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西京:在艺术事业上不断探索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纪 森  2018年06月14日07:53

王西京在黄河采风

王西京为人民大会堂所画《黄河,母亲河》

王西京丝路人物画《尼日利亚印象》

王西京是闻名遐迩的中国画画家。50多年来,他创作的领袖肖像、历史人物画、文人画、丝路人物画四大系列,500多幅古今中外人物画,如一座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艺术长廊,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雅的文化品位。

他在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央大厅、毛主席纪念堂所展示的巨幅画作,体现了他在中国画家中所具有的殊荣。

然而,更为可贵的是,王西京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他还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倾注了大量心血从事艺术事业、社会活动、公益慈善、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工作。除了作品,这些成为王西京绘就的又一幅美丽的画卷。

西安中国画院:一座永恒的丰碑

改革开放初期,在很多南方城市拥有多所画院的背景下,西安这样一个文化古城竟无一所专业的美术创作研究机构,颇有名气的画家身居斗室、以床铺做画案。时任西安市美协主席的王西京,职责所在,使他不能对和文化大市形象极不相符的窘况视而不见,他设想要创办西安中国画院。

这个时期,正是王西京创作的旺盛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坛新秀王西京》正在全国热播,《远去的足音》等一大批画作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国家已与他签订了办展、讲学的协议。如果创办画院,就意味着王西京要把大量时间投入到与绘画无关的繁琐事务中,这对一个以作品安身立命的画家来说,是一件十分惋惜的事。

但是,曾任西安日报美术编辑的王西京,18年的报社工作经历,赋予他新闻敏锐性、社会责任、政治眼光等综合素质,又使王西京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画家。他在经过反复斟酌及痛苦的思想斗争后,决定白手起家,创办画院。

在一个经济滞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的城市创办画院,比想象的要难得多。

筹资、规划、选址、征地、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一系列程序,都要跑无数次,都要盖很多公章,都要费尽口舌,都要领受无数白眼和委屈。王西京本是不爱求人之人,一年之中所盖的40多个章子就像40多根钉子,把曾经清高的王西京钉在现实的十字架上,使他甩掉清高,成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最难的是建院经费,当时政府拿不出一点财政拨款。王西京连续40多趟跑北京,凭借西北汉子的执着与干事业的诚心与决心,最终获得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继而,又用他的画作赢得了国际友人和有识之士的巨资捐助。

在画院大楼的建设过程中,王西京天天守在工地,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和节约经费,他亲自到全国各地采购建筑材料,反复对比,讨价还价。一晃就是5年啊!有人说王西京已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地道的泥瓦匠了。

西安中国画院终于建成了!在画院落成的当天,开完第一批招聘画家的大会后,5年奔波、筋疲力尽的王西京累得躺倒在医院里……

西安中国画院别致的建筑,在当时还较为落后的西安可谓鹤立鸡群、分外引人注目,尤其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亲笔为画院题写的院名,熠熠生辉,分外耀眼。

这是西安历史上第一所国办的中国画创作专业研究机构。为了广纳人才、激活机制,王西京不断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开门办院。他带领画家30多次到青海、西藏、新疆以及全国各地采风,体验生活;他多次率领画家赴全国各地举办作品巡展,开阔画家的视野。

与此同时,王西京始终坚持服务社会的宗旨,带领画家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灾区募捐,救助贫困大学生,捐建希望小学,每年春节前送文化下乡等等。如今30多年过去了,画院已聚集了300多位艺术家,无数的艺术创造为古城西安的文化建设赢得了荣耀,独具特色的办院思路为全国画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诚然,画院的楼房今日已显陈旧,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下已没有当年醒目,但它是一座永恒的丰碑,记录着那段非凡的历史,镌刻着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与家国情怀。

长安精神——凝聚人心的文化理念

2010年,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25年没有换届之后,时代又把历史的重任赋予王西京,王西京出任新一届省美协主席。

由于陕西美术界多年来没有形成合力,使大好的人才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11届全国美展中,一个美术大省竟然无一幅获奖作品,加之政府给予美协的经费仅够机关日常工作运转,即使出一本画册、办一个展览都要申请,不但程序复杂,也是杯水车薪。

在这种困境下,要完成建设“美术强省”的重任,对王西京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他继创办西安中国画院之后的第二次创业,预示着王西京要做出更多的牺牲。

要想改变现状,建设“美术强省”并以美术的繁荣引领大西安和陕西的文化复兴,必须打破按部就班的传统机制。王西京另辟蹊径,在没有路的地方踩出一条路来!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王西京成立了陕西美术事业发展基金会,在充分发挥和引导社会资源的思路下,他奔走基层,使众多企业竞相支持美术事业。在基金会成立大会上,30多家商会、各大企业捐款达2300万元,为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争取到了第一桶金。

为了营造陕西开放、团结、和谐、包容的文化环境,王西京缜密思考,提出了整合陕西美术力量新的文化理念——长安精神。

长安精神博大精深,既涵盖陕西特有的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化和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的艺术精神,又突出丰富雄强的当代文化。

长安精神高屋建瓴,消除了区域性和画派的局限性,整合陕西各方的美术创作力量,获得了老中青艺术家和全国理论界的高度认同。

于是,在长安精神旗帜下的“陕西16位知名画家”作品开始了全国巡展。连续两个月,行程几千公里,巡展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当年长安画坛先贤巡展过的地方,交流学习,自我审视,总结提高,赢得各方的一致好评。

之后,王西京又以长安精神为主题,组织陕西60名中青年画家提名作品在北京、济南、南京巡回展;组织“长安精神”陕西油画、水彩水粉画进京展。展览在展示陕西美术人才的同时,也使长安精神得到进一步检验和传播。

为了让长安精神引领下的陕西国画新成就走出国门、开阔画家眼界,王西京还精心策划组织了陕西画家作品各国巡展。在美术之乡莫斯科、洛杉矶,陕西画家的作品赢得了眼光极其挑剔的外国画家们的赞誉。在德国、波兰、白俄罗斯及东欧各国、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先后引发中国画引人入胜的唯美风潮……

同时,“陕西美术人文千年重大题材创作工程”启动,历时4年,推出了160多幅有学术质量的优秀作品,并弥补了陕西历史创作画的空白。在第12届全国美展中,沉寂多年的陕西美术作品入选数量首创历史之最,再现中国画金奖提名及多个画种获奖,重新证明了画坛陕军的雄厚实力。

王西京担任陕西省美协主席仅仅8年,所做工作包罗万象,数不胜数,许多已超越美术范围。他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和文化自觉,从队伍建设、学术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美术产业孵化等方面全面推进陕西美术事业的发展。用王西京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基础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少儿美术——托起未来的天使之梦

作为一名受古城美术文化熏陶而成长起来的画家,王西京深知美术和美育是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基础,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新力的激发和培养都和美术密切相关,特别是科技的发展更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现实中美术教育严重缺失,被边缘化,美术工作者理应担负起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任,这也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神圣责任。

王西京担任省美协主席后,竭力强调少儿美术的重要性,竭力支持宋亚萍、靳长安主管的美协少儿艺委会的工作。当他得知“真彩杯”首届全国少儿美术现场绘画大赛总展评活动因无“利”可图,一些地方推诿、谢绝后,主动向中国美协请缨,陕西美协愿意无条件承办。

“真彩杯”活动的成功激发了王西京对少儿美术事业更为远阔和前瞻性的思考:打造少儿美术全国示范基地,为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科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同时也为大西安的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国际化品牌。于是,他想到了凭借西安文化资源优势和国家将西安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布局,决定在西安举办“西安国际少儿美术节”的盛大活动。

2013年6月1日,中国首届“西安国际少儿美术节”在古城拉开帷幕。上万名来自国内外的少年儿童登上明城墙,在8000米的长卷上尽情作画、放飞理想。情景之壮观、场面之宏伟、气氛之热烈实属罕见。吉尼斯世界之最首席运营官当场宣布美术节手绘8000米长卷为吉尼斯世界之最。

时隔两年,第二届美术节以更隆重、更庞大、更新颖的方式在大明宫遗址广场举办。2017年,以弘扬“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第三届美术节在白鹿原上再显汉唐文化的辉煌。

三届“西安国际少儿美术节”各具特色,注重实效,对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和留守儿童给予了极大关爱,专门把他们请来做客、绘画、观摩。

伴随着美术节50多项活动相继举行,各类大展、论坛、社会公益活动精彩纷呈。又是一项耗资、规模、影响巨大,又未花政府分文的公益工程。这一个个奇迹创造的背后所付出的艰辛,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重在基层——美术复兴之火成燎原之势

王西京认为,陕西美术的复兴不仅仅是出几位著名画家,而是一代人的事情。美术强省的基础在基层,文化复兴的希望在基层美术工作者身上。

这个思路促使王西京十分关注基层队伍建设,为搭建联系基层作者的平台,他创办了陕西美协骊山创作培训中心,培训陕西11个地市的基层美术创作骨干。

每期培训班开学及结业,王西京都会出席,他语重心长地给学员们作动员讲话,并为学员开讲座,从观察、提炼生活到遵循创作规律,再到自学成才之路,使学员们备感亲切和感动。

在王西京的感召下,省美协众多专家、教授赴骊山为学员义务授课,不收任何报酬。培训中心的管理干部长年同学员们吃住在山上,无任何报酬,团结奉献、精艺和谐成为骊山培训中心的精神力量!

至今,骊山创作培训中心已坚持7年,成功举办培训班56期,为全省培训创作骨干1400人。培训中心未花国家一分钱,不收学员任何费用。王西京还带领学员7次赴马来西亚参加亚太区“国际艺术博览会”,让大家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艺术发展现状,增强文化自信。这些最基层的青年学员,几乎都是第一次出陕西、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甚至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住酒店、第一次看海……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培训中心培训的1000多名学员,像燃烧的火种在基层形成燎原之势,巩固并壮大了基层美协组织,加强了地方文化建设,繁荣了基层的美术创作。

文化为魂——坚守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王西京在从事繁重的艺术事业和社会活动的同时,还向文化创意产业进击。

上世纪90年代,当文化产业还是一个陌生新奇的概念时,他就像报晓的雄鸡一样呼吁文化人参与文化产业。在他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先后提交议案40多份,涉及民生、法制、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文化管理、文化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他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版了《开源——陕西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思考》一书,阐述了他对陕西文化建设的独特见解。

早在90年代,王西京就率先开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位于西安北院门的高家大院,是明代高官高岳崧的一座私家大院,随着岁月剥蚀和“文革”破坏,大院的辉煌已荡然无存,院内破烂不堪,损坏严重。

王西京借西安中国画院在这里筹建办公的便利条件,力求恢复高家大院曾有的辉煌,带动北院门的旅游产业,并为画院的发展造血。他与画院艺术部主任杨霜林带领一帮人,用了10多年时间,精益求精地把大院“修旧如初”。

高家大院自修复以来,游人如织,游客每年达80多万人次,形成了来西安必来北院门、到北院门必参观高家大院的势头。

高家大院改造的成功,改变并引导了北院门区域的产业转型。这里曾以卖小吃和烤肉为主,沿街烤肉摊烟熏火燎,熏死了古树,污染了环境。高家大院的旅游热唤醒了生意人,他们主动转型,改为出售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一条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文化街形成了。

2012年,王西京在总结北京798、深圳大芬村等艺术市场经验与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在西安东郊纺织城一片废弃厂房上,打造西安最大的艺术区。

一些青年画家在西北第一印染厂的旧厂房里办起文化沙龙,后因经营不善,画家大多离开。王西京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用现代人的需求和市场接轨的理念重新改造,用前瞻性的思维和真诚,让画家们留下来,再用他们的成功,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与企业家来这里发展创业。

截至目前,半坡国际艺术区已入驻120多家艺术家工作室,成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西安市国家级数字科技融合示范园区、西安市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为西安文化增添了一张亮丽的名片,给陕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样板。

与此同时,一个更宏伟的文化创意产业计划在王西京心中勾画成形,它就是创建西安国际美术城。

美术城是一个以美术和文化为主题的超大型艺术产业园区,涵盖美术产业平台、主题商业平台、创意产业平台、配套服务平台四大功能。包容中法艺术大学、美术博物馆群、艺术商务综合体、艺术产业创新基地、画家工作室、艺术公馆、艺术学区七大板块。

奇妙的创意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投资人,庞大的美术城开工建设。目前,226个画家工作室已建成,设计奇妙、造型超前的国际少儿美术馆主体竣工,今年“六一”节成功举办了盛大的陕西少儿美术教育成果展。

在文化产业成为诸多企业追逐目标的今天,某些滥竽充数的“文化产业”也夹杂其中,造成亵渎文化、误导视听之恶果。在这种情况下,王西京倡导成立了陕西大美术产业集团,力图用成功的实例证明文化才是产业的内涵。

王西京的思路赢得同伴、陕西大美术产业集团负责人、画家杨霜林的认同,也引起了正在寻找延安产业转型的地方政府以及陕西旅游集团的共鸣,他们达成了以重建延安老城、恢复延安记忆、提升延安旅游为主题的“金延安”项目。

该项目经过3年实施,如今,10万平方米的综合建筑群,依托丰富的陕北地域文化,已成为延安现代文明的一个窗口。

王西京和杨霜林又把开发的目光投向文安驿古镇。

地处延川县的文安驿镇为千年古驿站,随着岁月流逝,曾经热闹的古驿站日渐衰落,老窑洞残破杂乱,古城墙断壁残垣。地方干部与群众希望能尽快脱贫、恢复文安驿的繁荣,不愿辜负习总书记对他曾经插队地方的殷切希望,但又苦于找不到突破口,急切地寻觅着、期待着……

王西京和杨霜林一行的到来,他们以文化为魂、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理念与地方政府的愿望一拍即合,于是,合作打造文安驿的项目,便有条不紊地开始了。

这是一个集延安红色文化、地域文化、驿站文化、知青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园区工程。

现在的项目,多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为目的,出现了很多劣质工程。文化产业不是不讲效益,但更看重文化内涵、更强调社会效应。在文化与利益之间,王西京及文安驿的建设者,会毫不犹豫以文化为魂、以社会效益为主、以引导地方经济为宗旨。

文安驿广场铺就的石头达25厘米厚,石头下是30厘米三七土、20厘米混凝土的垫层,共75厘米厚,这在国内建筑中是少有的良心工程!

名为“车马店”的酒店建筑,呈现雅致的西方情调,白天望去,犹如18世纪的欧洲城堡,夜晚,湖水与灯光映照下的酒店,又让人欣赏到一幅地中海或爱琴海岸的美景。

利用窑面所精心打造的知青墙,囊括了在陕北插队的2000多名北京知青,习总书记的名字格外醒目。知青墙勾起了很多人对知青岁月的回忆。

2017年12月4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来文安驿文化园区,对这一创意新颖、造福当地的文化产业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安驿文化园区产生了造福地方、精准扶贫的巨大效应,清华大学附中还在这里开设了分校。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文安驿一期工程带来的效应,比此规模大3倍的二期工程正在为我们展示更宏伟的蓝图,将成为全国众多美术机构的采风基地。三期工程升华为地中海式圣托利尼岛的窑洞建筑群,将成为世界窑居建筑集大成的博物馆,也将在建筑界引起很大反响。

随着石油、煤炭业的降温,陕北各县都在寻求产业转型的出路,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文安驿的成功,让他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于是,来文安驿学习、取经、效仿的络绎不绝,一个打造文化产业的热潮正在陕北兴起。

有益启示:知识分子应成为文化复兴的引领者

大量的艺术事业、社会公益活动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工作用去了王西京的很多时间,而生活又给了他丰富的阅历与修炼,给了他山一样的格局与海一样的胸怀,表现在他的画作上就有一般画家难有的气象与境界。《黄河,母亲河》《太华云起图》等大幅画作就是王西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在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今天,王西京又把艺术视角投向丝路各国、投向非洲,创作了大量域外人物画。

他感到在“一带一路”的全球化发展中,在习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作为一个中国画家,有责任用环球视野和“家天下”的情怀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丝路各国、传播到非洲。

王西京再次向艺术的更高台阶登攀,一个更精彩的人物画系列将展示于世:第一次以非洲人物为美术创作主题,第一次用中国水墨技法画非洲人,第一次在世界艺术圣殿——巴黎艺术沙龙展示非洲题材的中国画。各国艺术家被王西京的作品深深打动。

王西京用他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改变了凭一技之长安身立命的传统价值观。一技之长是社会分工所形成的时代局限,在一个知识交融、职业交叉、角色互换的新时代,仅凭一技之长有些狭隘。社会文明、文化复兴、时代风尚、全民素质的提高等等人文重任,都需要知识分子以综合素质去开创和引领。

这正是马克思所研究、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这正是王西京文化现象给我们提供的有益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