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当一座城有了艺术,就有了自己的语言
来源:文汇报 | 范 昕 王筱丽  2018年05月29日08:43

嘉宾:李向阳(上海市美协副主席、原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 李磊(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 甘智漪(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曲高和寡的时代已经翻篇。最近几年,随着新开的美术馆不断扩大着这座城市的艺术地图,各种美术馆涌现出的“爆款”展览也越来越多,每逢有 “话题”属性的新展开幕,美术馆成了文艺青年们“打卡”的好去处。这股美术馆热的背后,是城市文化的发展进步,也折射出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那么,美术馆人士如何看待 “美术馆热”,美术馆对于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究竟有多重要?在《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即将推行之际,本报记者独家对话三位业内知名专家,分享他们对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展望。

再次明确美术馆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

记者:近些年在上海,无论国有还是私营美术馆,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人说,美术馆的“春天来了”。在这个“春天”里,《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对于美术馆事业的发展而言,又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李向阳:是的,美术馆的“春天来了”。这个“春天”不仅仅指数量,美术馆如今的技术条件、办展理念、推广活动等方面都给了人们很多惊喜,国际艺坛的一线艺术家也频频汇集上海,这在我20多年前入行时来说完全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不过随着美术馆数量的大幅上升,难免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办法》的出台相当及时,它再次明确了美术馆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为社会构建一个良好的美术馆生态指引了方向。

甘智漪:上海美术馆的发展速度在全国首屈一指,越是蓬勃发展,越是需要规范,需要正确的导向。

李磊:近年来美术馆事业的繁荣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什么是美术馆?美术馆的功能又是什么?这些关于美术馆规范的种种问题对于社会大众来说还并不是很清晰,社会上甚至还有一些商业机构也挂着“美术馆”的牌子。所以,《办法》对于美术馆的功能、基本要求、服务目标都做出了明确的界定,顺应了美术馆发展的时代需求,让美术馆有章可循,它的出台也走在全国前列。

美术馆的建设不仅仅与“砖瓦”有关

记者:世界上,不少知名美术馆、博物馆都是非国有的。上海的美术馆之中有70%是民营美术馆,它们的定位、运营、发展方向又该如何向世界知名美术馆学习?

李向阳:非国有美术馆的未来前景无量。

甘智漪:《办法》将这类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国有资产设立的美术馆定名为“非国有美术馆”予以特别关注,明确了关于美术馆的一些概念,我认为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格外有价值。

比如,《办法》提示,对于一家美术馆而言,最重要的是:一为空间,二为资产,也即收藏。这恰好给国内不少空有建筑、展示空间却没有自身收藏的美术馆提了个醒。美术馆的建设不仅仅与“砖瓦”有关。在欧美很多国家,美术馆其实是由收藏家丰厚的收藏演变而来的。美术馆需要“耐心资本”,美术馆的运行是细水长流的事情。

美术馆须明确其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营运过程中获得的艺术品捐赠属于美术馆本身,属于社会资产。民营美术馆也不例外。美术馆不能变成企业或者个人的谋利工具。此次《办法》特别明确了美术馆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的属性。

关于美术馆的运营管理,还有很多亟待细化的地方。如民营美术馆时常面临这样的尴尬:一方面是非营利性机构,另一方面场馆运营的水电煤费用按商业标准计收,租赁的场地也必须支付商业租金,这些负担使得美术馆在公益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如何从机制、体制上为民营美术馆的长期运行提供保障,值得深入探讨。

国有美术馆的展览不一定要“高大上”

记者:在一个美术馆文化深厚的社会里,逛美术馆不应仅仅是一股潮流,美术馆和市民之间更应该形成一种默契。新时代再出发,我们对于上海的美术馆有怎样的展望?

李向阳: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有温度、有情怀、为藏品量身定做的空间。随着《办法》的出台和在未来操作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上海的美术馆会越来越专业。

李磊:公立美术馆的设置是基于公共文化的服务保障,保证公民享有社会文化服务的权利。社会上一直有一个误区,认为国有美术馆的展览一定要很“高大上”,要有很强的个性,其实国有美术馆更应该注重艺术的普及性,保证基本的公共教育活动。除了基本服务外,国有美术馆还有着“树立标杆”的责任。作为中华艺术宫来说,我们有义务把中国现当代最优秀的精品呈现给社会大众并不断探索艺术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去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览引起了社会热烈反响,围绕今年改革开放40周年和明年建党100周年,中华艺术宫也会相继推出展览。

甘智漪:上海的艺术环境十分可人。这个城市的年轻人对文化艺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愿意为艺术消费,但其实我们有愧于观众,因为好的展览还不够多。不少机构热衷于引进的网红“罐头展”也谈不上有什么营养,但是票价却动辄上百元。人们或许会误以为办美术馆有利可图,做大展能够形成某种盈利模式。

上海之所以需要美术馆,不是需要一种商业模式,而是需要更多元的文化艺术展示,需要更广泛的艺术教育阵地。当一座城市有了艺术,也就有了自己城市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