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知远:年俗的变迁
中国人对过年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年,代表的是辞旧迎新,是对一年身心劳累的休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一提起过年,人们的脑海中就会产生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挂灯笼、看亲访友这一大堆丰富的意象。这些记忆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地联结在一起,形成了生动的中国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年俗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从十一月到次年三月都被大雪封闭的小镇,冬天是寒冷的,在童年时光里却又是快乐的,因为过年是在冬天,而过年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
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艰苦,住的平房冬天保暖很差,窗户是木制的。我家的窗户有三层,两层玻璃窗,最外面还有一层木板窗,木板窗早晨要出去打开,晚上再关上。但那时候并没感觉有多冷,在雪中踢皮球、打雪仗、放爬犁,都能玩出一身汗,晚上睡觉时也不会冷,灶坑里烧一大块木柈子,炕就到天亮炕都是热乎乎的,除了火坑还有火墙,再高档点的人家还有土暖气,这些传统的取暖设施,帮人们抵御了冬天的严寒。
小时候过年气氛很浓,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年货。花生、瓜子、松籽是这些炒货是必不可少的,糖块呢,当然也得有,最常见的是桔子瓣糖,没有包装,就放在瓶子里或盘子里,如果再有点大白兔奶糖,这个年就感觉有些高大上了。水果也少不了,没有新鲜的,就来冻的,冻梨、冻柿子、冻桔子、冻苹果,吃的时候放在水里缓开,虽然口味不怎么好,毕竟也是在寒冬腊月吃到水果了。
如果条件再好点,家里能有点冻肉和带鱼,那就是奢侈品了,我家是林业局的,过年时多多少少都能分点。
除了采购的食物,还有很多美食是要自己动手做的,不做点过年吃食,就不象是过年了。自己做的食品,主要是黏米制品,黏火烧、黏豆包、黏糕等,豆沙馅的居多。那时候家家户户就跟竞赛似的,厨房里整天蒸腾着热气,弥漫着香味。这些美食做完了就存放在桶里或缸里,在外面一冻,又防鼠又防腐。正月里就可以随时拿进来热了吃了。我家则年年都炸干果,把白面加糖和好,擀成饼后,切成一个个菱形小块,在油里炸,炸一次大概一水桶吧,然后放到仓房里。从那时起我们兄妹几个就像小老鼠一样,随时去抓来吃。过年经常有吃坏肚子的小孩,吃得太油了,太多了,妈妈说那叫吃伤食了。
过年时还要穿新衣裳,那是上世纪70年代,买布需要用布票。把平时的布票积攒起来,过年时去商店扯上几尺布,大人孩子每个人都做一套新衣裳,因为平时很少穿新衣裳,过年换新衣就显得特别隆重。
过年的过程很繁复,更像一个仪式,虽然又忙又累,但人们乐此不疲,享受着忙碌而快乐的大年,迎接新的开始。
大年夜无疑是过年的高潮,那年月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快乐的情绪却任意挥洒。三十晚上能吃到一顿平时吃不到的大餐,炸虾片、水果罐头、肉罐头、炒鸡蛋、炖带鱼、肉馅饺子,想想都流口水,还能喝点红酒,小孩子能得到点压岁钱,背诗还另有奖励。三十晚上要守岁,是不睡觉的,当然兴奋得也睡不着,大人打扑克,小孩子就挨家串。
贴春联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程序,我从小就喜欢看家家户户大门上的对联。那时的对联不是买的,要自己写,或是求字写得好的人写,有几幅最受人喜爱的对联,像“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还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等,那红纸黑字间,寄托了多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贴年画也是过年的风俗,年画的内容都是喜庆热闹,富贵吉祥的,有着美好的寓意,一幅好看的年画贴上,屋子里平添了许多喜气。
红灯笼是中国年又一个符号,从三十晚上,就开始挂上,一直挂到正月十五。一到晚上,整个小镇到处都是红灯笼,在夜空中看着真好看。最好看的应该是走马灯了吧,点上灯就会自己旋转,让小孩子感觉很神奇。那时林业局每年过年都有冰灯展,那晶莹剔透的冰灯,在夜空里闪耀着水晶般的光彩,直到今天都难以忘怀。孩子们自己也会有个小灯笼,有玻璃做的,有红纸扎的,三十晚上点着了,拎着出去放鞭炮。
春节是团圆节,过年时要走亲戚,拜年。平时很少见面的亲友,在春节期间也能相聚,平时少有联系的,甚至平时稍有嫌隙的亲朋故友,过年时坐在一起,吃点糖果瓜子,或者在炕上摆起桌喝两杯,在温馨融洽的气氛中,多少生活的艰辛都淡忘,多少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
过年这一传统,一直被中国人完整地保留着,它是一年一度的心灵回归,周而复始地点燃希望。从古到今,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贵,无论是幸福还是失意,即使是远在他乡,也要千里迢迢回家好好地过个年。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日渐提高,过去平时吃不到的东西,日常生活中想吃就吃了,别说新鲜蔬菜水果,高级奶糖,就是大虾、螃蟹、鲍鱼、海参等海鲜也是寻常见了,罐头和油炸食品因为不利于健康,已经很少吃了。而大年夜又多了一道文化大餐——丰富多彩的春晚,小孩子也不再出去串门了。春联不用再自己写或求人写了,大街上随处都能买到。家里装修那么好,年画也没人贴了。
如今过年,吃不再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件事了。穿新衣呢,也没几个人会想着,因为新衣裳随时都可以添置,谁还专门等过年换新衣呢。现在过年,看大片、旅游成了新时尚,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时代变了,年俗也变了,但有一点没有变,人们依旧把过年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当作一个最隆重的节日。年依旧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远方的游子无论怎么忙,也要像钟情的候鸟,从千里外赶回家中。
因为“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无数归乡游子永远的情结,是从童年时就种在骨子里的,代代传承的传统。
那红红的春联、夜空中的红灯笼,依旧召唤着游子,温暖着回家的旅途。
如今,岁月已经走了好远,可最深的记忆还是那个雪乡小镇,还是那热闹而温馨的年。
无论过了多少年,不管年俗怎么变,有一点我相信,只要咱中国的年在,那些美好就永远不会逝去,因为,年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最深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