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搏命挥毫谱绘中华魂——《黄河雄姿》创作谈

来源:人民日报 | 王 宏  2018年06月24日08:04

黄河雄姿(中国画) 宋雨桂 王 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摇篮,代表着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百余个选题之一,“黄河”曾在全国竞标,最终由有“鬼笔仙墨”美誉的宋雨桂先生担纲创作。他带着我这个合作者(我自认为是他的助手),经过长达五年的推敲打磨,以超出常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件巨幅创作。

古往今来,无数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作品,都以不同形式来描绘、歌颂黄河。今天,要使新的创作既符合众人心象,又达到观念上超越,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以新的视角很好地表达黄河魂魄和黄河精神,在宋雨桂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长达近四年的前期准备,查阅并收集了几千张资料,重新了解黄河地貌和历史;同时几次驾车前往黄河流域,从黄河源头青海开始,经四川、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八省区考察、写生,几经构思先后完成三个草稿创作。

每一个草稿,都是向“完美”逼近的阶梯。初稿之一“大塬静涌远去”,于2013年9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草图观摩展中受到充分肯定,但宋雨桂深感还没有画出他心中的黄河,于是开始重新思考。第二稿选择“壶口”为节点,更适于表现“黄河之水天上来”波澜起伏、汹涌奔腾的气势,彰显其涛声澎湃、川流不息的精神。这一设计稿于2014年6月完成,虽然同样在草图指导工作会上得到好评,但宋雨桂依然在推敲如何更好地表现和处理水势,以使画面呈现出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经久不衰的黄河气概。为突出“魂魄”,他再次否定了“深沟翻滚而下”常规的黄河瀑布表现形式。2015年完成的第三稿设计,画面构图大胆,摒弃石头河岸等常规思维,用水的力量支撑黄河之水咆哮而来的气势。于是,铿锵有力、汹涌而下的黄河瀑布,成为画面主体。急流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暗喻画面里藏着两岸的山,水底的石托起黄河的惊涛骇浪,掀起万丈狂澜。这更能体现黄河博大宽厚、柔中带刚、勇往直前的精神。

由于作品画幅巨大,创作过程中我们在纸张和颜料上也尝试有所突破,几经调整做好了正式创作前的准备工作。2016年,主稿即将落墨时,本已77岁高龄的宋雨桂,又经历了一场手术。术后,其体重锐减,医生也再三叮嘱他要好好躺着静养。为了按时交稿,宋雨桂不顾医生劝阻,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创作中,这对年事已高、仍在康复期的老人而言,无疑是极大挑战。画画时,宋雨桂没有灵感一般不动笔,灵感来了,往往就会夜以继日地创作。创作期间,《黄河大合唱》《黄河颂》交响乐始终在循环播放,他带着对历史负责、对艺术负责的态度,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堪称“玩命”。由于创作是在铁岭市群众艺术馆完成的,环境与家里和画室不同,休息和煎药都成了问题。但他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达到或调整为最佳状态——站着画不行,就坐着画;坐着画不行,就在腰腹部垫个垫子趴着画。他胸有成竹,创作时兴奋得似乎胸中有种精神一直在鼓荡,一画就是几个小时;但休息时的呻吟声又让人心疼。他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整个创作完成后,体重掉了33斤。许多现场观看宋雨桂创作的人都说,没有见过这样画画的人,更没有见过为画画这么“玩命”的人。

凭借一种责任和担当,高4.8米、长6.8米的作品《黄河雄姿》终于按期完成了!纵观这幅作品,结构布局精微大气,用笔、用墨、用色交融有度,浊流婉转,尽显黄河浩瀚壮阔的本色,好似黄河在歌唱。作为参与者,我不但在艺术创作上学习很多,为先生的精神所感动,更深深感佩,宋雨桂的笔墨气魄以及其对黄河气吞山河气象的驾驭能力少有人及。生活在辽宁的宋雨桂,是一位天赋很高、悟性极强的艺术家。他的创作足迹遍及东北,尤以长白山区为主。干燥寒冷的北地山川或雄浑,或荒阔,难有苍秀之感。但他笔下的山水,不全是干冽秋风的勾勒皴擦,也多泼墨写意、一气呵成的水晕墨章之作。尤其是他以大海为主题的作品,结构布局精微大气,阔笔大墨,淋漓尽致,虽干犹湿,气势酣畅。这都是宋雨桂挥写黄河胸有成竹的艺术底气。

最终呈现的作品效果得到业界好评。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何家英看到作品后表示,这幅画的境界、格调、气魄前无古人,是他看到的迄今为止画黄河画得最好的作品。宋雨桂自己也比较满意:“这幅黄河从创意到构图都是十分独特的,创作手法也实现了中国水墨与西画色彩处理方法的融合。因为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所以我们的创作几乎是一气呵成,每一笔都胸有成竹,可以说没有一次回笔。能够创作这幅作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会。为什么我们要玩命地完成创作?这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创作过程中有一种民族大义在支撑着我。黄河是什么?黄河蕴含的情感深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条黄河。所以,每个人都是这幅画的评委。”这就是宋雨桂的气魄和精神。

《黄河雄姿》完成了,滔滔黄河水,浩浩荡荡,以“九曲黄河万里沙”之姿呈现在观众面前。宋雨桂这样总结此次创作:“我画这幅‘黄河’,明白了一个真理,谁跳进去,谁都难上来,黄河太深奥了!这是我的心得,告诉世人,创作是个要玩命的活。”令人痛惜的是,作品完成后不久,先生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有人说,《黄河雄姿》是他搏命挥毫谱就的中华魂。这正是他用生命为我们留下的丰厚艺术财富。

(作者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