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翔:村庄的气质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翔  2018年06月25日11:33

这是一个依偎在黄河臂弯里的村庄,质朴无华,宁静安详,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充满了岁月的沧桑;

这也是一个沉甸甸的村庄,她的刚性,她的执著,她的每一次艰难的蜕变,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房,以至于这个村庄发生的或大或小的变化,都会牵动我的神经,为她担心,为她欣喜,为她感喟,又为她祝福。

二十多年过去了,从村庄狭窄的土街道上停满各类大型运输车辆,到第一家牛绒衫加工厂兀然而起,从第一缕辣椒酱的清香飘过蓝天,到可以在过境高速的高架桥上俯瞰整个村子变得靓丽的模样,我悬着的心才稍稍有了些许的平静。

其实,我有写写这个村庄的想法不止一两年了,然而,村子里时时发生的变化,让我好几次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阅历,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次次走近,又一次次怅然离开。怎么看,都觉得角度有限;怎么想,都觉得眼界不宽。终于,在我的久久的关注中,先后有了两份可供参照的资料,一下子使我的眼前豁然开朗。

——两年前,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记住乡愁》(第二季)第二十五集《三兰巴海村——敢闯天下》拍摄完成。该集记录了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人“不畏艰险,敢闯天下”的奋斗历程。片子播出后,立即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也是在两年前,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三兰巴海村调查》(王天津主编)正式出版。作为新时期“田野调查”的全新成果,该丛书选调精干的调查队伍,深入中国近百个少数民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

在地处边远的青海,央视《记住乡愁》编导为什么唯独选中了三兰巴海村?“中国民族经济村庄调查丛书”为什么又要以偏居一隅的三兰巴海村作为“田野调查”的样本?而在我的脑海里,三兰巴海村的影子为什么总也挥之不去?

(一)

如今,说起中国的村庄,人们往往会将“乡愁”与村庄的历史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当我走进三兰巴海村时,第一眼展现在客人眼前的尽然是两件特殊的礼物:

一个凄美而动人的传说,随着黄河的波涛,已经流传了整整八百年;

一部古老而罕见的手抄本《古兰经》,历经岁月沧桑,据说这是仅存于世的三部孤本之一。

自然的造化与独特的撒拉族文化就这样在这片并不肥沃的河滩地上紧紧地凝固在一起,立即就使这座村庄展示出她的与众不同了!

来到黄河岸边,来到三兰巴海村,让我们在深深的景仰中,走近这个美丽的传说吧——

好几次的采访,都会听撒拉族文化使者韩占祥先生满含深情的介绍:相传在八百年前,在中亚一带的撒马尔罕,居住着一个英雄的部落;他们是乌古斯撒鲁尔的一支;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在部落中很有威望,一度引起了撒马尔罕国王的忌恨。为了向东寻找新的乐土,兄弟二人率领十八个族人,一百七十户,手牵一峰白骆驼,驮着一本《古兰经》,毅然离开了撒马尔罕。他们沿天山北路东行,沿青海湖南岸向东南行进,历经艰辛,来到滔滔黄河岸边。此时天色已晚,暮色苍茫中,白骆驼一度走失了!他们急忙点起火把四处寻找,直到天明,才发现白骆驼静卧在一泓清澈见底的泉水之中,走近一看,白骆驼已经化为一尊巨大的石雕。

更让人惊奇的是,他们发现这里的山水地貌和中亚故乡的有些相近,于是就决定在此地定居下来。后来,人们为了感激骆驼寻找到的这片水草丰美的栖息之地,将这眼涌动着源头活水的清泉命名为“骆驼泉”。

其实,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准确地说在狭长但并不开阔的黄河谷地,是母亲河留给子民们的一块最为温暖的家园。巍峨的小积石山环绕四周,清澈的黄河缓缓地流过谷地。农田果园成片,绿树花木掩映,沟渠蜿蜒,道路纵横。自然景观显示出的雄浑、高远、古朴、纯净,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谷地风景长廊。而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撒拉族子民们,对本民族古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在三兰巴海村里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深深地触摸到。

撒拉族民俗展览馆坐落在街子清真寺内。《古兰经》珍藏馆的钥匙由两人分别保管。韩乙奴姑当时是街子清真寺管委会主任,也是持有其中一把钥匙的管理人员之一。

保管人告诉我们,撒拉族先民在寻找东方乐土的漫长的迁徙路上,随身携带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这部手抄本《古兰经》。据学者考证,这部手抄本《古兰经》约成书于公元8至13世纪间,相传是阿拉伯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哈里发亲自监督书写的三部《古兰经》之一。

2009年,撒拉族群众自发募集资金400多万元修建了撒拉族民俗展览馆,里面专门为手抄本《古兰经》修建了珍藏馆。如今,撒拉族民俗展览馆与尕勒莽、阿合莽墓以及骆驼泉相邻相望,成为展示撒拉族古老民族文化的荟萃之地。

其实,早在70多年前,这部手抄本《古兰经》在叙利亚国际展览会上展出时曾经引起过巨大的轰动。阿拉伯史学家、文物专家盛赞它是“今世少有的珍本”。手抄本《古兰经》已入选中国《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如今,走进这样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子里,我们的思索就会随着绿丝带一样的黄河水,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可以设想,尕勒莽带领族人落脚三兰巴海村这弹丸之地,仅有百十户人,周边分布着世居千年的游牧民族吐蕃,东面是历史悠久的汉族等其他民族,北部更有军事力量强悍的蒙古人虎视眈眈。在这种处处受限的狭小空间里,要生存、要发展,处境和困难可想而知。

然而,撒拉族先祖不离不弃,艰苦创业,辛勤耕耘,终成大业!创造了西部少数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增添了一股鲜活的力量。

这样的气质,对于生活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对于很多正在苦苦追寻民族经济与文化振兴的有识之士来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二)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而不畏艰险、敢闯天下的精神特质,造就了三兰巴海村人别样的的风采。

走在三兰巴海村,许多人会娓娓讲起在风雪青藏线上搞运输的艰难往事。青藏线指从格尔木到拉萨路段的那段“天路”,平均海拔4000米,高寒缺氧,渺无人烟,大部分路段都是搓板路。风雪肆虐,沙尘弥漫,如果没有一定的耐力、体力及毅力,很难在这样艰苦的地方白天连着黑夜“连轴转”地开车。然而,三兰巴海村人却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20多年。最兴旺时全村六七成的人都到了格尔木,男人跑运输,女人搞后勤,就连孩子也就近在格尔木上了学。

艰苦的青藏线运输成为了三兰巴海村人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为三兰巴海村人书写了改革开放后一段令人回肠荡气的“创业史”,更为三兰巴海村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随着青藏高原立体运输体系的完善,三兰巴海人赖以生存的公路运输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于是,一部分有技术的村民及时添置了挖掘机、铲车等施工设备加入一些建设项目的施工中,更有头脑灵活着琢磨着投资兴办牛绒、线辣椒加工厂,还有一部分人则从事清真餐饮业,拉面经济开始从这里走出山门,走向沿海的城市。

如今,三兰巴海人敏锐地意识到高原旅游业蕴藏的巨大商机,一个以充分展示撒拉族民居特色,经营撒拉族特色餐饮为主的农家乐形式的庭院经济已经在自家的庭院里成型,通常称之为“撒拉人家”。

“撒拉人家”,出现在三兰巴海村,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客观因素。

我们信步走进了伊拉斯农家院。这是一个占地宽大的农家四合院,以金黄色为基调的松木大房,雕梁画栋,华丽精美。而满园的树木花草、葡萄架、菜园子,又透出农家院的蓬勃生机。身材高大、走路稳健的主人伊拉斯介绍说:这院子就是我们家的宅基地,占地两亩多一些吧。2008年和2009年两年时间里,我投资将近一百七十万元,开办起了这个农家院。当时村里和县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如今游客数量也一年胜过一年,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一到春夏,基本上每天都有十几桌到二十桌的订单,一个月也大概能接近三百桌呢。特别是我们这儿今年的游客也比往年多得很,除了省城西宁,周边几个省份来的客人都有,而且外国游客也在逐年增加。

伊拉斯农家院几年前被省旅游部门评定为四星级农家院,慕名而来造访的名人也很多。伊拉斯农家院的当家菜肴就是精美绝伦的撒拉特色菜肴和精美面食,很受游客们的青睐,去年的纯利润超过了一百多万元。

还有跑长途运输致富的韩舍乙布、马有福、韩世德,牛羊养殖大户韩他飞日、韩乙比、韩忠明,热衷于耕耘农田的韩而乙草,养殖与种植兼营的韩乙奴古,长期在深圳打拼的马维祥,重视教育的马明峰、四世同堂的马德胜……这个名单还可以排得很长很长。他们站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村庄不屈的脊梁,充分展示出一个村庄敢闯天下、抱团创业、发现商机、共同致富的精神气象!

是的,“撒拉家园”,就是三兰巴海村实现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样本!

(三)

说起撒拉族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不会忘记静卧在山庄里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的篱笆楼和曾经飘荡在黄河风口浪尖上的羊皮筏子。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古老物件,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和完善民族文化的进程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多得的象征,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缅怀!

遥想当年,撒拉族人智慧地用羊皮筏子作为横渡黄河的渡河工具,从此,滔滔黄河不再是天堑。而今,交通发达了,羊皮筏子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撒拉人并没有忘记与这个民族的呼吸一同起伏的古老的渡河工具。每逢重大的节会,在雄壮的号子声中,撒拉族汉子们依然要驾驭羊皮筏子,在黄河的波涛中“实景”演练、展示风采。

徜徉在三兰巴海村,但见村巷曲折,树影婆娑,紫槐吐蕊、锦葵茁壮。在骆驼泉边,村里人复原了一座传统的撒拉族传统民居——篱笆楼,让人们直观地领略独有的撒拉族古老的建筑文化,其苦心和深意让前来浏览的客人心怀敬佩。

撒拉族篱笆楼是集木料、石材、草泥为一体的民居建筑,因楼房墙体大部分用藤条编织而成,故得名篱笆楼。它是颇具特色的高原民族建筑文化景观,具有民俗学、建筑学和旅游开发等的价值,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清时代。

古篱笆楼建筑群多为木柱梁檩穿斗式构架,具有雕檐花栏板廊、花格门窗装修、篱笆编墙、石砌墙基墁道等特色。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楼体大部分墙面采用林间特有的乔木、灌木桩杆笆条编制而成的篱笆楼,因年代久远而成为传统民居的滥觞。那纯朴的木质结构,透着古朴与智慧,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沿岸古村落文化景观。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盛兴的高峰期。撒拉人家从明代开始就利用附近山石与林木资源大兴土木,修建起了木、石、土混为一体的二层民居篱笆楼。从这些古民居遗存建筑,可以窥见当时撒拉族安居乐业的生活情景。

我们也注意到,篱笆楼的墙体编织物还大量采用了当地特有的灌木——忍冬。唐古特忍冬、红花岩生忍冬、盘叶忍冬、红脉忍冬等,在当地均有分布。而忍冬喜温和、湿润的环境,根系发达,柔韧性强。我们从这一普通的植物“忍冬”的身上,似乎也发现了撒拉族处事为人中表现出的忍劲来!

如今的汉语词汇里,往往将“坚忍”与“坚韧”通用。但是,我依然认为,这两个词汇有着明显的表述差别,尤其在描绘撒拉人性格特征的时候。坚忍的“忍”,强调的是一种状态,表达的是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坚韧的“韧”,强调的是一种评价,展示的是意志百折不挠、万难不屈。而“坚忍”与“坚韧”,就是支撑他们从中亚走向东亚,从艰难走向辉煌的强有力的“双腿”!

你听,这首撒拉族民歌就是最好的例证:

黄河上度过了半辈子,

浪尖上耍了个“花子”,

撒拉是时代的人梢子,

到哪里都是汉子!

一首民歌具有了独特的风格,一个村庄就延续着别样的气质!

细细回味这个民族的前世今生,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和世代居住在河湟谷地的汉族、回族、土族、藏族等民族一样,撒拉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传承和创作了非常丰富的民间民族文化,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撒拉族花儿等民间艺术。而包括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笑话等的民间艺术形式,内容十分丰富,语言幽默含蓄,表述生动感人,传承十分广泛。

走过三兰巴海村,我们就会清晰地发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因而具有凝魂聚气、培根固本的重要作用。走过三兰巴海村,我们也会深刻地感悟到,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的萃取而沉淀并延传下来的精神力量,不管是它偏居一隅,还是游走于城市的边缘,都会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内在的联系。一种文化越是厚重并释放着持久的影响力,那么它内在的时空聚合特征就会更显著。

琅琅的读书声从不远处的乡村学校里传来。我们不禁想到,每年每年,都会有不少的撒拉族儿女考上省内外大学的喜讯传来,从学子们的笑靥中,就会感受到洋溢在他们心中的文化自信,也仿佛看到了三兰巴海村更加美好的未来!

央视《记住乡愁》栏目对于三兰巴海村人的评价朴实而发人深思:自从撒拉族来到黄河边的三兰巴海村,从那时起,这种敢闯天下的气质,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如今,这已经成为三兰巴海村人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他们走南闯北,敏锐地捕捉时代的信息,选择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深知,从不会有一块油香没有来由地从天而降,它的甘美滋味,只有那些敢于拼搏,亲手打造自己未来的人,才配得上细细品尝……

是啊,一个村庄具有了别样的气质,一个民族的乡愁就有了穿越时空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