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旧林故渊》读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5月25日下午,长篇小说《旧林故渊》读书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知行堂举行。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现场
5月25日下午,作为中央民族大学的“大学悦读,阅读大学”系列活动之一,长篇小说《旧林故渊》读书研讨会在校内知行堂举行。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张京泽,副校长王丽萍,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马国仓,作家出版社副总编张亚丽,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钟进文、党委书记赵丽芳、副院长杨天舒,文学评论家敬文东、鲁太光、李云雷、刘大先,以及师生代表等齐聚一堂,对《旧林故渊》一书进行研讨。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宋敏主持研讨会。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
《旧林故渊》
吴仕民长篇小说《旧林故渊》由作家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小说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鱼和鸟为意象,以破解“五宝”的秘密为线索,以构成人体的首、颈、肩、胸、腹、腿、足为篇名,将地域特色、鲜活人物、曲折故事、诗意表达融为一体,着力描摹人类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难题时的心灵挣扎和自我救赎,深入思考人类在处理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之间关系时的矛盾冲突和理性抉择,对于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张京泽在致辞中说到,长篇小说《旧林故渊》是一部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的作品,与当前国家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呼应,体现了保护传统村落、振兴现代乡村的主旨。作者吴仕民长期致力于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及民族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繁忙的政务工作之余,作者把思乡之情倾注于笔端,形成了一部部独具魅力的文学作品。这种热爱生活、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文化修养和人生境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亚丽认为,《旧林故渊》虽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鱼、鸟为意象,但并不是以物言志,作者以破解千年渔村传说中的“五宝”的秘密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千年渔村从因围湖造田生态遭到破坏,到建设生态新农村、重塑生态坏境的发展过程,展现了一个千年古村落的现代命运。作品中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切合了十九大精神中提倡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者借“锦鲤渔村”祖祖辈辈之口,告诉所有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这代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与会评论家、师生代表对从文本层面、社会层面、文化层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多角度解读和研讨。大家认为,《旧林故渊》读来有品诗的味道,有审美的享受,有文化的魂魄,其内涵十分丰富。小说立足于现实主义题材,以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来解构整个故事,着重点不在于塑造人物性格,而是描绘群相,塑造关系,展现了一个渔村在历史进程中的复杂性,使小说充满了历史感、厚重感。小说深得明清小说的精髓,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神秘性,体现了乡土之魂。小说在处理国家、市场和传统三者的关系上展现了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表达了中国古典文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作品巧妙地利用民间文学资源,将建设现代乡村、思考人类生存等重大现代性命题与新文学写作的民族性传统融合,体现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作者:吴仕民
吴仕民讲述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构思。他谈到,文学即是人学,创作的关键点在于对人性的把握,《旧林故渊》的创作更多地是从人本的角度考虑主题和架构故事,以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和人生经历为例阐述了生活的本真应当是追求一种自由的境界。作品中的许多细节都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和家乡的滋养,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提醒读者要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吴仕民,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党组成员,十二届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过多篇散文和中篇小说,并有多部作品获奖,创作反映20世纪40年代鄱阳湖地区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铁网铜钩》,2016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长篇小说《旧林故渊》是继《铁网铜钩》后作者的又一部长篇力作。
(摄影: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