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王纪强:吃喝话今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王纪强  2018年05月25日14:45

无论过去多么贫穷落后,这人是离不开生活的滋养,生活自然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区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心不能做两件事,这是书本上学来的。往昔也好,日新月异的如今也罢,实质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合而共生的。这很容易想象,一个嘴巴馋糖果能馋死的孩子,舍不得买一分钱两块的比大白兔不知要次多少倍的块糖,却舍得“倾家荡产”把囊中积攒的珍惜如命的几毛钱来买本小画书。话题扯远了,国庆一甲子,改革开放30年嘛,扯扯这吃喝经,也算是抚今追昔,感慨一番。

过去的孩子仿佛都是馋死鬼脱生,这是奶奶那辈老人的话。“下蔑”一词,只是对好长时间没有吃到好吃的,一见了好吃的,“迫不及待”、“旁若无人”、“左盘右碗”,即使一顿吃死也心甘情愿的吃相,用现在的词叫“贪婪”、“饕餮”,过去却说叫“见到好吃喝,连八辈祖宗都忘了”。

说归说,票证年代,啥也缺,“商品”是个如同“非农业户口”那样时髦的词。“商品”是城市里的大商店的专用词,那吃点好的,就难以想象。糖果、饼干、水果、罐头、蜜食,诸如此类,当时凡是老百姓不经常见的吃食,都是梦寐以求的好东西。“享福”的东西就是这些,老百姓一句话叫“吃好的,喝好的,坐在炕头上当老的”。“老的”就有享受的资格,有啥好吃的,先端给老的。

好吃的,不同的年代不一样。粮食不够瓜菜代的岁月,细粮(与粗粮比)是好吃的,肉食(与素食比)是好吃的,商品(比土特产品,仅仅以食品为例)是好吃的。初中三年,我捎带的干粮是一年到头从不换样的煎饼,玉米豆子的。早上晚上玉米粥就剪饼,中午开水就剪饼,这连篇累牍的吃三年半,能让我把煎饼当作了仇家(除之后快、一辈子不吃也不想它、想起这吃食就一股煎饼味)。那就梦想,啥时候能过上天天吃白面卷子的日子。那就是天天挨打也情愿。人就是贱脾气,如今天天吃白面,也嚼之无味了,过去的那阵幸福感一点无踪影了。

农村给小孩子吃的令大人和半大孩子眼红心跳的美味就是“炸面糊”,白面调糊,打个鸡蛋,油煎。黄澜澜的,诱人舔嘴心动。那尝之后快的欲望是最厉害的,时节不同,加的菜也不同,加槐花、荠菜、婆婆丁、椿芽、花椒芽、嫩薄荷叶,有点类似“馅食”的食品,那颇解馋的,老辈人叫“打馋虫”。

客人来看奶奶给捎带的一条饼干,老人给四个孙子女一人一块分分打馋虫。老人说:“好东西,都尝尝。”你说,这孩子都舍不得“风卷残云”。把饼干捧在手里,一点点的“品”,让唾液慢慢融化掉这好吃的,这丝丝甜蜜直渗透到心里去。就连那碎屑,也“不割少”的浪费。还有几块,就放在窗户台上,预备第二天解馋,让孩子们有个想头。我们这几个“馋鬼”就惦记上了,半夜起来借口撒尿,就偷吃了。

如今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不乏上海饼干精品,不能说无人问津,起码我是难得去买一次了。正应了鲁迅〈在仙台〉(选自《藤野先生》的一部分)中阐述的道理:‘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吃喝上的稀缺,就意味着好,这也许是那个年代的特色。

八月十五的月饼,过去就是一个品种,花生、枣泥的。一人一个,想多吃多占简直是白日做梦。奶奶放在墙洞里的木龛里舍不得吃完的半块月饼,被我们惦记了好几天。最终也偷吃了,冬天奶奶镇咳嗽的雪梨。被老人偷着埋藏在麦子瓮里,好保鲜,也被我们偷吃了。“出事”后,总要追究,找罪魁祸首。事前定好了攻守同盟,打死也不说,最后就找个茬,“老鼠偷吃了”。老人不信,我们众口一词,“老鼠油都偷,何况是梨呢?”你说,老人罢休了,反而冤枉了这老鼠。

香蕉是啥模样,啥滋味,直到十三岁才见到样,十五岁才品尝到滋味。大米的滋味和模样,直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母亲做大米小贩、卖大米时才见识。庄稼人的好吃喝,依旧囿于大米白面,稀罕东西的肤浅层面上。谁家能一年四季天天吃上白面,那是令街坊刮目相看的。更何况是炒肉菜卷油饼呢,就更是痴心妄想了。

面食也有孬好,高粱面的窝头、玉米面的贴饼子总不如白面的卷子、手擀的纯白面的汤(面条)能满足人的胃口。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顿饭能喝三大海碗汤(面条)、吃两三个大卷子(一遍细的)。那做小工的那年,干了一天活,回来吃饭,我一气吃了母亲给擀的六张菜饼,喝了三碗糊米汤,直喊“过瘾”,把母亲吓了个愣。

如今临淄的马莲台旅游风景区的美味除了时令的野菜、优美的环境动人心外,煮笨鸡这道招牌菜,不用吃肉,光那盆诱人的鸡汤,黄黄的油花飘荡着,就能吊起你的胃口。这可是昔日我们舍不得吃的,你说,农家院落里昔日谁家不养个几只乃至十几只鸡呢。那鸡才是名副其实的自己觅食的最地道的散养笨鸡,不过,那个年代鸡屁股是零花的依靠,谁又能舍得把这小小的“摇钱树”炖着吃呢。

冬至包子(饺子的别称),夏至汤(手擀面条的通称),这样的美味是难以吃到的。不到节帘(节日的门口),谁家能舍得吃这些呢?年节的炸货,也稀罕,有炸刀鱼,那鱼也是小的可怜。要挂一大块面糊裹着炸,也能令我们欢欣鼓舞。炸馍馍丸子、扁豆、茄盒、酒蝉,这些要“计留”着吃。客人招待不完是不许吃干净的,而今的农村过年已经很少有提前炸炸货的了。图“新鲜”,已经是老百姓的新观念。

好吃喝的,还有父亲年年被街坊羡慕掉眼珠子的拾掇“猪头”。过大年,是少不了那猪头的。那猪头,外加四个猪蹄,是父亲走后门办的年货。比那酒席上的“八大件”还刮目,父亲总要做两盆肉冻,一是加酱油的猪头肉冻,一是加花生米的猪蹄冻。那一个个有猪头足以炫耀的“肥年”,如今已成过去式了。

那昔日能安慰我们馋涎的罐头呢,无论是五香鱼、红烧鸡,还是烟台苹果,莱阳梨,山楂的,菠萝的,都能让你唇齿留香,念念不忘。

温故而知新,不是忆苦思甜,而是感念日新月异的新社会,翻天覆地的新生活。“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就是仅仅从吃喝的变化上“温故”,而值得“知新”,珍惜这新生活。

波澜壮阔40年。昂扬奋进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如火如荼,新社会,新生活,新思维,日新月异,回忆吃喝这件事上的巨大进步,我们就感恩党带给我们的幸福生活。

完稿于2018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