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三次追梦鲁迅文学院

来源:北京晚报 | 洪鸿  2018年06月22日13:26

掐指一算,我在北京已整整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在我五十五年的沧桑岁月中,我人生所经历的三次重要转折都与改革开放紧密相连。

43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及家庭变故,我初中只读了半个学期就辍学了。随后,我随祖母一起回到乡下,在生产队挣工分养活自己。那一年,我十三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人们久已渴望的心田,也给我的命运带来了转机。1980年,父亲平反后便把我接到了城里,虽然一切都改变了,可我却从此失去了在学校求知的机会。在父亲的努力下,我被安排进一家知青企业做学徒工。

虽然我如愿回到了城里,回到了父母身边,也有了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但每当我看到身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都在学校读书,准备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我心有不甘,发誓不能就这样当一辈子工人,一定要去上学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那时候,国家正是百废待兴,提倡自学成才之风一浪接着一浪,伤痕文学作品的出现,使祖国大地掀起了一股股文学热潮。尤其是路遥的小说《人生》出版后,更加激励了我从事文学创作的热情。然而,梦想与现实的差距把我的激情撞得粉碎,一封封退稿信像一盆盆冷水把我浇得透心凉。激情没有了,剩下的是消沉。正当我想放弃写作时,在一次县文化馆主办的文学讲座上,一位通过自学成才而成为专业作家的老师谈到了鲁迅文学院,“如果没有鲁迅文学院的两年深造,我也不可能成为作家。”听了老师的话,我忍不住想到,如果有朝一日,我也能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岂不是圆了自己上学读书的梦想?从此,鲁迅文学院这个神圣的名字,就深深刻在了我的心里。然而,在那个年代,想要到鲁迅文学院深造谈何容易,我只能把这个梦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尤其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再次给全国人民鼓足了创业的热情。在我的家乡,也有不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纷纷辞职创业。而这时,我想到鲁迅文学院去进修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1997年6月,我得知鲁迅文学院准备创办文学创作专业培训班,将向社会公开招生。于是,我毫不犹豫地辞去工作,找大哥借了200元路费,直奔北京。8月中旬,我终于收到鲁迅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激动万分,似乎感觉到文学之路离我越来越近。然而,当我兴高采烈地来到朝阳区八里庄鲁迅文学院报到时,却因学费难以凑齐而与这座心中的“圣殿”失之交臂。我只得再次将这个美丽的梦深埋心底。这期间,我一边做自由撰稿人,一边在北京找工作。后来经过严格考试,我很快就应聘到一家国字头的报社成为一名新闻记者,过起了北漂的生活。这一次,虽然我未能如愿到鲁迅文学院进修,却由一名小县城里的普通工人,成为一名国家某部委机关报的新闻记者,使我在北京扎下了根。

记者的职业生涯,让我有了更高层次的人生体验,也积累了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这期间,我的一些深度调查报道引起一定程度的社会反响,还创作发表了一系列文学作品,得到社会认可。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时隔二十年后,我上学读书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2017年8月初,在国家某部委直属机关推荐下,我被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录取,并特别说明是免费全脱产学习。

鲁迅文学院,在我心中曾经是那么神秘,那么遥不可及。二十年前,我因贫穷与你擦肩而过,如今,我却能免费来学习。那天,当我看着那张粉红色的录取通知书时,百感交集,泪水忍不住就迸发出来……

2017年9月7日,是我到鲁迅文学院报到的日子,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走进鲁迅文学院的新校址。新校址坐落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大院内,与东八里庄二十年前的老校址比较起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切都是新的,新校舍新设备,连宿舍的电脑都配备的是最新型的,每个学员都能免费住上单间宿舍。

如今,我在北京买了房子安了家,日子过得富足、充实和安逸,感谢改革开放让我梦想成真!

(本文作者洪鸿,安徽太湖人,现定居北京,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曾在多家中央新闻媒体供职,现从事专业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