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感天动地曹娥江

来源:人民政协报 | 徐坤  2018年06月25日08:24

我们到达浙江上虞的时候,正值仲春时节。天上细雨霏霏,江面水波荡漾。上虞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眼前这条江就是著名的曹娥江,它原本叫上虞江,东汉时因当地14岁少女曹娥投江寻父的故事而得名。上虞也因此成为中华孝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放眼望去,只见江面浩大,水流开阔。除了感觉平稳,看不出它与其他任何一条江水的区别。如果不是有了14岁少女寻父投江一事的发生,这条江将始终会是一条平平常常的江。它发源于磐安县尚湖镇王村的大盘山脉长坞,干流全长193公里,顺势而走,经过上虞,注入钱塘江。现在,它不一样了,叫了曹娥江之后,就不再是简单的一泓江水,而是孝心和美德的汩汩流淌。江中舟楫,两岸烟火,都记住了将近两千年前的那个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个叫曹娥的年仅14岁的上虞女子,沿江昼夜哭号,寻找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江身亡的父亲曹盱。她的哭声撕心裂肺,天地为之动容。怎奈江水浩荡翻腾,始终不得见其父尸身。曹娥绝望之中,竟然纵身跳入江水,欲到江底寻找父亲。五日后曹娥果真抱父尸浮出水面,一段悲壮的故事就此传为神话。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县令度尚为之立碑,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并将其殉父之江改名为曹娥江,江边竖起曹娥庙以将其孝心大力弘扬。

月涌大江流,孝德万古长。以人名来命名的江并不多见,况且是以一个殉父的少女之名来给江水取名字。听罢讲解,我们一行人顿觉江水凝重,似有少女一路的哭喊与哽咽。同是豆蔻年华,前有女曹娥,寻父去投江;后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孝女和烈女,惨烈果如此;女英与女杰,悲壮亦如斯。

临江而建的曹娥庙里,在这样一个不年不节的下雨天气,依然人流涌动络绎不绝,庙中香火旺盛。曹娥庙始建于公元151年,几经迁徙、扩建、焚毁和修葺,留下了今天人们看到的民国时期重修的样本,气势恢宏、布局严谨,留下了丰厚的古代建筑文化遗产。门口“曹娥庙”匾额三个鎏金大字为沙孟海1985年仲冬所题,遒劲有力,先声夺人。进得庙门,通往正殿的石板路上立着几座香炉,遍插红艳艳的蜡烛,燃着灿灿的明火。虔诚的善男信女们(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在炉前烧香祭拜,一缕缕青烟在雨中升腾,好一派生生不息的孝德光景。

走近正殿,四根明晃晃的金柱顶天而立,每根净高15米,直径0.6米,据说木质坚硬如铁,是从南洋购来的铜操木。举头仰望,各个时代的楹联牌匾布满殿中,尤以“真是女子”与“人伦之光”两块金字匾额最为显要。前一块匾为“癸酉年年仲夏上虞娥二村捐,传道济原题”,“真是女子”也可解读为“真是好”;后一块“人伦之光”为蒋中正题,两旁配联:百行孝为先至性感人余热泪,大江流不尽夕阳终古咽寒涛。据载,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月,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来曹娥庙瞻拜孝女。同年7月曹娥庙毁于大火。

正殿的正中央就是曹娥的暖阁了,在大堂置案处下填底座,背设屏风,通高6.5米,基座离地有三尺,须仰视才见。暖阁为三间六柱歇山重檐法式,屋面为黄色琉璃。孝女曹娥身着艳粉镶银凤冠霞帔端坐,樱桃口,柳叶眉,目光低垂,小脸白白的,佛一样俯视脚下众生。两旁侍立着个丫鬟随时听唤。

再往里走,就是后殿双亲殿,供奉孝女曹娥父母雕像之所。除此之外,北轴线上还有三开间,有石牌坊、饮酒亭、碑廊、双桧亭、曹娥墓;南轴线有三开间,有山门、戏台、土谷祠、沈公祠、东岳殿、阎王殿。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40平方米的曹娥庙,雕梁玉砌,壁画、楹联和书法蔚为大观。不愧为“江南第一庙”的美号。

江流恒久远,孝德永流传。面容姣好的14岁曹娥,豆蔻年华,永远定格在殉父投江的那一瞬间。有人已经把曹娥列入“端午三杰”里: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一年一度的中国·绍兴(上虞)孝文化节,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节日。曹娥江水浩浩荡荡,世世代代讲述着重人伦、讲亲情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作者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