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小提琴家陈锐签约Decca首发《金色年华》—— 追溯一种消失的声音,需要创造力

来源:北京晨报 | 李澄  2018年06月20日09:02

当今最有魅力的青年小提琴家陈锐,签约Decca Classics后首张专辑——室内乐与管弦乐作品集锦《金色年华》,于6月8日发行。

作为被《华盛顿邮报》称为“现象级天才”的音乐家,陈锐亲自为专辑挑选了曲目。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堪称小提琴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是陈锐演奏风格与创造力上的金色年华。专辑核心曲目是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由罗伯特·特莱维诺指挥伦敦爱乐乐团协奏,录制于去年8月。

专辑的开始曲是在陈锐YouTube频道点击量超过5万次,称作“新派萨蒂”的弦乐四重奏,包含萨蒂的《裸体歌舞》第1号、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等音乐素材。这首作品由陈锐和他所在的“柏林制造”四重奏演奏,编曲由该团的大提琴斯特凡·孔慈完成。另一位小提琴是诺阿·本迪克斯-巴尔格雷,中提琴是阿米哈伊·格罗茨,他们三位都来自柏林爱乐乐团,去年11月在当地录制。

这张专辑还收录了传奇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和海菲茨创作、改编的作品,如《切分音》《美丽的罗斯马琳》《莲花之地》《小星星》《夏日时光》,以及斯特凡·孔慈编曲的德彪西《月光》、澳大利亚民谣《丛林流浪》,由陈锐与钢琴家朱利安·昆汀共同演奏。

陈锐是当今最激动人心的青年小提琴家之一。他与许多世界知名音乐家举行音乐会,在网络上拥有巨量追随者(例如在Sound Cloud拥有超过200万粉丝),不断分享搞怪的个人视频与内容。陈锐说:“这张专辑继承了过去的多种风格,并保留了一项重要的哲学——只要不断获得启发和制作,可能有一天我们也会留下金色年华。”

■专访陈锐

北京晨报:这次的录音,与之前有什么不一样的创造过程?

陈锐:很少机会去创造新的东西,因为我们都是演奏古老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通常被老师讲,一个音不按照谱子就是错音;这里怎么可能突然大声呢,你必须照谱子演奏。开始时候,创造力会被约束。那么不同的创造力,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你去成长,你才能理解。在这张专辑录制中,我一点点寻找,有信心创造新的音色,并且与我的观众思想有一个链接。当你更了解观众时候,音乐就更能够被接受、被欣赏。

如果你想抓住什么,是永远不会抓住的。只有你在创造什么真正的东西时、用新的方法在演奏时,才是真切的。所以,自由创造是新专辑《金色年华》的特质!每一首曲目都用不一样的录制方式去演绎。不同于在音乐厅现场演奏,录制专辑很适合去呈现一种亲密感,像老的黑胶唱片播放出来的特殊音质。这也是我在柯蒂斯学习时,从老师那里习得的。从恩师那里吸收这种音色和拉琴的想法,这次录音又特地回去和老师再复盘回顾这个别致演奏方法。现在音乐厅声音都宏大而遥远,但作为音乐家要去平衡,既要适应现场的演出氛围,也要保持自己的个性,这很重要。这张专辑里有很多改编、创新曲目,比如德彪西的《月光》、萨蒂的《由钢琴改编为小提琴四重奏》,我乐意为大家呈现新的古典,去加入新的东西,这就是自由创造!

北京晨报:想要在今天的录音技术下“复原”老唱片的音色其实不容易吧?

陈锐:我想要找特别的音色,有那种老唱片的音色风格,其实这也是很难的,因为这种感觉是非常个人的东西。我想这里面含有很多当时的录音技术,他们的麦克风不像现在,这就需要演奏时用一种比较尖锐且温暖的音色去呈现,这就需要一种平衡。因为现在的录音技术不同了,所以,如果呈现当年的音色,就得用一种不同于当年的演奏方式去完成。这是非常有趣的过程,去追溯一种已经消失了的声音。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录制《金色年华》专辑过程中,在寻找那种早年间声音旅程中,我似乎也发现了不一样的演奏技巧,效果是非常美的!我的理念就是,去探索到某个程度之后,在到达某一点之后,自己去创造。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沿着某个方向,真正复刻当年的那种声音。复制的总是比不上本真的,所以,你必须自己去创造自己的风格。

北京晨报:你在网上的短视频都非常吸引人,如何看自己成了网红?

陈锐:对我来说,录制那些短视频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成为一名网红,我的初衷是将音乐传播给我的听众,让他们很开心。而让乐迷开心,不仅是录制生活里有趣的短视频,也可以是音乐会片段,或富有教育意义的大师课。视频有逗趣的,也有严肃的;有生活的,也有教育性质的,这就是我做这些视频的理由。我大概两三周发布一条视频,花几个小时时间,但还是练琴时间更多了。现在大概发布了上百条,视频都有脚本。我在等飞机时会写情节,并在脑海里想象一遍全部画面。自己俨然是一位导演。比如今天发布的视频,就是上个礼拜在巴塞罗纳拍的,早上4点起床去拍摄日出。不仅有创意,拍摄完后期自己也会剪辑。我也想去访问其他音乐家,也会是乐趣。我也有机会跟马友友聊天,但是还没机会去录像。

北京晨报:巡演繁忙,你是如何安排练琴时间的?

陈锐:很难说每天要练习多少小时,因为巡演的时候,总会坐飞机。但是一有空就会练习,像昨天练习了5个小时,但今天接受采访就练习的少一点,要自己平衡,诚实面对自己。

北京晨报:一年的演出有多少场?各种类型的演出形式比例是什么样?

陈锐:前几天,还跟妈妈一起算了算每年的演出量。作为职业演奏家,今年全年的演出数量是108场。六成是与乐团的协奏曲,二三成是独奏,一两成是室内乐。我非常喜欢室内乐,如果要做一个严肃音乐家,必须经历室内乐。室内乐让你有一种不同的听法,经过这种训练后,可以用到其他形式的演出中。

北京晨报:作为音乐家,你认为最好和最坏的方面是哪些?

陈锐:最好、最坏的方面都是旅行。好的在于可以去看不同地方的人,理解不同地方的人。由于我从小到处住,台北、北京、澳大利亚、美国,2015年又搬去柏林。在人生的过程里,必须到不同地方去体验。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更深地理解自己,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环境对你的影响。每次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就更深刻意识到什么对我最最重要。现在,社会环境对我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网络。有时,我都不知道我是谁,我究竟被什么影响了,尤其是社交媒体对人们生活的融入。

北京晨报:录音过程里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吗?

陈锐:在与“柏林制造”组合录制前一晚,我们讨论到凌晨2点多。其实像莫扎特也会这样子,到最后一刻才找出合适的方式,也会自己创造,专辑中有一段旋律,我们完全改变了动机。初始时候,是为一个偷羊负罪跳河自杀而去世的人歌唱,但我们完全变换了主题。这是一个很酷的事情。与“柏林制造”四重奏,有时候我们开玩笑,一年只有四五场演出,但很珍视。

北京晨报:你还有音乐之外的其他爱好吗?

陈锐:我喜欢健身,喜欢户外活动,喜欢到海边,对海的感情很深,喜欢游泳、爬山。喜欢看风景,爬山都是用跑的,为了跑到最上面欣赏风景。我生活的每个城市都带给了我不一样东西,当我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就会卸掉环境给我的东西,我会更了解自己。不管我做什么,艺术家、音乐家,当我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我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