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伊穆:“一带一路”上的古汉语翻译家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王钊  2018年06月16日08:58

伊穆和他的翻译作品

“我看了俄文版的《论语》《孟子》,发现他们有一个问题:那里面没有东方味,走味了。他们放的是西方的调料,不香了。”乌兹别克斯坦小伙伊穆严肃地摇着头,那表情就像是某种东西被暴殄天物了,流露出很遗憾很不满意的神态。

伊利哈穆·卡西莫夫,一个32岁的乌兹别克斯坦小伙,目前在中国长安大学读研。虽然在中国学的是旅游管理,但伊穆身在“旅游管理”的“营”,心在“翻译古汉语”的“汉”。

从2010年至今,伊穆已经翻译出版了《论语》《孟子》《古代中国的智慧》《小故事大道理》多本书籍,其中《论语》和《孟子》是第一个乌兹别克语版本。2016年2月,他开始翻译《道德经》,目前已经完成,正在联系乌兹别克的国家出版社出版。眼下,他在做《孝经》的翻译,未来还将翻译《易经》。

“中国人说读《孟子》懂仁政,读《论语》懂仁义,读《易经》通百经,读《道德经》启迪智慧,读《孝经》明孝道。我翻译这些书是为了让乌兹别克斯坦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国文化。”伊穆表示。

在翻译的过程中,伊穆印象最深的是孟子的话“先圣后圣,其揆一也”,说的是东方的圣人和西方的圣人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但他们说的道理是一样的。伊穆很喜欢孟子。在他看来,孟子把孔子的话翻译成简单的话给国君和老百姓听,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君子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这样的名言警句,在伊穆那里经常是“顺口拈来”。他平时出门,总是随身携带几张A4纸,上面打印着各种中国古代名言佳句。他还把它们贴在墙上,上面是中文,下面是俄文,时常做对比研究。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伊穆说。如果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个人生目标,伊穆说他的人生目标就是再翻译上40年。

“不是说‘活到老,学到老’嘛,我是‘活到老,译到老!’”伊穆掰着手指算,按一本书翻译3年来算,要翻译完其他的四书五经和十三经,至少需要三四十年。

乌兹别克斯坦地处中亚的十字路口,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国家,也是最早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读旅游管理的伊穆最后将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定为《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乌中两国旅游合作发展研究》,主要研究中国的旅游市场,让更多的中国人到中亚旅游,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旅游,并开发一条针对中国人的旅游路线。

在写作论文过程中,伊穆挖掘了很多发生在古代丝绸之路上中乌两国的故事,说起来“如数家珍”。比如玄奘去过乌兹别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王的一个宫殿里有个博物馆,里面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瓷器;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石榴,石榴的古名叫安石榴,而古代乌兹别克斯坦有一个安国和石国,石榴就是那儿产的。

“‘一带一路’给了我们年轻人前所未有的机会,比如来中国学习读书的机会。现在,来乌兹别克斯坦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还有开工厂的。”伊穆斜靠在座椅上,右手托着下巴认真说道:“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让我们所有人更加接近,更好地了解彼此、理解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