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届“草堂诗歌奖”在成都揭晓 传承诗圣风骨,引导诗歌创作关注现实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婉  2018年05月31日08:39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5月30日,首届“草堂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蓉,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等出席颁奖典礼并致辞。

吉狄马加为年度诗人大奖获得者尚仲敏颁奖

“草堂诗歌奖”由《草堂》诗刊社与成都商报社共同主办,于今年2月启动,面向全球华人征稿,引起诗歌界广泛关注。该奖项每年评选一届,旨在奖掖诗坛中坚力量,扶持后起之秀,推动华语诗歌的进步和发展。主办方表示,该奖项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主要评奖标准,旗帜鲜明地传承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歌精神。

颁奖典礼现场揭晓了首届“草堂诗歌奖”的7位获奖者。尚仲敏获得“年度诗人大奖”,罗振亚获得“年度诗评家奖”,卢卫平、喻言获得“年度实力诗人奖”,李柏荣、马骥文、记得获得“年度青年诗人奖”。获奖者经过专家评审和读者投票,从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年度青年诗人奖的3位诗人都是“90后”,最年轻的刚满20岁,表现出中国当代诗歌的活力与希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草堂诗歌奖”在4个奖项中为诗评家留有一席之地,强调和重视诗歌创作和诗歌研究的相辅相成。

吉狄马加在致辞中说,文学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源于自身具体的文学创作。对于诗人来说,在当今快节奏的商业化时代,诗歌如何坚守文化理想,既能真正进入我们的内心,又能和这个时代更广泛的文艺生活形成共振,变成共同的人类生活经验,对每一个诗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我们要彰显诗歌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广阔的现实主义精神。

阿来、叶延滨为年度诗评家奖获得者罗振亚颁奖

阿来在致辞时谈到,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不能局限,不要固化诗人的风格类型。杜甫的诗歌世界非常宽广,我们要承续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关乎国家、民族、时代,也关乎个人生活体验,恰是把一切融会起来的写作。他表示,对当下年轻人的诗歌,常有惊艳之感,认为青年写诗的心思没有被分散,还寄居在诗歌自古以来的传统中。

梁平在颁奖典礼上鼓励广大诗人直面纷繁的社会现实,把握蓬勃的时代脉搏,少一些自恋、少一些自娱自乐,用大视野、大情怀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以敏锐、诗意、饱满的笔触,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发出诗歌响亮的声音。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诗刊社常务副主编商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清华等为获奖诗人颁奖。

商震为年度实力诗人奖获得者卢卫平、喻言颁奖

梁平、张清华为年度青年诗人奖获得者李柏荣、马骥文、记得颁奖

附:首届“草堂诗歌奖”授奖词

年度诗人大奖

尚仲敏

代表作品:《时间很紧》(组诗)

作为中国先锋诗歌流派“口语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尚仲敏以他坚定的写作立场和文本实验,为汉语诗歌当代性的“口语表达”树立了一面旗帜,成为汉语诗歌关注现实人生、关注个人性感受的文本范式。组诗《时间很紧》是诗人把智性和抒情融入日常的感受和思考,把空间性的焦虑、困惑和人性的拷 问置于时间线型历史理性的光辉,随性、即兴、诗性三者构建的语言机制,为汉语诗歌“口语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拓宽了“口语诗歌”在当代性语境下的书写维度。

年度诗评家奖

罗振亚

代表作品:《中国先锋诗歌的百年孤独》

以勤勉扎实的治学风格、严谨端正的批评态度、言简意赅的表达话语,对中国百年新诗进行梳理、总结和展望,站在理论前沿和诗歌现场,以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独到的批评视野,探寻先锋诗歌在百年新诗发展中的地位和命运,对先锋诗歌百年孤独的现象、成因和价值进行深入拷问,彰显一个批评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忧患思考和殷切期望。

年度实力诗人奖

卢卫平

代表作品:《一万或万一》(组诗)

组诗《一万或万一》以不露痕迹的技巧,从平常生活的一个细节和眼前事物的某个瞬间去捕捉诗意,让我们真切地看见一个诗人感知到的心灵与世相百态共同构建的语言图景。有形之物的无形,无形之物的有形。诗人以独到的眼光发现的“真相大白”的事物内部仍有“新的秘密”。诗人的心灵直指生活日常,在处理日常经验的时候表达了诗人对细节力量的自信。自然性、社会性和个人的诗歌洞察力生发出来的民生关怀,以及现实题材的历史追问,使诗人卢卫平的表达更具有情怀的力量。

喻言

代表作品:《城市病人》(组诗)

组诗《城市病人》以他在现实生活中诡异的视角,大胆、犀利的语言,表达出一个诗人在面对情感的深渊和经验的深度时的不凡勇气。他的诗歌力量不是源于修辞的手杖,而是源于诗人人生观的自信。犀利的后面是幽默,是世界的荒诞和时间的摧毁之力,朝向《恶之花》般揭示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心灵挣扎和灵魂冲突,其范式意义在于为汉语写作的乌托邦理想提供了文本的可能。

年度青年诗人奖

李柏荣

代表作品:《一些爱着的人事渐渐变淡》(组诗)

90后诗人李柏荣是一个更倾向生活艰难的诗人。以底层的眼光、悲悯的语境,为生活塑形,为命运发声。诗人注重生活场景的描写、人物思想的刻画,他的诗歌更具有现代戏剧性的语言色彩。独白式的生活片段构筑出一个个情感性诗意的空间,折射出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思想力,温吞、散漫如旧照片,语调沉重如一部老电影。诗人把现实与虚无的纠缠置于思与诗的悖论,在缓慢的语言流动之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马骥文

代表作品:《古尔邦集市》(组诗)

作为90后具有深刻诗歌知识背景的诗人,马骥文诗歌语言的成熟明显地超越了自己的年龄体征,他企图把写作的智性推向精神的高度。对现实的把握朝向意义的繁复,朝向修辞的深度,悖论依赖于宗教的沉思和历史图景的重叠。诗人通过语言事实的真相完成了精神困境的突围,他用自己理性的言说和丰富的内景聚合的诗歌,是诗歌愿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是诗歌理想和文本意志结合比较到位的诗人。

记得

代表作品:《记得的诗》(组诗)

想用诗歌去权衡个人与世界的分裂,所以她以拣选的目光不断发现细微中的深奥的人性,她的诗歌因为善良生出的喜剧性成为诗歌的发力,以细腻的情感张力,在欲望与理性的对抗之中发现诗意,缓慢得近乎忧伤的叙述语调,既是对人性的宽谅,也是对生命苦难的安慰,一个近乎以灵魂的漂泊姿态游走于生活的多面与深刻,内在的言说为诗歌的伦理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美学辩护,以此具有了现实的力量和精神的质地。记得的身体经验所散发出来的诸多幻象为她和世界搭建了一份中肯的生命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