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庞培 赵荔红 主编  2018年06月21日10:36

《中国书写:二十四节气》

中国当代24位实力作家共同致敬我们古老的文明

作者:庞培 赵荔红 主编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ISBN:9787532165506

定价:88.00元

编辑推荐

二十四节气是棵大树,扎根于中华传统深厚土壤中,我们的书写,是繁茂生长的枝桠、变幻光色的树叶、姿态摇曳芬芳迷人的花朵。

二十四节气是个深湖,藏身于华夏文明坚实心脏中,我们的书写,是汹涌的波涛、拍击堤岸的浪花、脉脉扩散层层叠叠的涟漪。

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

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作者简介

钟鸣:诗人,散文作家。曾先后创办民刊《次生林》《象罔》。出版有诗集《中国杂技,硬椅子》《垓下诵史》;随笔集《城堡的寓言》《旁观者》(三卷本)《畜界,人界》《窄门》《涂鸦手记》;批评文集《秋天的戏剧》等。

祝勇: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旧宫殿》《血朝廷》《故宫的风花雪月》《故宫的隐秘角落》《祝勇作品系列》(十二卷)等。主创大型纪录片《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

陆春祥:散文作家。出版散文随笔集《新世说》《病了的字母》《新子不语》《字字锦》《乐腔》《笔记中的动物》《响箭》等十余种。

蓝蓝: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诗集《含笑终生》《情歌》《内心生活》《睡梦睡梦》《诗篇》《从这里到这里》《唱吧,悲伤》《身体里的峡谷》(中英文双语)《歌声之杯》(俄语,与巴别洛夫合著)等;散文诗集《飘零的书页》《燕麦草》;散文随笔集《人间情书》《滴水的书卷》《夜有一张脸》《我是另一个人》等。

杨健:诗人,画家。出版有诗集《暮晚》《惭愧》《哭庙》《古桥头》等。 举办《冷山水》、《寒山》个展。

郑骁锋:散文随笔作家。出版散文体中国通史《人间道》系列、文化散文集《眼底沧桑》《本草春秋》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及“国宝档案”等栏目及多部文史纪录片撰稿人。

赵荔红:散文随笔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意思》《回声与倒影》《最深刻的一文不名者》《世界心灵》等;电影评论集《幻声空色》等。

文河: 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随笔集《漠漠小山眉黛浅》《清晴可喜》等。

爱松:诗人,散文作家,小说家。发表有长篇小说《金缕曲》、《异梦录》;出版诗集《巫辞》《弦上月光》《在漫长的旅途中》《天上元阳》等。

周晓枫: 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鸟群》《斑纹》《收藏》《你的身体是个仙境》《聋天使》《巨鲸歌唱》《有如候鸟》等。

沈念: 小说家,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时间里的事物》,小说集《鱼乐少年远足记》《出离心》;长篇儿童小说《岛上离歌》等。

黑陶: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诗集《寂火》,散文集《夜晚灼烫》《泥与焰:南方笔记》《中国册页》《烧制汉语》《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绿昼》《二泉映月》等。

江少宾: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爱着你的苦难》《无处安放的乡愁》《谁在深夜祈祷》等。

蒋蓝: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文化专著《豹典》《媚骨之书》《梼杌之书》《霜语》《一个晚清提督的踪迹史》等。

庞余亮:诗人,小说家,散文作家。出版有诗集《开始》《比目鱼》;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为小弟请安》《鼎红的小爱情》《出嫁时你哭不哭》;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

汗漫: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诗集《片段的春天》《水之书》;散文集《漫游的灯盏》《一卷星辰》《南方云集》。

周华诚: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等。

傅菲 :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屋顶上的河流》《星空肖像》《炭灰里的镇》《生活简史》《南方的忧郁》《饥饿的身体》《故物永生》等;诗集《在黑夜中耗尽一生》。

葛水平:小说家,散文作家。出版有长篇小说《裸地》;中短篇小说集《守望》《喊山》《甩鞭》等;散文集《我走我在》《河水带走两岸》《走过时间》等;电视剧本《盘龙卧虎高山顶》《平凡的世界》。

阿贝尔:散文作家,小说家。出版有散文集《隐秘的乡村》《灵山札记》《白马人之书》《隔了河的会见》;长篇小说《老屋》《飞地》。

人邻: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诗集《白纸上的风景》《最后的美》《晚安》;散文集《闲情偶拾》、《桑麻之野》等。

庞培: 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低语》《少女像》《乡村肖像》《五种回忆》《小城童年》《忧伤地下读物》等;诗集《四分之三雨水》《数行诗》等。

柯平:诗人,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历史与风景》《蠡塘乡间之书》《阴阳脸——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生态考察》《文化浙江》《素言无忌》等。

陈漠:小说家,散文作家。出版有散文集《风吹城跑》《谁也活不过一棵树》《你把雪书下给谁》;作品集《优钵罗花》《蒙地》等。

目录

钟 鸣/ 立春

祝 勇/ 雨水

陆春祥/ 惊蛰

蓝 蓝/ 春分

杨 键/ 清明

郑骁锋/ 谷雨

赵荔红/ 立夏

文 河/ 小满

爱 松/ 芒种

周晓枫/ 夏至

沈 念/ 小暑

黑 陶/ 大暑

江少宾/ 立秋

蒋 蓝/ 处暑

庞余亮/ 白露

汗 漫/ 秋分

周华诚/ 寒露

傅 菲/ 霜降

葛水平/ 立冬

阿贝尔/ 小雪

人 邻/ 大雪

庞 培/ 冬至

柯 平/小寒

陈 漠/ 大寒

附:苇岸/1998:24节气

于坚/ 春至兮归我故乡

显示部分信息

前 言

•庞培

每个中国人心目中,都有一部完好的《廿四节气》,作家犹甚。目前书店市场上流转、有“24节气”字样的书籍,大抵停留在通俗类图文并茂的初级文字阶段,但这并不能抹去这个关于大自然四季流转诗意而精妙的诗句,或古文明遗产镌刻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和个人体验。“北方、南方/到处是一样的经历”(柏桦)。王国维和瓦雷里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个春去秋来嗅闻到不同季节芬芳的汉语象形鼻子。整体完成于安徽淮南八公山区域的“廿四节气分布图”,早于希腊和埃及文明贡献于世人的,正是在语言的抽象之外更具高度,更大意义上的一种象形。是人与大地的诗意象形,是人类精神终极而集体的象形。是两千多年以前我们汉人智慧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是故夫得道己定,而不待万物之推移也,非以一时之变化,而定吾所以自得也”(淮南子:《原道训》)。这句话用今天的方式来讲述,听起来多么像普鲁斯特在《女囚》中描绘凡德伊小姐心声的段落:“……富有永恒的真实、千古丰盛的新奇的喜悦形式,发掘出晨曦天使般鲜红的神秘希望。”生逢汉初那样的乱世,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终日躲在今安徽寿县二十多公里郊外的八公山中,搜索枯肠,集体编写出殊如“春分”、“霜降”、“立秋”、“寒露”那样破天荒的汉语名词系列,他们究竟事先发现了宇宙洪荒间何等灿烂的变革易故?他们在秘密形制命名的过程中,又经历了怎样的狂喜?为什么西方的哲人(阿基米德、伽利略、哥白尼)在人类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总是单个单个地独自一人,煎熬出最终石破天惊的研究发现成果和思想结晶;而在中国,较为典型的华夏文明,往往会有几个乃至数十人秘密扎堆,成就大业?在中国,有个人,也有集体(秦兵马俑、长城、廿四节气),而在西方,几乎只有个体呈就的文明现象?这是否是欧亚、东西方之间一个小小,难以察觉的特征?今天,对于一名纯血统的白种人,一名美国人、一名英国人,当他(她)初次接触中文,他(她)面对“小寒”、“白露”、“冬至”这样特定于四季时序内容的词语时,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怎样的喜悦、惧怖和认知?是否会像一名中国普通的游客,去参观美国的太空外星球发射实践场那样惊叹弗如?或步入纽约的现代艺术馆一样,满怀着从未有过的新奇幻想和真正大开眼界的满足疲惫感?他们的兴奋程度会相似吗?他们对人类文明的辉煌体验会有可能彼此交流且互相争相述说的意识点吗?一个人,一群人,数代人,要历经多少年的阳光雨露,在自己熟悉或陌生的田园山麓河流村庄,聆听多少次的风雨雷电、蛩声虫鸣、花开花落,才有可能形成如此详备齐整的季节流变图式?每一个都诗意盎然;每一处都大音稀声、音调清脆圆润?在我们习惯于奶水、母乳般的《廿四节气》背后,有着多少双远古先祖们观察星空屏息敛气的执着眼睛?以八位先哲的智慧集体命名的淮南八公山麓,在今天的高速公路网或省道边上,看上去跟普遍的乡间山地一样其貌不扬;山不高,峰岳分布却崎岖绵延,仿佛种田一辈子的老农民在树荫下纳凉时畅开的衣襟,带着劳动的汗水味以及退隐乡里的古韵。峰峦多黑色,有面积不大的喀斯特地貌,地多荆棘和松林,仿佛一幅被遗弃的古画,扔在香案条桌下面的角落。海拔大约不超过三百米吧,看上去,却如此神秘、普通、笃定。有点像一名老农手上粗大的指关节。外省人驱车驶经,会很容易一眼瞥见山的北麓坡道上的古墓:“淮南王刘安之墓”。墓葬内容,是否值得一看,外人就不得而知了。但据我年初时现场游历观察,一百个游客里面,大致可能会有五、六名游客,愿意驻留停车,专程找一找墓道入口,去看一看这名其人生的结局并不算光彩的地方郡主的坟地。历史上淮河几乎每年洪涝,八公山下的这一处古墓,恐怕在一片汪洋泽国之中,很难如墓主人生前所心愿的,“块然独处”了吧?唉!“其子为光,其孙为水,皆生于无形乎!”(淮南子:《原道训》)

有人统计过没有?中国古代诗歌,有多少与《廿四节气》相关涉?古代音乐、乐府、民歌、诗赋里,穿凿附会着多少细腻层次的立春、惊蛰、清明、秋分的健全的自然界养份?往小里讲,这里的24节气,恍若中国文学史背面靠墙的一架编钟,无论怎样的人声呼吸、魂魄动静,都能触及到它庞杂音序之上的一个哪怕最微小的音叉。每一个诗人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整本的《廿四节气》,在调匀、校正他独特的嗓音。此为中国文学独门的校音器,如同编钟、长安城下湮没的古都中轴线一样,《廿四节气》相对于我们的星球上最大面积的陆地,相对于宇宙浩翰,本身就是四季万物的一场纷飞大雪。儿时,妈妈的口中,爸爸、爷爷奶奶们嘴里吐出来的“立夏”、“芒种”、“处暑”、“谷雨”这样轻声轻气的词语和汉字音节,在每一个中国人耳畔,有着怎样的难忘记忆?人们是通过怎样的小桥流水人家、麦浪滚滚,万顷田畴而慢慢步入了节奏分明的中国典型的南北山水村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每年飞来,筑巢、啄食在廿四节气的屋檐下——世上还有何等样的知识,能够跟我们汉文化如此天真烂漫、瑰异奇珍的《廿四节气》相媲美的?有如一架漫画上的软梯,搜救现场的直升机上扔下来的绳梯,总共24道梯级,每一道都结实耐用;有了它,如同天地广袤的中国南北乡村,有了一场覆盖大地的纷飞的瑞雪。而淮南八公山,正好界于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那道肉眼看不见的线上,这难道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跨越南方和北方的那道积雪的门槛,在这里。今天的人们提及这些,难道不像是在满怀崇敬地谈论远古的神话?“故事有求之于四海之外而不能遇,或守之于形骸之内而不见也。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不识天下之以我备其物与,且惟无我而物无不备者乎?然则我亦物也,物亦物也,物之与物也,又何以相物也。”(淮南子《卷七•精神训》)

此为华夏文明深邃智慧的黄钟大吕,直到今天,我们的土地仍旧传递出它斑驳钟声的有规律的回音。而在帮助人们更为诗意的生活在这块土地这一点上,“廿四节气”无疑愈来愈年轻而体面,愈来愈生气勃勃,亦越来越贴近并适宜于全球化的今天地球上各色人等烦恼顿生、易躁不安的日常生活。因为它对于生活在大都市远离乡土自然的那些人,不仅是一帖清凉的神经芬芳剂;同时也十分肯定地赋予了他们某种人文意义上自我必备的醒悟和感恩。也许整个亚洲,所有农耕业的祖先都来源于“廿四节气”,相应地,这样一种朴学的禅定,也早已稳步进入了今天文明共享的全球化的步伐。

“十年文革”,一夜之间,所有的古籍、古画、古文字,在中国的南北各省,统统焚之一炉!惟“廿四节气”如根深叶茂的一棵大树,任多么残酷的恶人劣意,也丝毫不得撼动它的华贵无我。在那些年里,一本再怎么破烂不成页的《新华字典》后面,都有薄薄的一张纸,一小页春去秋来,引发了多少如我辈传统文化几乎丧失殆尽的好奇的小孩子们趴在那一页凋零的诗意表层,一次又一次地兴奋莫名,想要发问、求解;想要知道个究竟。中国1966年的大街小巷,相对于如此灿烂辉煌的华夏古文明,“廿四节气”不啻是一艘渡尽劫波的“挪亚方舟”啊!在这些古雅的词名四周,到处是一片大字报、黑墨水的汪洋大海。三皇五帝,四方八极,惟《廿四节气》幸存矣。

——我是亲眼目睹这一文化大灾变的人。“我见过街道在秋光中卷刃。”(陈东东)

“廿四节气”,中国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永恒童年。

几十年过去了,蓦然回首,原来,我们真正意义上,好玩、集体的童年,是在这里。

俗话有言:“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均按照季节来活动,因而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做是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

我们每个人的童年,都在于此。

《廿四节气》是古代中国隐秘性质的《追忆逝水年华》,这一点对我个人而言确凿无疑。而真实的普鲁斯特巨著里,也许隐含着同样优美、取之不竭的二十四个名词,分别象征着地球表面一年四季的岁时枯荣、由盛及衷的诗意罗盘刻度。也许殊如“盖尔芒特”、“凡德伊”、“阿尔贝蒂娜”、“巴尔贝克海滩”、“德•夏吕斯”、“玛德莱娜点心”、“弗朗索瓦丝”、“贡布雷卧室”这样一系列主人公的精神标识,大抵对应于我们节气中的:“小满”、“雨水”、“大雪”、“立秋”……;目前还不得而知、有趣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是他只身摸索,通过回忆和观察反复勾勒出的一整幅昏暗教堂壁画般的日常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廿四节气》背后的主人公却是一群人,一群古代智者,一群无名氏。是汉人天人合一、广漠的乡村四季,不灭的星空。是大地春去秋来花开花落的神圣殿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道法自然”。是人对自然万物彻底的膺服、归拢、献身。是无我,无无我。金、木、水、火、土。是流播在昼夜之间神秘的气流。是地球文明中凝视着太空和宇宙流变那一双智慧的明眸深处闪闪烁烁的目光……

“冬至”,我们知道,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订出的第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中国人已经学会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这一时日来。“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书》)冬至之后,智慧的先祖们又先后一 一摸索出另外四个最基准的农时节气:仲春、仲夏、仲秋和立冬。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在八公山麓《淮南子》的基础上(时,以夜空北斗星斗柄的方位定准节气),正式把后来的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从此完全明确了二十四节气详备的天文位置。可见古人智慧的明亮豁达,他们在简单纯朴的生活中,自如挥洒他们的聪明才智。所谓“四时八节”。其中的“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最早被确立下来的8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每一代的中国人,都充分享用到了此一大自然指针钟盘上的分秒移转之温静的存在体系。所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民间《二十四节气歌》

自古以来,以春分点为O度,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太阳在星空背景下的运行路线称为“黄经”或“黄道”。每年运行360度,为一回归年,共经历24个节气。

按照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之“十二月纪”记载,最终,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而完整意义上诞生于长江和淮河之交,犹以淮河为主体的安徽省淮南八公山。我们编纂本书,同样想依据古代朴素天地观中的“候时而行”,希望通过当时代的人文情感,以当代散文的形式来重新介定、触摸和解读我们民族的深层情感脉搏——为此,我们费时费神,精心选择和邀约了当今活跃在文学界,其创作成就已有公认的24名中青年散文作者,且根据各人不同的文字面貌和心性,依24个节气的形象资源,寒暑流变,来仔细对照24名写作者声音秉赋的方位顺序;希图在呈现现当代汉语写作之美的同时,亦对此时此刻在场的中国散文,有一个敏锐而准确的推测;一种微妙的观察和把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编辑思路:让当代24名散文家的阵容和名字,最终可能对应于中国华夏文明最古老民俗图案中的抽象凝炼;并且,可能的话,直抵文字原初的想像力,趣味和源头。我们有理由相信:呈现在本书中的24名当代散文家,他们各自的文字,都经年累月浸沉在华夏文明的根性和骨子里面。或许,这是当代汉语集体的“立春”之日。在远古博大精深的二十四节气中,立春的十五天,被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地分为“三候”:

一候东风解冻,

二候蛰虫始振,

三候鱼陟负冰。

鱼陟负冰:原为鱼上冰,《元史志》改之为鱼陟负冰。陟,升也;鱼当盛寒,蛰伏水底而暖,至正月阳气至,则上游而近冰,故曰负。鱼陟负冰的含意是:从立春的第10天开始,一季冻结的河里的冰开始逐渐融化了。初醒的鱼,开始试图游动到水面上去;而此时,冰面上还有大大小小尚未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块。远看,这些闪烁寒光的碎冰,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出在水面上。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

(——佚名:《二十四节气歌》)

我们,愿以此物候意象,向伟大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表敬意!

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