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3期|李发锁:长春是个聚焦的舞台

来源:《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3期 | 李发锁  2018年06月07日08:32

作者简介

李发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动迁》《官司》等六部,长篇报告文学二部,中短篇小说多篇。作品多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获得若干文学奖项。

20世纪上半叶的长春,在若干年份曾为满洲(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

日本投降前,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除却屈辱的伪满洲国及其骑在其头上的关东军司令部外,苏联出兵后驻中国东北总部曾设在长春,国民党东北行营曾设在长春,中共东北局曾设在长春。

1946年四平战役后,国共两军隔松花江对峙时期,国民党松花江北的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松江等五省的流亡政府或省党部加上吉林省政府,共6省机关齐聚长春。

长春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南京名将岳飞誓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君同饮耳”的黄龙府便是长春辖下的农安县。孙中山先生在《挽刘道一》诗中也曾写道:“几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

金太祖完颜阿骨达南渡混同江(今松花江),为图吉利,将农安改为“济州”(济乃涉水,州同舟也),不久升格为隆安府。元太祖忽必烈改国号“大元”后,黄龙府成为元王朝统治东北的中心。

“长春”这个名字是清朝以后才出现的。

上溯到1800年,嘉庆皇帝在伊通河上游东岸选中了一个村落(今新立城镇),钦命设置“长春厅”;再往前,所有史册均寻不到“长春”的字样了。新立城镇后来出了两个威名全国的大人物,此话后叙。

嘉庆皇帝的继任者道光皇帝在登基的第四个年头,又从北京紫禁城内把目光投向了长春,钦命长春厅迁入现今的长春。

那时,长春生机勃发,到19世纪末升格为长春府。20世纪初,清王朝的东三省总督就多次拟议把总督衙门迁往长春,以“便控驭三省”。光绪十五年,清王朝在长春设立了级别介于省下府上的道台,并建了道台衙署。

张作霖生前也曾计划将大帅府迁往长春,只是日本人没让他来得及实施。领袖们如何看待长春呢?

1946年3月25日,毛泽东亲笔给东北局彭真的电报指示中的第二条说:“力争我党占领长春,以长春为我们的首都。”果然,4月18日,民主联军便拿下了长春。

马歇尔敏锐地意识到,共产党占领长春,“对于国民政府的影响甚至更是灾难性的”。

蒋介石认为,长春乃国家政权的象征:不打到长春,不谈和平!毛泽东针锋相对,要求林彪“把长春变为马德里”。

领袖们对长春高度一致的看法,演变成了大动干戈的战火。此为后话。长春与众不同,即便向好的前夜,长春的天也是灰黑的。苏军出兵的8月9日,与沸腾狂欢的重庆、延安等城市不同的是,长春陷入了一片混乱。

或许是回应美国投在日本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声响,4年后才有了原子弹的苏联出兵当天,同时派出了最重型的杜2轰炸机飞往长春上空,轰炸目标说是关东司令部,却投到了长春南岭居民区地带。漆黑的夜里,人们携老扶幼,仓皇逃出房间,寻找可以避难的地点。孩子哭、大人喊,却不知战争灾难因何而起。

10日晚10点左右,苏军飞机再次空袭,一颗照明弹投在了妓院街区,虽未炸到伪满皇宫,吓得皇帝溥仪带着祖宗牌位,躲进了同德殿东院的防空洞内。12日,溥仪带着“国务院”总理大臣张景惠一干人,随日军逃到通化大栗子沟铁矿矿长住宅的临时“行宫”。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17日,溥仪在日本人安排下宣读“退位诏书”。

对于初期蒋介石接收东北的政策,杜聿明在回忆录中说了两句至关重要的话,一句是“在军事方面则仍举棋未定”;一句是“幻想在苏军完全消灭日本关东军后,从苏军手中毫不费力地把东北接收过来”。

一个“举棋未定”,一个“幻想”,如实描述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盲目自大、感觉良好的心态。

蒋介石自8月31日发表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后,一个月后的10月上旬才大体艰难完成组阁。

政学系设计的东北权力架构是,在最高行政机构东北行营下设政治委员会和经济委员会。政治委员会主任已经由熊式辉自兼,经济委员会主任由政学系派的张嘉璈担任。

行营参谋长是重要角色,由何柱国担任。考虑他是原东北军将领,报请蒋介石同意,不让他兼任委员会委员,以冲淡他的政治影响,使参谋长成为纯幕僚的从属地位。熊式辉还不放心,又在行营设秘书长,由自己的亲信胡家风担任,以牵制行营参谋长何柱国。

熊式辉向蒋介石申请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东北外交特派员,由蒋经国担任。表面上说蒋经国留苏多年,熟悉苏联情况,骨子里是怕东北接收出现意外,有蒋经国同去可以减轻政治责任。

得意非凡、雄心勃勃的熊式辉于1945年10月7日,派出了副参谋长董彦平一干人马,为自己去长春与苏军商洽接收东北打前站。

那一天,东北经营架构下的军事机构——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司令部的人选,蒋介石尚未发表。而此前的9月7日,八路军曾克林的部队已经控制了沈阳,成立了共产党的卫戍司令部,随后而来的10万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分海陆两路浩荡于进发东北的途中。蒋介石第一步就慢了半个节拍。

蒋介石10月18日确定杜聿明为东北最高军事长官,比毛泽东9月19日确定林彪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整整晚了一个月。

仅仅过了两天,蒋介石又发表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舆情一时惊愕无语。

熊式辉把到东北看成走马上任,出发的日子定在10月10日(中华民国国庆日),率领张嘉璈、蒋经国等40余人从重庆起飞。

东北行营设在伪满长春八大建筑之一的满炭大楼(现吉林大学校部)。苏军很热情,派红军士兵站岗,红军女战士担任招待。当晚还举行了盛宴和歌舞晚会。接下来的谈判便进入了艰涩。自13日至19日,熊式辉、蒋经国、张嘉璈与苏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等进行了三次谈判。主要内容归结起来是中方提出4条,苏方回复4条。

熊式辉的第一条,是请苏方协助我方建立政权,并接收各省市行政机构。这条“中苏条约”上有规定。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答复,行政接收事务苏方可以协助。熊式辉第二条,是协助我方接收日本及伪满在东北的工业及其设备。马利诺夫斯基不置可否,提出经济接收事务指定专人同经济委员会张嘉璈商洽。熊式辉第三条是,我方海上船运军队,苏方要指示适合港口,并提出在大连港登陆。马利诺夫斯基强调,大连为自由港,中国军队不能在此港登陆。其他港口则语焉不详。熊式辉第四条,是我方要空运少量部队到沈阳、长春等大城市,请苏方协助。马利诺夫斯基回复,这应由两国政府决定之,言外之意中苏条约上并无此条,不是我们两个在此可决定的。

在第二次会谈时,熊式辉提出东北行营要编练地方保安团队,马利诺夫斯基未置可否,但明确表示,不准改编东北伪军。并说明,东北各地的抗联和原东北军武装及其建立的政权是东北人民建立的,属中国内政,苏军不便干涉。

第三次会谈时,熊式辉提出东北行营将准备赴各地视察,包括北宁线。马利诺夫斯基自然不能承认已让贝鲁罗索夫代表自己将山海及锦州一线交给了八路军,狡黠表示说,去北宁路视察的行营人员苏军可派人陪同前往,但不能保证锦州以南地段的安全。

手握百万苏军重兵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面对理直气壮的熊式辉,态度和蔼却绵里藏针,寸步不让。熊式辉的勃勃雄心顿时凉了半截:筹备了数月的“行政接收”要泡汤!

12月21日,一脸灰土的熊式辉飞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请示对策,蒋介石做出了两项决定:(一)饬令中央各部会及东北九省市重要接收人员迅即飞往长春,作好“行政接收”的各种准备。(二)抽调中央精锐部队,立即由海陆空三路向东北运兵,作好“军事接收”的各种准备。

蒋介石主观认为,苏军的态度与要求只是军方的意见,并不代表苏联政府的意见,所有行政人员和中央部队立即进入东北,摆出强硬的姿态,逼迫苏军就范。同时,将谈判情况以备忘录形式由外交部转达苏联政府,请斯大林予以纠正。尔后,让杜聿明赴长春面见马利诺夫斯基,毕竟军人同行之间好沟通。

10月24日,杜聿明将东北保安司令部长官部设在北平(北京)外交大楼,28日飞抵长春。在苏军驻满洲总部(原关东军司令部)阔大门廊里,站着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见到杜聿明便上前一个熊抱,极为友好地表示:“我们苏联始终要同中国人民友好的……因为我们早就有了杰出的孙中山和列宁他们两人的友谊……杜将军带领中国军队接收东北领土主权,苏军很欢迎,你们从海路、陆路来,我们都欢迎。”

杜聿明提出让苏军指示并协助登陆港口问题,马利诺夫斯基亲切说明,旅顺、大连地区为苏军另一元帅指挥范围,安东、营口以北,西至山海关都属自己指挥范围,苏军解除日军武装后即准备撤退。现在山海关、葫芦岛已没有苏军,只有八路军的部队,营口尚有苏军少数部队。

杜聿明当即提出请苏军掩护国民党军队在营口登陆。马利诺夫斯基痛快答应了,并给杜聿明画了一份苏军位置图,写明苏军营口警备司令及掩护国民党军登陆要旨。

离开苏军司令部的杜聿明怀着对熊式辉复杂的心态进行了汇报,眼前浮现着苏联元帅亲切直爽的形象心里在替苏军鸣不平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对只会玩嘴皮的政学系的蔑视程度。

30日,杜聿明飞回重庆向蒋介石汇报,并将苏军所送的地图给蒋介石看。蒋喜形于色,表示十分高兴,说已同美国顾问团交涉好,由美舰运输第13军及第52军到营口登陆,接收东北,并指示杜聿明尽快同美军联系。

11月3日,杜聿明在秦皇岛登上美国军舰,同第七舰队代理司令巴贝中将一起前往营口。次日早晨,军舰到达辽河口。杜聿明在巴贝陪同下,从旗舰换乘小舰奔营口港驶去,安排联络官上岸与苏军接洽。

杜聿明从望远绕里发现中国军人正在搭建工事。十几分钟后得到联络官报告,苏军已经撤离,营口已由八路军接管。巴贝将军耸耸肩膀,对杜聿明做了一个鬼脸:“杜将军,美国才是中国的真正朋友,你相信吧?”

营口岸上的八路军是胶东军区吴克华的部队,6000余人,10月24日就到达了营口。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在28日答应杜聿明登陆营口时,吴克华部已经到达了4天。态度和气的苏军元帅实实在在耍弄了国民党将军杜聿明一把。

蒋介石既恼怒尴尬,又大惑不解,弄不明白苏联人为什么会出尔又反尔。他决定军事、行政双管齐下,既然海上登陆成了泡影,便从陆路山海关打出去,把共产党赶出东北。同时,继续加强谈判,以理据争,尽快建立国民党省、地、县各级行政机构。

相当长一个时期,斯大林相信国民党不相信共产党;相信蒋介石,不相信毛泽东。这来自斯大林一直信奉实力主义的思想根源。他始终感兴趣的是拥兵数百万、控制全国政权的蒋介石。若干年来,蒋介石不仅把枪杆子运用得炉火纯青,而且一直所向无敌。

他通过辞职、下野、收买、驱逐、行刺、战争等手段,使众多对手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纷纷倒地:赶走许崇智、软禁胡汉民、孤立唐生智、枪毙邓寅达、刺杀汪精卫,用大炮机枪压垮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用官爵和“袁大头”买通石友三、韩复榘、余汉谋。中国政治舞台古今各种权谋样样精通,所有风云人物全被他打翻在地。

当然,其间的政治之肮脏、手段之龌龊,斯大林是不计较的。他的一句名言是:“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如此乱世枭雄自然应当受到支持与赏识。斯大林把中国革命成功的希望一直放在蒋介石身上,不遗余力支持。

蒋介石起家的黄埔建军本钱,来源于苏俄200万卢布和大批枪械。1926年运抵广州的四批军火,大炮24门、炮弹1000发、枪支1.8万支、子弹为1200万发。甚至,购买苏联武器价格比市场低20%。贸易援华贷款利息3%,而同期美国是4%—5%。当然,斯大林的目的是要蒋介石把日本拖在中国,尤其是正在东北虎视眈眈苏联远东的百万日本关东军。

就在工农红军被蒋介石围剿被迫长征时,1934年10月16日,蒋介石的私人代表蒋廷黻在莫斯科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斯托莫尼亚科夫会谈。苏联的态度是“真诚希望发展和巩固两国关系”。对于蒋介石,苏联“也像尊重其他的对我们友好的领导一样尊敬他”,以致斯大林以蒋介石画线,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兵变”的张学良被称为“叛徒”。

而对共产党和处于艰难中的八路军,上述这些援助都没有份。对中国共产党1921年初建时期有记载的援助是,“陈独秀1922年6月30日致共产国际的报告,从1921年10月起至1922年6月止,共收入国际协款16655元”。

斯大林不看好中国共产党,还源于自毛泽东执掌共产党后一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土地革命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斯大林认为毛泽东走不同于苏维埃的道路,只是一群“土地革命者”的盲目行为。

1943年,为了缓和同西方美英的关系,斯大林取消了共产国际这个组织。但多年形成的“老子党”对他国共产党颐指气使的习惯仍然如旧。斯大林对毛泽东最为不满的事情是,在1941年6月23日德国闪击苏联的第二天,莫斯科要求全世界共产党人把保卫苏联作为中心任务,斯大林提出“中共能不能抽调若干旅或团,摆在长城附近,牵制日军”,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援助苏联的具体办法,就是坚持抗战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与日寇熬时间的长期斗争方针,而不采取孤注一掷的方针。”

只知蹲在共产国际“留斯克”大厦中啃洋教条的王明,在苏共与中共关系中没起好作用。他立即返回延安,以共产国际书记处书记名义,当面指责毛泽东并屡屡向共产国际状告毛泽东的种种“错误”,致使中苏两党关系越发趋冷。不久,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致电延安,一连串提了15个问题予以责问。

实事求是地说,多年来斯大林支持国民党而不支持共产党,最根本原因是他看好蒋介石,瞧不起毛泽东。即使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争斗多年唯一没有被蒋介石挑落马下的毛泽东,已有近亿人口的地盘和百万大军,斯大林仍然不相信毛泽东而始终如一地钟情蒋介石。

1945年5月28日,罗斯福绝对倚重、多次完成机密任务的哈里·霍浦金斯向杜鲁门报告了第三次会见斯大林“摸底”的收获:斯大林说到蒋介石,态度毅然决然:“没有其他的人像他那样强大。”“他将尽一切努力促进中国在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他将欢迎蒋委员长的代表同他的军队一同进入满洲,以便在满洲设立中国的行政机构。”同时,斯大林还没点名字地说到了与蒋介石对立的那个人:“没有哪个共产党领袖拥有足够的力量来统一中国。”

言犹在耳,如何解释9月14日飞临延安的那架苏联飞机?如何看待苏联把答应的登陆港营口提前四天交给了中共军队?

斯大林这是怎么了?

(节选自《围困长春》,原篇首发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