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刘向阳:从美丽西青看天津之美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向阳  2018年06月25日11:32

阳光明媚,暖风徐徐;桃花绽放,十里飘香;鱼塘荡漾,百鸟齐鸣,举目四望,到处都呈现出春归西青大地的喜人景象。

两会的胜利召开,如滚滚春雷,在西青上空传递着喜人的消息。习总书记的讲话,充满对人民深情的爱,激荡着西青人欢欣鼓舞的心。

意气风发的西青人民,牢记习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重托,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再经过两个十五年的努力,把我们的伟大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正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大步往前奔。新时代,创造新辉煌。做为西青人,面对我的第二故乡,坚定不移的深信,未来的西青,将是一个希望满满的西青;一个朝气蓬勃的西青;一个充满奇迹的西青;一个意气风发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化的美丽新西青!

我是在本世纪初举家迁居西青的东北人。目睹西青十八年的变化,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变化,如果说欣喜,我必然要加上惊人二字;如果说天翻地覆,我必然要加上前无古人;如果说日新月异,我必然要加上瞬息万变。总之,其发展的强势、速度和质量,既让我震惊不已,又让我赞不绝口。让我苦恼的是,绞尽了脑汁,仍然穷尽了我对可爱的第二故乡——西青变化的溢美之词。索性决意放弃华丽的辞藻,用我朴素的情感和笨拙的语言,来表达我的心声,描述一下可爱的第二故乡在十八年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吧。

家刚落户侯台时,总觉得与东北农村没啥两样。那些穿着破旧的衣裳,头包得只露着眼睛的村民妇女,每天在我所居住的小区,干着扫院子、擦楼道、修草种花的活计。没想到,不出几年功夫,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比我们小区还漂亮的楼房。更让人惊讶不已的是,过去不露脸的村民妇女,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穿着比城市女人还光鲜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加入到花园中晨练的队伍,还都成了活动的骨干。

十六七年前的侯台这个城乡结合部还是个人烟稀少,冷清得很难看见一辆小车的地方。从侯台通往市区只有一座双向两车道人车混行的立交桥。整个侯台只有一家小卖部。侯台的南面是刚刚起步的,十分空旷的只有一座办公楼的华苑产业园区。侯台的北面和东面便是杂草丛生的荒野散落的几处鱼塘了。

才隔十几年,那个昔日清冷空旷的华苑产业园区,如今竟然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争相落户,园区从外环以内迅速扩展到外环以外,与西青区所在地杨柳青几乎连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那条连接侯台和王顶堤的窄小立交桥早已被宽阔大气,四通八达的双向八车道的巨型立交桥所取代。道路也随之拓宽成双向十车道,不但成了连接津京、津沪的枢纽,公交车也一下子增加了十二路。过街天桥不仅解决了车流如潮给人们造成的过街难问题,也为侯台添了一景。而且昔日臭气熏天的道旁污水沟,如今变成了绿树成荫、鲜花盛开、曲径通幽的带状公园。

高新产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其它各业的发展,具有相当规模的侯台装饰城的落户和全市最大的红旗农贸交易市场和大胡同商贸区的迁入,使侯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市第一中心医院也即将在侯台破土扩建,规划中的地铁线也将不久开工,一座高规格的养老院也即将开放。从而,使侯台的居民就近就医,就近养老和就近乘坐地铁再不是梦想。

不仅如此,市文学院和书画院也迁到了侯台,是昔日的侯台渔村也沾上了高雅艺术的边,成为全市的文学艺术中心。

侯台北面的那片湿地,如今已经建成了具有苏杭风格的大公园,不日即将正式开放。等不及的我和老伴儿乘着小电动车,想先睹为快。不想,被迷人的景色迷恋得忘记了回家的我俩,还没欣赏全园内的美景,竟然将车的电耗没了。虽然是推着车回家,我俩还是意犹未尽,倍感欣慰。

心情舒畅的我和老伴儿那天破例去了一家南方人开的大酒楼,边品尝着香喷喷的湘粤菜,边商量决定了一件大事,此生就在侯台养老了。

记得十多年前,区文化局的领导带领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去中北斜采风。那时的中北斜,让我们看到的最美景观就是村委会门前的一个大约一百多平米的小花园。此外就是村委会的大瓦房办公室和成排的村民居住的小瓦房。除此之外,便是一望无际的农田了。文化馆的领导和村委会的领导让我给他们写个村歌。这可愁坏了我,一无所有,写啥呀?憋了好几天总算交了卷。后来听了谱了曲的村歌,感觉太牵强太空洞了。

令我震惊的是也就十年工夫,在那片土地上,居然拔地而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中北镇。宽阔的街路两旁高楼鳞次栉比,现代化的小区片片相连,规模之大,档次之高,完全可与周边的一些区县所在地相媲美了。崭新的城市,优美的环境,使新兴的中北镇一举进入全国卫生示范镇的行列。每次欣赏中北镇的市容市貌,我都禁不住为之感叹:真美呀!我决意在恰当的时候,用我发自内心的激情,重新为这座美丽而富饶的新城写上一首昂扬激越的赞歌。

我爱我的第二故乡,看不够的新发展,看不够的新变化,无论看哪都美在脑海,喜在心头。要数最爱的,还是旧貌换新颜的千年古镇杨柳青。

杨柳青,这是在我儿时就耳熟能详的名字。我的老家在五六十年代,每逢过年,家家都要去新华书店,买回很多年画,东八张、西八张地贴得满墙都是,图的是喜兴。每年爸爸妈妈将年画贴上,我都要一张一张地反复欣赏。在欣赏中,我发现,凡是我喜欢的年画的右下角标着出版单位的字中都有杨柳青三个字。从那时起,我就产生了去杨柳青看年画的愿望。随着岁月的更迭,杨柳青年画不仅镌刻在我的心里,了解杨柳青年画的愿望也与日俱增,无法释怀。天遂人愿,巧的是我老了老了竟然迁居到离杨柳青不足十公里的侯台。于是,我开着三轮摩托,拉着老伴儿,一路打听来到了向往了大半辈子的杨柳青。可是,让我失望的是,打听好多人,都不知道在哪能看到杨柳青年画。后来,遇到一位好心的老人,告诉我们,去石家大院能看到杨柳青年画。按照老人的指点,我们在两旁都是古老民宅的凸凹不平的胡同里左拐右拐,终于来到了开着北面小脚门的石家大院。大院虽然游人寥寥,可却让我们为能看到保存这样完整的庄园而兴奋。兴奋之余,让我们倍感失望的是,在一间屋子里看到的杨柳青年画展览,还不如我家过年时贴的年画多。失望的我俩,开始将兴趣转移到这座恢弘大气的石家大院上来。从北往南,一路参观到尽头,趴着上锁的南门往外看。看到的是岸边垃圾成堆,杂草丛生的一条快要干涸的臭水河。

可是,谁又能想到几年后,改开北门的石家大院博物馆,经过修缮复旧,成了闻名遐迩的我国北方第一民宅,被国内外瞩目。而且,那条臭水河被修整成岸边杨柳荡漾,河水涟漪微微,汉白玉拱桥飞架、“乾隆爷”和“刘墉”君臣岸边赏景的御河。岸边还伫立了一个引人瞩目,争相拍照的巨大的年画经典石雕——娃娃抱鱼。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那片取代破房陋巷而建的明清街那飞檐斗拱的仿古建筑,那一家挨一家的年画店中的精品年画让人赏心悦目,目不暇接。这当中可是有不少具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店名店!

看着人头攒动的石家大院,生意兴隆的年画店,还有马拉着的仿古旅游车,再听着吹糖人、捏面人、卖大块酥糖的手艺人的吆喝声,我不仅感慨万千!没有改革开放,哪会有重现兴隆的杨柳青古镇!又哪会有千年流淌、享誉中外的古老大运河旧貌换新颜的今天!

绕过石家大院和明清街,再看千年古镇杨柳青,完全是一派充满现代气息的高端化城市风貌。现代化的广场连着现代化的商业街,现代化的商业街又连着现代化的居民区。总之,今日的杨柳青已经进入了习总书记所描述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这样的第二故乡,我怎么能不打心眼里去热爱她,赞美她!

其实,美丽西青的发展变化只是天津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在举家迁到天津这十八年中,我看到的天津天翻地覆的变化,已经不胜枚举。不仅是市内六区,每天都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变化。借助市作协每年组织的多次采风活动,使我又目睹了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和各个郊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

尽管天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我才赶上十八年;尽管更多时间生活、活动在西青区的杨柳青、中北镇和侯台,可是,透过西青的发展变化,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天津的每一个区,每一个街镇,买一个村落,每一户人家,甚至是每一个人,都经受了与西青和西青人同样的历程,每一位天津人都能感受到这四十年,尤其是近五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在物质上的红利让我们受益匪浅,改革开放的成果也提振了我们的精神风貌。没有谁会怀疑,美丽的天津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感谢党的英明领导!有什么理由,不赞承并拥护党和国家关于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和各项举措!有什么理由,不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光辉旗帜,紧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团结一心,矢志奋斗,砥砺前行,创造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