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李国:妈妈述说她的两个四十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李国  2018年06月21日15:34

八十高龄的母亲,用她两个四十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喜人变化。我家是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我家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千万个家庭组成了我们的社会和国家。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从我家的变迁,从母亲的述说声中,我们仿佛听到了祖国前进的铿锵脚步声。

“啥时候能吃上肉丸馅儿饺子?”

母亲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8月24日。她经历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三年困难和文革时期,饱受“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之苦。又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神州大地带来的的新变化,享受到了如今富裕开心的美好生活。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祖祖辈辈人们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前,人们经常为吃了上顿没下顿而发愁。“那个时候真是吃不饱、穿不暖。三年困难时期,为给苏联还债,全国勒紧腰带过日子,没有粮食‘瓜菜代’,吃树皮、玉米骨头、白薯秧子,饿死了不少人。到了七十年代,家里也只是吃玉米粥、白薯单调的主食,副食除了白菜、萝卜没有其他,鸡蛋、猪肉更是奢侈品。”母亲跟我讲道,“一年吃不到几次细粮。你爸爸在首钢当工人,咱家不错,每月还能吃上几斤细粮,连小米都成了好东西,别人家就没这个条件了。来了客人包水饺,得先可着客吃,客吃完了,孩子们才能分到几个吃。那时候,咱们老家流传一句顺口溜:白薯干儿当细粮,鸡屁股当银行,卖席的睡土炕,家家都这样。养鸡的家庭,没人舍得自己吃鸡蛋,而是送到供销社换钱,用于买食盐、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当时是生产队吃大锅饭,只有挣工分,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那时候商品物质奇缺,啥都凭票供应,去饭馆要粮票,去供销社买布买鸡蛋要用布票鸡蛋票,去食品公司买肉要肉票,农民根本分不到肉蛋票。生产队年底每人分十几斤油料花生,一家一年吃的花生油少得可怜。过年一个生产队40多户才杀两头猪,那时养的猪,养了一年也就100多斤,每家才分得六七斤猪肉。一年到头才吃到荤腥,人们都是面黄肌瘦的。”说起对吃的追求,妈妈感慨地说:“记得晚上生产队打麦子,每人分两张炸饼,大人们舍不得吃,就光吃熬粉条,把炸饼带回家给孩子们吃。那时人们穷的把能吃饱炸饼当成生活目标。过年时,一村很少有几家能吃上韭菜馅儿饺子,在韭菜里只放鸡蛋,连肉都舍不得放。我就想,啥时候咱家能吃上肉丸馅儿饺子,这辈子就知足了!说起这些,天方夜谭一般,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信。”

“现在好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是我们做梦也想不到的。看看家家桌子上吃的东西,各种食品齐全,肉蛋奶菜副食啥没有?吃炸饼、吃肉丸馅饺子早已成了家常饭。人们由吃不饱、吃得饱,到吃得好、讲究营养平衡,讲究健康长寿了。”

“有补丁的衣服看不到了”

从旧社会过来的母亲那一代人,对我们的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经历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变。40年来,我的家乡实现了飞速跨越。迁安1996年撤县设市,小城迁安从河北排名139名的一个穷县发展成为河北经济实力10强之首。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人们穿的衣裳没有补丁了。”妈妈说,“过去日子穷,家家孩子多,穿的衣服颜色单调都是灰黑蓝不说,补丁摞补丁。有的家庭的孩子还穿不上衣服。村里一姓张的一家盖娘几个一床被子,爷几个也盖一床被子;老陈家的孩子冬天连袜子都买不起;很少有人穿内裤,能铺上褥子的就算是富裕户了。那时候,买布做衣服、做鞋子、做被子,不像现在这样随便买着穿,而是凭票供应。没钱,买不了;有钱,没布票也买不了。每人一年供应17.3尺布票,大人多的家庭布票根本不够使。那时的衣服老大穿了老二传,老二穿完给老三,都是这样,到了老四穿的时候,补丁就很多了。”妈妈如数家珍一般地说,“我和你爸那时候就怕过年。年前要给你们兄妹挨肩儿的四个孩子做新衣、纳新鞋。买布买棉花自不必说,光是做鞋就得经历刮铺衬、捻鞋底绳、纳鞋底、做鞋帮、锥鞋等,白天黑夜的忙还好说,关键的是没钱买。你爸每月挣的工资,大部分都交生产队买公分了,剩下的得一分一分地算计着不敢瞎花,生怕过日子出窟窿。你爸爸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穿上黑呢子上衣,这不,不但真的实现愿望了,还一起买了两件。”

妈妈从愁苦转到高兴:“40年了,社会发展一天一个样子了,物质越来越丰富,布票取消,商品敞开供应,越来越丰富。从城市到农村,商店、超市遍地都是。人们穿得越来越鲜艳漂亮,大街上走着各种款式、各种颜色的衣服。衣服由单调的黑白灰发展到五颜六色,由一年两身发展到一季多身。春秋衫、T恤衫款式多样,冬天的呢子服装、羽绒服一人好几件,穿都穿不完。老年人都能穿着红衣服,让人们越来越年轻了。如今的女人享福,不用做衣服被褥,啥都买现成的用,我们都赶上了好时候啊!”

衣服上的补丁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没有补丁衣服的时代,为改革开放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

“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我们祖祖辈辈对生活的梦想,在我们这一辈实现了,要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的好社会。”妈妈自豪地说。

“我结婚的时候,家里只有一间半草房。每年春天都得找泥瓦匠用稻草苫一次房。春天风大,有时候把稻草吹起来卷走,刮得满院子都是稻草。夏天雨多的时候还得漏雨,外边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外边不下了,屋里也嘀嗒。一家人特别心窄。那阵儿,村里大都是草房,少有的一两家是瓦房,算是地主富农的生活水平了。住上瓦房是人们做梦都想的事儿,人们盼望着有一天住上瓦房享福。”我记得,六十年代末村里架电线,就安上了电灯。后来我们兑下了对面屋老张家的一间半房子,在八十年代扒掉草房换成水泥瓦的,后来又在村南盖了一栋瓦房。由于离父母住的院子远一些,联系不方便,我就在全村第一个安上了没有交换机的电话,这边摇电话,那边响铃就可以接的那种有线电话,在村里也成了一道风景让人羡慕。1996年在市里工作的我买了楼房。农村老家也安上了程控电话,家家户户联系方便,那次回家,爸爸在家里往外打电话,看到他那高兴劲儿,我心里很是欣慰。我在城里不仅安上了固定电话,还用上了手机。妈妈很高兴:“找我儿子、孙子方便了,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2009年我儿子也买了大平米单元楼房,有了孙辈孩子,一家人四世同堂。

妈妈说:“我年轻那会儿相亲只看照片,有的人用别人的照片冒名顶替,结婚的时候才知生米已经做成熟饭。我结婚那会儿,不实行要彩礼,一扇靠山镜,一个梳妆盒,两个肥皂盒,就结婚了。后来,结婚要三大件,从‘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录音机、电扇、摩托车’,后来变成‘彩电、冰箱、洗衣机’到现在是‘轿车、楼房’一动不动了。我们家不但实现了‘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梦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真是一步一层天了。”

“我老太太也经常坐坐轿车了”

“过去,坐轿车那是有钱人家和当了高官才能享受到的,我们老百姓做梦都不敢想啊。”妈妈骄傲地说,“现在,我儿子、孙子都有轿车,回老家、走亲戚、旅游都坐着自家的轿车去,就是平时去超市也要坐轿车出门。”

妈妈跟我说:“过去出门都是步行,有钱的才骑头毛驴。我小时候年前去县城赶集都是步行,咱家离县城20多华里,过年赶集去一趟来回要步行四个小时。你姥姥家门口经常过大汽车,每逢过年咱去你姥姥家拜年,只要一听到汽车响声,你和表兄表弟们便疯跑着去看汽车,汽车那是稀罕物。你爸爸六十年代到首钢矿上公司当了一名工人,由于离家远,一家人省吃俭用,才买了一辆二手自行车上下班。后来,家里托人从唐山买了一辆新的“燕山”牌加重自行车。”自行车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当时小小老百姓能有辆自行车,那也是奢华和值得骄傲的 。小时候,爸爸经常用自行车驮着我去矿山公司浴池洗澡,去工人俱乐部看电影,可以说,我是在自行车上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上中学时,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每逢爸爸休班在家,我就骑着自行车上学,那时候自行车极少,也曾惹得别人羡慕。

我上班后,爸爸给我买了“飞鸽”加重自行车,对我的未来充满着期望。后来,我换了一辆“永久”轻便车,我的自行车一骑就是十五年。社会变化得太快了,我都没经历使用“录音机、摩托车和bb机”的年代,便直接进入了手机、电动车时代。2005年我家买了一辆国产轿车,使生活质量提高了一大步。由于儿子在乡镇上班,上下班开车,我又买了一辆轿车上下班代步用。妈妈说:“现在的人吃得好,穿得好,住着楼房,出门有车坐,有事打电话,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啊!”据了解,我们村60%的家庭安上了电话,又有80%的农民用上了手机,50%的家庭人员坐上了自己的车。

改革开放后,交通工具的改变,反映了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见证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坐在家里就能看电影了”

“过去看电影,要跑到外村或是村西头学校操场去看。冬天挨冻,夏天挨雨浇。现在多好,坐在家里沙发上就能看电影、看春晚,这一看就是三十多年。”说起这些,妈妈充满着欣喜。

我出生于50年代末期,小时候还没安点灯,放学到家后就得马上写作业。如果写不完,就得就着煤油灯写,第二天一看,两个鼻子眼都是黑的。晚上,我们孩子们就到外边藏猫猫,在月亮地夯仗,这就是那时的业余文化生活。妈妈说:“后来,村里来了县文化馆说乐亭大鼓书的,在村子里的大槐树下,点上汽灯,说书的把鼓架子一支,两个半圆形铜板一打,小鼓锤子一敲,从古至今,能把故事讲到半夜。周围坐满了本村的,也吸引界比子村的人都来听书,直到‘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人们才在‘明天还要抓革命促生产’的声音中,各自回家。后来就有了露天电影,银幕上是会动起来的人物,人们都爱看,从一开始的八个样板戏到《地道战》、《南征北战》等战斗片、新闻简报,后来才有了彩色电影《卖花姑娘》。”记得我四姥姥家有台电子管的收音机,每当春节拜年去,总要去四姥姥家听收音机。后来,我家在1982年让人从唐山捎来一台晶体管收音机。

1982年秋,村里有了第一台十二吋黑白电视机,它成了全村文化娱乐的阵地。每到晚上,电视机的主人便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人们早早来到,等待着看电视连续剧《霍元甲》,后来又是《射雕英雄传》,直到很晚播完电视剧,人们才依依不舍地各回各家。1985年我从百货大楼买了一台北京产‘昆仑’牌14吋黑白电视机。正是从这一年起,每当除夕,全家围坐在电视机旁欣赏春节联欢晚会,这一看就是33年。从黑白到彩电,从平面直角到大屏幕壁挂电视。电视越来越大,图像更加清晰。现在有了智能手机,看电影看电视剧方便又快捷。说书的、露天电影已经成为历史,有了电视后,妈妈爱看老电影,爱看戏曲,爱看春晚,妈妈说:“没想到社会发展这么快,现在的人真有福气。这是托共产党的福,托改革开放的福啊!”

“到外边多逛逛,开开心心地活着”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人们有了更高的追求。近年来,旅游成为朝阳产业,迁安旅游业大发展,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妈妈说:“如今家乡的旅游景点越建越多,人们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我们的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迁安投巨资建成了相当于四个西湖那么大的黄台湖,建成了1800米的滦河特大桥等五座特大桥,城乡道路四通八达,全市形成了半小时的交通圈。市区以黄台湖为中心建成了黄台湖公园、轩辕阁等黄台湖景区、燕鑫公益园和三里河景区,形成了黄帝故都文化和滦河文化特色;西部建成了亚滦湾农业公园、石佛寺景区、贯头山酒业工业旅游去、挂云山景区、灵山景区和著名的5A级山叶口景区,形成了工业旅游、地质文化和神话传说特色;北部建成了红峪口—白羊峪长城景区和北部山野绿道,形成了长城旅游文化特色;东部建成了杨家坡民俗文化园和皇姑寺景区,形成了民俗文化特色;南部建成了红酒旅游区和成山景区,形成了酒文化特色。结合古老龟口传说、龙山文化、迁安八景,赋予了迁安旅游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迁安旅游的品位;旅游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从衣食住行用,到医疗卫生,人们建设全面小康的目标指日可待。我陪妈妈到过许多景点旅游,游遍家乡山山水水,看不够的迁安美景,享不尽的幸福生活。妈妈感慨地说:“活了八十岁,越活越有劲儿了,我老太太还得好好活着,多享受几年好光景。”

当我们跟随时代的步伐向前进的时候,往往感觉不到身边家乡和社会的变化,可是,当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想一想,却忽然感受到了时代发生了惊人的巨变。我们的国度从旧中国走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当家做主站起来,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现在,全国上下团结努力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伟大民族的复兴梦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