多,便过去排队。进入庄重肃穆的纪念堂,在乐声中绕主席水晶棺走一圈,静静瞻仰,我心中默念:主席您好,俺来看您了。

人民大会堂是举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方。全国代表汇聚于此,商讨国家大政方针,其中一些演艺名人常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人民大会堂平时也对游客开放。因记者身份,又长期生活在北京,我有更多机会走进这里。

2009年我加入中国作协。年末,作协举行迎新春联谊会,邀请部分在京作家参加,地点就在人民大会堂。那天,遇到许多知名作家、艺术家。有些作家年已耄耋,拄着拐杖,甚至坐轮椅,行动需家人搀扶。什么饭菜忘了,记得最后一项活动是抽奖,凭邀请函里的号码参与,奖品是韩美林的原创。三等奖、二等奖是小幅画,一等奖则是装裱好的巨画。依当时市场价,应该不低于一万。

人民大会堂西侧,是新建的国家大剧院。一年岁末,应某跨国企业邀请,到此参加年度答谢宴会,看歌剧《天鹅湖》。那天,来自国内外各大媒体的老总、编辑、记者纷沓而至。忽然看到转角门外进来一男青年,白色直裤,格外亮眼。大约是某报的记者,头发有型,精神奕奕,一举一动都很挺拔。不知为何,我莫名想起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斯蒂涅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

广场北面隔着长安街,是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的故宫,以南京故宫为蓝本,永乐十八年建成。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2015年夏,弟弟一家来京,我带他们游览故宫。与书上枯燥的文字介绍和平面图片相比,脚踏实地的参观令14岁的侄子震惊不已,皇帝他们家这么大!

3 历史深处

有朋友自远方来,我偏爱带他们逛长安街,讲相关往事。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驻燕京北平。靖难之役后,因北平乃“龙兴之地”,遂以北平为北京,迁人添户。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此建都。

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到了清朝,始改为天安门。明清两代500年间,天安门是新帝登基、皇后册封颁诏天下的地方,也是皇帝出征或赴太庙祭祖的必经之路。天安门广场,则是明清时代天安门前的宫廷广场,沿广场边缘筑有红墙,红墙内侧建有连檐通脊千步廊,戒备森严,平民百姓概莫能入。

天安门两边,左祖右社。祖是太庙,社是社稷坛。太庙位于天安门城楼东侧,原是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每逢新帝登极,或有亲政、大婚、上尊号、万寿、册立等等,均需告祭太庙。新中国成立后,太庙划拨给北京市总工会,变成了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社稷坛位于天安门城楼的西侧,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万寿兴国寺。朱棣兴建宫殿时,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曾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民国时期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中山公园。

东长安街以南有礼部、户部、兵部、太医院、翰林院等。西长安街一带,有刑部、锦衣卫、演象所,还有大太监刘瑾坐阵指挥的特务机关西厂。原刑部大堂旧址,即今之民族文化宫所在地。每有杀头治罪者,经西单出宣武门,至菜市口行刑。据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就在此凛然赴死。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刘光第、杨锐等“戊戌六君子”亦在菜市口英勇就义。

东西长安街终端,过去是东单牌楼和西单牌楼,往东往西均无大道,也无城门。民国二十九年为适应东西郊城市交通发展,在两端城墙上扒了两个豁口,东叫启明门,后改称建国门;西叫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

西单在历史上曾存在过多处著名的文化场所和大型寺庙。现北京图书大厦与民航大楼一带,即是北京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双塔庆寿寺原址。西单商业区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彼时,西长安街附近的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刑部、都察院、銮仪卫等衙署,多到西单周围采办购物,使这里商贾往来,繁盛一时。

近现代史上,天安门前曾上演过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的“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开国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我们的国庆阅兵仪式在长安街上举行。我有幸亲历中国三代领导人大阅兵。坐在书房记下以上文字时,三任国家领导人一幕幕壮观的阅兵场景在脑海闪现,仪仗齐整,军歌嘹亮,如同昨日。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从此走过:燕王朱棣南京迁都,乾隆雍正缔造大清帝国,李自成攻下北京城,金戈铁马,莺歌燕舞,皆成过眼烟云。又有多少英雄儿女、名人雅士留下深深的足印: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从木匠“北漂”成为绘画大师的齐白石……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总理为国为民废寝忘食,鞠躬尽瘁。邓公小平如椽巨笔设计中国未来……

4 自行车上的大街

北京交通发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99年时,长安街上还有私人面包车,俗称“小黄虫”。后来,“小黄虫”被取缔,又增加不少公交车。即使如此,上下班高峰乘客挤公交,仍能把人挤成“相片”。尤其夏日,陌生男女几乎肌肤相亲了。

北京地铁最早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线,一号线就在长安街下。我曾经觉得地铁是个神奇的存在。闭上眼想想,长安街上车来人往熙熙攘攘,长安街下地铁疾驰,亦是车来人往熙熙攘攘。人脚下有人,人头顶上有人。地铁巨大的承载能力,大大缓解了长安街上的拥堵。

2000年时,还有地铁月票。一般人很难买到,据说黑市上有售,但买到假的只能自认倒霉。后来改革了,地铁月票逐惭被淘汰。2006年5月,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正式启用,取代了以前的纸质月票。刷卡第一天,长安街公交车上因很多人不会使用,造成新的拥堵,专家批评这种方法不可行。然而,谁也无法阻挡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便利的付费方式。现在你到北京,已很少见售票员,当然也看不到她们的靓丽身影了。

在北京生活多年,我很少坐公交或地铁。一嫌人多拥挤,二对公交车上的气味心存恐惧。如果身旁是位清新脱俗的美女,你就暗自庆幸吧。但更多时候是些世俗油腻男女,烟酒、汗臭等各种体味交织,不幸遇到狐臭、长年坚持不刷牙的,简直令人如坐针毡,恨不得找个地缝扎进去。不得不坐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脸洗鼻孔刷牙。

在建设部那家杂志社工作数月后,我打电话让家人把老家的自行车寄来。父亲一口答应。一周后我去西客站提车,在货物堆积如山的库房,一眼瞅见那辆熟悉的自行车,轮胎已瘪,车把扭曲。推着到长安街畔修车摊,花35元维修。从此,俺也是北京有车一族。

我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一可以健身,二比较自由。长安街在扩路前,上下班高峰会出现超长拥堵,此时便显出自行车的优越性。如鱼般穿梭在车海,把那些名车座驾甩在身后,令人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快感。虽然每天往返骑行近三小时,也心甘情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冉冉升起的朝阳里,在彩霞漫天的余辉中,骑行在宽阔的长安街上,我仿佛变身小鸟,自由地飞翔。

天安门广场西行不远是新华门,现在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中南海的正门。进门迎面是一堵青砖到顶的影壁,上书“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门前一对巨型石狮分列左右。矗立在门外场地正中,是高悬五星红旗的大旗杆,门外两旁墙上镶着两条红底金边白字的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来往游客常以此为背景,照相留念。

一天下班,发现民族文化宫有演出,宣传海报上赫然写着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家是村里最早拥有收音机的。父亲爱听戏,吃饭时把收音机放在灶房窗台上,音量调至最大。常香玉、马金凤等艺术家优美的唱腔便飘荡在小村上空,吸引邻居们端了饭碗来边吃边听。我听着豫剧长大,当然知道马金凤大名。遂凭记者证进去,在舞台后面见到马金凤并合影……我把照片寄回老家,父亲特意拿相框裱了挂在客厅。每有人来,是一种无声的炫耀,令父亲觉得倍有面子。

如今的电报大楼,让人很难想象它曾是明代锦衣卫和西厂旧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通迅并不发达,与远方亲人联系,常要到这里排队发电报。不知为何每次路过,我总想起马季的相声《打电话》,好像讲的就是这儿发生的故事。

北京饭店位于东长安街与王府井商业街交汇处,一度是北京城内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标志建筑。上世纪末,有位诗人想在此请客,一杯咖啡要五十元,吓得他拎起包就跑。做记者时,与刘永好、卢志强等知名企业家在北京饭店露天大厅小聚,从那里俯瞰长安街,如一条长长的火龙,霓灯闪烁,明明灭灭,别有一番滋味。

春节前夕,工人文化宫院内会组织年货大集,干果、杂货、书画文具等琳琅满目。我也会去购物,逛罢大集,顺便来个太庙游。一次,北京晨报组织优惠订阅活动,邀请姜昆、游本昌,“吃吗吗香”的李嘉存等前来助兴。姜昆看上去五十多岁,肤色比电视里黑。我凑热闹拿了份宣传画报请他们签名。可惜后来搬家,那份签名画报不晓得丢哪儿了。

5 红红火火弹指间

初闯北京,我兜里揣了2000元。如果钱花光仍没找到工作,就打道回府。那时,不敢想自己能在此待多久……光阴荏苒弹指一挥,十几年过去,二人世界早变成三口之家。其间数度搬迁,由最初那个包着被褥的沉重行囊,变成数个箱子,再后来不得不请搬家公司,全部家当把大卡车塞得满满的。

2000年女儿降生。我骑着自行车走在长安街上,满腔感慨,从此我又多了个父亲头衔,也多了份责任。我从没有如此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为什么要好好活着,为什么会充满希望和理想。

父亲母亲过来帮着照看女儿。我带他们看天安门。母亲出身乡下,从未出过远门。父亲当兵出身,也不曾见过大世面。二老慢步长安街,两旁街景目不暇接,身前是蹒跚学步的孙女,身后是大儿与儿媳。像我们这般普通的中国家庭,在长安街的游客中并不鲜见。家人团聚,儿孙绕膝,小民的幸福,莫过于此。

2003年夏,前门一带拆迁,我们移居到北四环外亚运村。虽然离开了,偶尔还会趁节假日回去看一看。东郊民巷31号院已经拆毁,据说要盖商务楼。大江胡同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崭新的马路。问闺女,猜猜我们原来睡觉的地方在哪儿?伊四顾半晌,指着宽阔的马路中央说,这儿!

北京的变化日新月异,长安街更是如此。高楼耸立、华灯如林,绿树成荫、百花飘香,犹如一条长长的街区花园。一位出国多年的同学归来,连连慨叹:北京已赶超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北京人到国外任何城市都不会感到惊诧。

从前,由于长安街道直如矢,一眼望不到头,人们形容它十里长街。其实,从东单到西单全长仅4公里。而今的长安街,东起通州运河广场,西至首钢东门,全长46公里。

我看过春天的长安街。金水河畔宫墙御柳,桃红梨白,无数爱美的人在此留恋徘徊;我看过夏天的长安街,红红火火,那脸颊上晶莹的汗珠,遮不住初次踏上这条大街的激动和喜悦;我看过秋天的长安街,秋高气爽,虽然两旁满是错落有致的高楼,仍可以看到辽阔的蓝天,白云朵朵;我看过冬天的长安街,皑皑白雪,银装素裹,忍不住就想:皇帝嫔妃也是看过这雪的吧?滚滚的历史车轮,任谁也无法阻挡。

前门四合院一位邻居大妈,曾经讲她年轻时的故事:老家在邯郸,丈夫在北京做工,兵荒马乱中她独自奔波千里进京寻夫。解放后,丈夫是八级钳工,在北京算高收入。老太太感叹,解放前终日提心吊胆,人心惶惶。现在衣食无忧,吃穿不愁,再不过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了!

有国才有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站在长安街上,你会明白什么叫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什么叫豪情大气,胸怀天下!什么叫国富民强,祖国伟大!要了解这些年中国的发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就到长安街走一走,看看它日竞繁华的街景,看看行走在长安街上的人,那些洋溢在脸上的自信,那些融化在笑声里的骄傲和自豪!

朋友聚会,说起在北京的日子,我总觉得很幸运。能够体验四合院老北京人的日常,即使住在十几平米的简陋小屋,也不后悔。它让我亲身见证了长安街的巨变,北京的巨变,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长安”寓意长治久安,我们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更期盼永远国泰民安。长安街上,无数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汇成人流,聚成海洋,从四面八方来,到四面八方去……

如果哪天,你在长安街无意中看到一个踱步的中年人,或许,那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