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 推动乡村振兴的“非遗方案”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王连文  2018年06月22日08:57

浦江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增(左)指点学生蒋璇芝剪纸技法。

潘周家村制作的手工面叫“一根面”,也叫长寿面,一斤面粉可以拉100多米长,且韧劲非常好,小朋友可以用面条跳绳。

永康市人民小学的小学生动手创作自己的锡雕作品。

永康市手工艺人展示锡雕技艺。陈 曦/图

“乡村振兴,非遗保护传承不可或缺”“非遗‘活’起来,乡村才会更美丽、更有生机”“非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没有理由不保护好、传承好”……近日,参加“乡村振兴”央媒浙江行的记者走访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永康市,在乡村农家、非遗工作坊、传习所和企业车间里,深刻认识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多彩非遗有着看不完的美丽风景、讲不完的精彩故事。

传承有序,留住“根与魂”

6月10日,在浦江县郑宅镇举行的“携手美丽非遗,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示展演暨“婺风·美丽非遗”百村文化礼堂行活动别开生面,浦江剪纸、浦江什锦、浦江乱弹、“一根面”等20余个特色非遗项目,以技艺展示展演、作品产品售卖等形式与民众亲密接触、互动。

活动中,在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牌坊群广场上,浦江剪纸展位前人头攒动,“一老一少”的师徒搭档为观众展示讲解绝活儿引人注目。在耄耋之年的浦江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善增指导下,“得意弟子”、浦江县中山中学高一学生蒋璇芝技艺精进。“非遗传承有年轻人接班,技艺才不会失传。”吴善增说,自己常年在浦江县50多所中小学开展传习活动,很受欢迎。“吴老师教得很好,特别是细节上的指导。我要努力学习,争取剪得跟老师一样好。”蒋璇芝说。

在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江南第一家”郑义门古建筑群内,两项技艺同台演绎一场“视听盛宴”,引来观众阵阵掌声与喝彩:浦江乱弹研究会艺术团和浦江县花桥乡的12位民间艺人表演浦江什锦,花桥乡金坞村79岁的浦江乱弹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福林正襟危坐、精神饱满,他中气十足、声腔高亢,坐唱浦江乱弹《崔子戏妻》,年届古稀之年的浦江什锦浙江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傅兴德与浦江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楼览承为他鼓板伴奏。另一旁,浦江县檀溪镇潘周家村制面人周金华一家祖孙三代展示“一根面”拉面技艺,得到父亲“真传”的周旭磊不一会儿就娴熟地甩拉出一两百米的“一根面”,孙子还用一段拉面跳起绳来。近百名观众一个接一个手捧面条围成一圈,兴味盎然地参与互动,有着600多年历史的“一根面”长长久久、福寿绵长的寓意深入人心。

在“五金之都”永康市,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永康锡雕馆的访客纷至沓来,人们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古锡器、现代传统手工锡器、现代机械锡器,还能观摩和体验锡板浇制、裁剪、敲打、刮锉等制锡工艺。6月10日,永康市人民小学25名小学生在永康锡雕馆上了一堂生动的非遗体验课。在永康市芝英镇一村应远志等锡雕艺人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地在锡盘上打制自己的创意图案。“这样的传习活动很有意义,教给他们打制方法,孩子们会打制出自己的创意。”应远志说。

正是在永康锡雕馆“掌门人”盛一原的带领下,一大批永康农村老锡雕人集结在一起,抱团开展传习活动传承技艺、打造特色锡器产品。近日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盛一原表示,让赓续于乡村、繁荣于乡野的锡雕等非遗项目传承有序,才能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留住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真金白银”,拓宽致富路

在永康、浦江,非遗技艺也可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借助市场规则“变现”,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打造、高端礼品定制加工中获取“真金白银”,不仅带动了乡村老艺人和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拓宽了致富路,还扩大了文化消费、激活了全域旅游、繁荣了城乡经济,为乡村振兴积累起雄厚物质基础。

据考证,永康锡雕肇始于五代,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清光绪《永康县志》记载:“土、石、竹、木、金、银、铜、铁、锡皆有匠——多鬻技于他乡。”一副担子,一头风箱、一头炭炉;走街串巷吆喝;撂担生炉,熔锡打制,成为永康锡匠从事“行担”(走街串巷接活儿打锡)的写照。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随着手工锡器市场萎缩,特别是民间锡雕艺人青黄不接,永康锡雕一度濒临消亡。永康锡匠“百年锤炼,臻于完善”的精神,支撑这门古老手艺传承下来。盛一原将现代焊接技术应用于打锡上,使传统锡雕技艺得到改良升级、创新发展。盛一原从农村广收徒弟,培养人才、传承技艺,并于2002年创办公司,目前成为永康规模屈指可数的锡制品公司。

据介绍,目前永康有锡制品厂10家,年产值五六千万元,手工作坊50家,年产值约500万元,还有较大的锡雕产品贸易公司15家。在永康,包括锡雕在内的五金类非遗项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总产值达4.5亿元。

非遗大县浦江也从非遗技艺中开掘出以“真金白银”助力乡村振兴的富矿。

“一根面”又称长寿面,俗称“麦绳”,这种潘周家村人独创的面食以“长、细、韧、滑”著称,包含和面、打面、揉面、搓面、盘面、发酵、拉面等大小十几道纯手工工序,技艺十分讲究。2000年以来,周金华带领潘周家村村民大力传承创新“一根面”制作技艺,面条越拉越长,事业越做越大。据介绍,村里从事“一根面”及手工面制作的在200户以上,从业人员逾500人;通过“一根面”商标注册实现批量生产,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为众多农户开辟了一条致富门路。

“村里搞起农家乐,游客可以看拉面表演、吃‘一根面’、互动体验;城里还开起面馆,实现增收。”周金华说,“一根面”让乡亲们的腰包鼓了,年人均收入从几年前四五千元到目前翻番,“再次说明了非遗要‘活’起来,与产业、旅游等发展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在浦江县的不少村子,群众也尝到了依靠浦江豆腐皮捞制技艺致富的甜头。据了解,目前,浦江县有郑家坞镇吴大路村、前吴乡马桥头村、郑宅镇后溪村、杭坪镇外胡村等多个浦江豆腐皮加工基地,全县有100户以上加工作坊,从业人员逾千人,注册了多个豆腐皮商标,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

多措并举,现政策红利

透过“多彩非遗、美好生活”的图画,浦江县、永康市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助力乡村振兴的努力跃然纸上,其中,多措并举的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浦江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严龙顺表示,乡村振兴要注重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非遗保护传承作为重要载体大有可为。浦江将继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和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全社会参与机制,让浦江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

永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丁月中认为,非遗融入乡村振兴、引领文明乡风、生发活力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一批传承人、给百姓带来实惠。永康市非遗保护工作将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并予以重点扶持,加大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力度,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发挥非遗传承人“领头羊”作用,努力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品牌项目。

浙江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省文化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视发挥非遗保护具有的塑魂、兴业、育民、添乐、扬名等独特作用,乡村振兴中的非遗保护将立足乡村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民俗,丰富节日文化,推进文化自信;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幸福感,推进浙江表演艺术传承发展;立足传统工艺振兴,带动农村变美、村民致富,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立足非遗保护利用,加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建设,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立足加强整体保护,探索非遗保护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推进文化生态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