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6月3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主办的“高深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以及来自中国散文学会、国土资源作协、天津作协、人民日报社、人民文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纪检监察报》、辽宁师范大学、渤海大学、辽宁锦州市委宣传部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对作家高深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回顾和研讨。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在书面致辞中写道:“我在外地无法出席活动了,祝老友高深的创作回顾活动举办成功。代我向高深——一个优秀的民族诗人,一个出色的散文杂文作家,一个称职的编辑、文学组织工作者和历经坎坷却不改初衷的文学老兵致敬。”
高深(1935-2017),回族,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名誉委员,辽宁省作协顾问,辽宁锦州市政协原副主席。他1946年就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曾是东北民主联军回民支队宣传队队员。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企业、报社、文联和党政机关任职。1952年,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诗集《高深诗选》《大漠之恋》《路漫漫》《寻找自己》,杂文随笔集《高深杂文随笔选》《庸人好活》《那片淡淡的白云》,小说《军魂》等。他曾担任宁夏作协副主席、《朔方》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民族文学》编委、锦州文联主席等职,其作品曾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他是勇士、是园丁、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
白庚胜说,高深先生给后人留下许多杰出的精神产品。“一个个前辈巨星陨落,一片片文学新苗在成长,我国的文学事业在老一辈的抚育之下滚滚前进。怀着对老一代文学前辈的崇敬之情,我们应及时总结高深的文学艺术成就,学习他的品格,继承他的遗志,把中国文学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推向前进。”
叶梅谈到:“在人们的心目中,在少数民族作家的心目中,高深先生是勇士、是园丁,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11岁就投身革命,经历了许多坎坷和不幸,但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始终没有泯灭,始终是以勇士的姿态在前行。他所关注和提携的青年作家、青年诗人,目前活跃在文坛的大有人在。他的作品、他的灵魂、他的追求、他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仍然是照耀我们心间的火炬。愿他的精神在少数民族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氛围里,为我们凝聚起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民族文学》杂志社主编石一宁主持研讨会,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前来参加高深先生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今天距离高深先生不幸逝世有6个多月了,我们召开高深文学创作回顾研讨会,一是对他的文学创作进行回顾和研讨,同时也是表达我们的缅怀和追思。”
中国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胡平说:“2002年鲁迅文学院举办了作家教研班,来的都是知名的作家,就很需要一位有资历的老同志来担任班主任,于是就请了高老师来。他那时候67岁,一看非常有风度,而且腰板始终笔直。我们都很欢迎他。他来了以后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很严格,通情达理,学员们也都很尊敬他。对于他的作品,尤其是关于猎人和熊的那篇文章我很欣赏,充满了哲学和辩证法的思想。他既是老革命,又是著名的作家。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以作品写人品,以人品唤作品——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认为,高深在写作中一直坚持“以作品写人品、以人品唤作品”,自觉为人民鼓与呼。比如散文集《那片淡淡的白云》里,9个专辑110多篇散文中既有少年从军,更有历经磨难对祖国的深情,都是有长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作品。高深以前说过,“我不怕有一天会汇入海洋,我渴望不断扩大生命……冲出年龄的围城,融入万紫千红的生活大潮之中去。”这是他让人动情的生命呐喊,他也是那么做的。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周明说,高深的小说、诗歌、散文、随笔都是正能量的东西。他是一个心里很阳光的人,所以他的作品都很阳光,这是留给青少年这一代的最好纪念。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谈到,从高深的文章当中、从他整个人生道路可以看出,他有很强的意志。他在散文当中用细节来诉说过往,能够让我们得到教育和启发。他对当今文坛的观察非常细致入微,看问题非常敏锐。比如,针对文艺创作当中一些实际问题,他提出作家要读点哲学,作家的评论要有高度、深度,要有独立人格。这些对话题的捕捉和论证都是非常好的,具有很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坤说:“他真是有战士的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抱着这样的态度写诗、创作,一直走到生命的最后,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副主任蒋元明说,我阅读杂文多一点,而高深的杂文写得不错,有思想,有学问,有味道,既尖锐又不偏激,既深刻又不出格。
天津市作协副主席王松认为,作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两种,一种是写作的职业就像衣服一样,随时可以换,还有一种是将写作融在血液里。高深是后一种。在与人相处时,他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真诚换真心。
把文学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高在境界,深在寓意——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说:“高深曾在诗歌中写,‘诗歌是自由的儿子,人民的儿子,是精神财富,是命运的呼吸……’从这样的角度看,高深的诗高在境界,深在寓意。高深还在诗歌中写,‘你拖着装满希望的大车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足迹纳入时代的深度’,他是一个将自己的足迹纳入深度中的诗人,他的诗扎根于观察时代、审视时代、追问时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部主任刘琼认为,高深作品的及物性、诗性、战斗性值得关注。他是一个特别认真积极、公平公正的文艺工作者,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成名成家,而是把文学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的一种使命感。
渤海大学中文系原主任王科回忆,“80年代末我刚从锦州市委调过来时,有一天同事高兴地对我说,咱们小城要来一个‘老革命’、‘大作家’,他说的就是高深同志。他有一次在大学作报告的深度深深打动了学生,也成为我难以泯灭的一次记忆。他一直战斗在文学战线,像一个战士,一生都没离开过‘枪’、没离开过笔,是辽宁的骄傲,更是锦州的骄傲。”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教授郑丽娜说道:深沉地思考时代历史命运,热情地讴歌伟大的改革开放,是高深诗歌最响亮的音符。上世纪70年代末期,思想解放的先潮涌起,他的诗歌不是对往事如烟的感叹,而是对时代历史、民族前途的深沉思考,对改革开放、中华腾飞的热情呼唤。他认真地反思历史,呼唤改革,《假话》《民主》《法律》《记忆》等诗歌就揭示这样严峻的主题。他继承诗歌言志的传统,在诗歌流溢着浓烈的真情。他弘扬西部诗歌的精魂,喷薄着豪放和苍凉。他追求立意的新颖独到,让诗思富有哲学意识。
辽宁锦州作协原副主席张桂芝认为,高深始终以纯粹的文学精神书写着纯粹的文学作品,把文学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放在文学创作的首位,尽管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他依然力争做一个人民的作家,人民的歌者。他在锦州,培养文学新人提携身边的老作家,已经成为锦州文学界的美谈。
研讨会上,很多专家学者提议,鉴于高深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组织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应该为他写一本评传,同时在锦州建立高深文学纪念馆。
作家石舒清、侗明光、孙春平为研讨会撰写了纪念文章。陈亚军、哈闻、林金荣、丁立标、毛东红,以及高深先生的家属高勇、高小立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