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多元共存、没有权威的时代

来源:文艺报 | 汪玥含  2018年06月20日10:42

我在儿童文学原创领域做编辑和出版已经有20多年,而作为创作者书写儿童文学也有20多年了。随着儿童文学编辑和写作的深入和发展,我的感觉是:在童书出版中,儿童文学的出版并不具备引领性(只是说现在,历史上也许并不是这样的),儿童文学原创作品的内容也不具备引领性。儿童文学出版和原创作品的发达和规模扩张,源于每一个出版社决策不同的出版理念和每一位作家依据自己的特色吐纳心声,使得儿童文学出版和原创作品的百花园里百花齐放。

这是一个规模扩张、百家争鸣、多元共存、没有权威的出版时代。

前些年,我更喜欢从出版者的角度,对现在出版的图书进行归纳和总结,了解一些大出版社的大数据,研究他们所出版的原创儿童文学图书都有哪些,似乎就能看出整体的儿童文学领域的侧重和趋势。

而这些年,尤其是2010年或说2013年以后,少儿图书占零售市场的码洋比重有四分之一,零售市场的增长有三分之一来自少儿图书。像以童书为优势的当当网,5年码洋增速超过35%,2017年甚至达到60%的增长。而在少儿图书当中,儿童文学的占比,综合线上和线下,一直是三分之一以上,儿童文学的主体位置多年来都不能被撼动。

这个时候,我觉得已经不是从那几个排名前十的大社来看儿童文学的趋势和侧重点了。很多规模并不大的少儿出版社,他们的儿童文学原创图书做得相当不错,也有超过百万销量的儿童文学作品,甚至也有一些非少儿专业的出版社,加入儿童文学原创的出版,战果累累,销量可观,有些也获得了重要的奖项等。这个时候,如果再用某些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对整体儿童文学原创出版有引领作用来谈,就不存在这样的神话了。

有一些大的出版社销量异常出彩的大套大规模的图书,不仅不具备引领性,有些可能还会被诟病,甚至被出版界议论,让各位出版同仁不要效仿。

也有一些大出版社大规模地推出新人,大规模地培养新作家,而那些小规模的出版社不仅不去效仿他们,反而另辟蹊径,只抓住那么一两个有潜力的作家,新的也好,旧的也好,在他们眼中是有实力的。他们一部作品一部作品地做起来,慢慢在三五年之内形成一个该作家的产品线,这样去耐心经营自己的儿童文学原创出版。

有些非专业的出版社,从来不曾涉足儿童文学原创出版的,却突然高举某种大旗,打出奖金极高的奖项,搜罗儿童文学创作人才,三五年之内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甚至使得儿童文学的某个领域的出版精细化,作品更加优良起来。

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出版,已经不具备引领性,没有大出版社引领小出版社的说法,也没有重点社引领非重点社的说法。

另外,谈一谈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引领性。从我自己一个作家的写作感觉,和我作为一线的编辑,一直在阅读一线作家的作品,这两方面来看,作家们有三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向销量好的作品学习,他们会仔细阅读销量膨胀的作家们的作品,看到他们的粗疏所在,但也看到他们的精粹所在,去吸收和学习。还有一种学习方式,是向得奖的作家作品去学习,仔细阅读他们的作品,从中看到他们的优点,也去寻找他们的缺点,从而联系到自己的创作,对自己的创作进行改进和提高。但我更多地阅读作品时发现,一线作家更多地是向那些虽然没有获奖,也没有市场销售奇迹,但是有着很好的口碑的作品认真研究,仔细阅读,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需求,来寻找作品中自己所不具备的优点和特点,从而对照自己的写作,来学习、提高,比如叙事角度、结构框架、语言修饰、情节递进等层面。

但我并不承认,这个时代,儿童文学的内容写作还具有引领性。

因为有一些是无法学习的,比如得奖作品中所谓的“文本叙述方式的创新”、“文体新实验”、“关于战争题材的写作”、“历史大脉动下的写作”等等,或者,市场销量极好的一些通俗作品,他们的可读性、娱乐性,他们的写作模式、写作套路,这些对于其他写作者来说,都不具备引领性。

我认为,绝大多数作家,在看完了这些频频获奖的作品之后,在看完了那些销量是天文数字的作品之后,仍旧会继续坚持自己的创作特色和创作理念,继续默默耕耘、默默写作,并不参与这个时代的狂欢,我相信绝大多数写作者只想这样坚持自己,找到自己的风格,找到自己的位置,继续写作十年二十年,甚至写作一生。

如果说,从宏观出版来看,儿童文学的出版所具备的引领性,只有一点是存在的,就是,成人文学作家进入儿童文学原创的出版领域已经可以从10年前算起,到今天,可以说愈演愈烈。成人文学作家几乎就是看着已经进入了儿童文学写作和出版的那些成人文学作家的创作成果和效果后,才开始了自己的儿童文学创作,这样的引领性,是明显而切实的存在。

而其他的引领性,在目前这个时代,已经逐渐淡化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