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研读“说明书” 贯彻非遗法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徐晓辉  2018年05月28日08:42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是一部具有长效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法律。它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对于各级政府开展非遗保护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多年在一线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文化工作者,笔者认为,非遗法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本“说明书”,明确了非遗项目调查、名录建立、传承与传播等的形式、路径以及具体职责与任务。

北京市西城区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6项、北京市级非遗项目67项、区级非遗项目208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共206人。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非遗法,西城区2014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本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落实和实践非遗法中的“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为例,该《意见》着眼于培育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夯实社会化传承工作基础,进一步推进传统文化在校园、社区及其他社会领域的普及和传承”。围绕这一目标,西城区开展了“非遗传承进校园”“非遗服务进社区”“非遗传承志愿者招募”“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让非遗回归百姓生活、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为了能让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更加因地制宜,发挥更好的效果,西城区建立了非遗项目与学校的供需对接机制与绩效考评机制。目前,西城区已有49所学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非遗进校园”,开设各类课程30类,88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参与教学,2017年累计开课2800节,吸引6.76万人次参与,部分课程还被列为所在学校的校本课程。

为挽救濒危非遗项目,西城区还举行了传承人志愿者招募活动——自2014年起,西城区每年遴选出5个濒危非遗项目,通过24课时的项目传承人授课,进一步在志愿者中选拔出佼佼者,经认可后拜入项目传承人门下进一步学习。4年来,京都北韵禅乐、北京刻瓷、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北京琴书、京胡制作技艺等20个濒危项目由此受益,许多志愿者成为传承人开展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得力助手。

鉴于传统与时尚结合是非遗传承发展的一大趋势,西城区还举办了“民间瑰宝,时尚西城”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老北京砖雕图案跃上灯罩,紫禁城宫毯纹样变作衣服的点缀,泥塑彩绘脸谱成为茶包装饰……这都为非遗传承注入了颇具活力与魅力的新元素。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