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张一山:13年后和《家有儿女》说再见

来源:北京晨报 | 冯遐  2018年06月05日09:11

2005年,一部《家有儿女》让13岁的北京男孩张一山走入全国观众的视野,机灵、调皮又可爱的刘星也成为荧屏上的经典形象;如今的张一山已经让刘星成为“之一”而不是“唯一”的角色,并且拥有了《余罪》《春风十里不如你》等多部代表作,堪称上升期的当红实力小生。近日,张一山现身央视节目《朗读者》,回忆了《家有儿女》这部剧对他人生道路的意义和影响;与此同时,由张一山出演的《家有儿女》的“升级版”——《家有儿女初长成》正在东方卫视热播,对于缘何会再度出演一部“非流行”“非爆款”气质的情景喜剧,张一山说更多的是出于某种情义,“《家有儿女》是影响我人生的一部戏,在我二十四岁的时候能给它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给自己一个交代,这种情义很重要。”

再拍《家有儿女》:为给自己一个交代

情景喜剧曾是许多中国观众最喜爱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但进入到2010年后,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各种“大IP、大制作、大卡司”的流行,情景喜剧逐渐淡出荧屏。对此,从情景喜剧里走出的张一山也颇感遗憾。“情景喜剧可能在你们眼里有点没落,也确确实实最近这些年几乎没有什么情景喜剧。可能一些年轻的观众甚至从来都没有看过情景喜剧,可是对于我而言不一样,情景喜剧是让我被全国观众认识的一个作品。”

《家有儿女》的热播曾让张一山火到什么程度?“走到大街上,大爷大妈、叔叔阿姨、哥哥姐姐都认识你……”在《朗读者》中接受采访时,张一山说。有次“六一”儿童节父亲带张一山去游乐场,正好碰到有学校组织春游,老师的一句“同学们,你们快看那是谁”让张一山白来一趟,没法玩了。

情景喜剧是推动张一山入行的“初心”,因此在整个《家有儿女初长成》的拍摄过程中,他也格外尽心尽力,甚至忍不住“抱怨”演喜剧“真的很累”。“每天拍之前我们所有的主创人员都会坐在一个房间里,聊今天要拍的戏,有很多效果特别好的词都是演员即兴参与、二度创作出来的。”比如第一集结尾,张一山饰演的江北和妹妹江南一起吐槽“演员张一山”。兄妹俩一个说“你跟踪他干吗呀,一个演情景喜剧的”,一个说“他怎么那么矮呀”,让无数观众爆笑出声。如此接地气的“自我吐槽”,张一山自己也觉得“没毛病”。“这都是大家一起想出来的,我也参与了给了意见,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在《朗读者》中,张一山也拿自己的长相自黑,“以前也会看到一些报道说,他可能演不了戏了,他长残了,我也就一笑了之。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确实长的不好看,我是长的挺残的。因为想演戏的人太多了,你真的不知道大学毕业后你还能不能像以前一样,得失心肯定是有的,但现在四年过去了,我又拍了很多的戏,你会发现,热爱可以战胜一切。”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尽心。

录制《朗读者》:重新审视自我

年少成名带给了张一山名气和光环,但过早进入剧组拍戏,体验成人化的工作模式,也让张一山缺失了正常的童年生活。节目中,张一山曾提到,十岁的时候在白洋淀拍摄《小兵张嘎》,全是赤脚跟着张嘎在芦苇荡里跑来跑去的戏份,脚底磨得流血,吃饭的时候,张一山直接把辣椒油倒在米饭里拌着吃,这一幕刚好被来探望的家人看到,当时就让家里人心疼得不行。反倒是张一山一直强忍着泪水……回想起来,反而是大学四年让他过上了同龄人的正常生活:没有人把他当童星、没有什么戏找上门、周末会和同学去盼望一个星期的馆子吃饭、也有毕业即失业的危机感……大学四年让张一山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此次参加《朗读者》也让张一山有着相同的感受,“董卿老师问了我很多很深刻的问题,我也很认真地回答,她在剖析我的过程当中,其实我对自己也有着重新的认识。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会有比较深度的采访,可能问的都是相似的问题,你又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表达,可能这就是成长,这就是对自己全新的认识。”

转眼间已经26岁,张一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现在更不可能再像小孩子一样了,“我特别希望自己一直是个小孩儿,尽可能让自己不想那些烦心事或者不想那么多事,只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又不可以,你是个成年人,是公众人物,你需要对家人、亲人、影迷、公众负责任,你身上又背负了很多的意义,所以我可能就没办法做到跟小孩子一样了。”

在《朗读者》中,张一山选择了《追风筝的人》,他希望通过朗读其中的片段引发更多年轻人去完整阅读这本书的兴趣,进而给他们的人生能够带来一些启发,“我希望大家能够靠近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在文学上获得了很多的殊荣,是非常有智慧、有意义的一本书,而且由此改编翻拍的电影我也看过,带给我的冲击很大,因为讲到了很多关于人性以及救赎的东西。我希望通过我的表达能够让年轻人去想要完整地读这本书,给他们未来的人生一些启发,或者是会让自己成为更强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