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林哲:暖暖灯光亮山乡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林哲  2018年05月25日14:29

小时候的春节假期,我随父母回乡探望爷爷。傍晚时分,颠簸了五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将我们送达那个偏僻而宁静的闽东北山乡。

我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向爷爷家的老木屋挺进。这里山连着山,水环着水,充满了未开化的质朴与美丽。爷爷所居住的村子还没修路,险峻破碎的丘陵地貌令任何一种代步工具望而却步。远远望去,几所小木房偎依在山的怀抱里,那便是山中人家了。由于交通不便,山里的家家户户都没通上电,都没用上自来水,于是,煤油灯或蜡烛成了他们的照明工具,清澈的山泉水成了村里的直接饮用水源。

走着走着,一堵满是裂痕的墙挡住了我前行的路。我不得不绕过墙,改走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正当我换转路径的时候,我一眼瞥见了一扇锈迹斑驳的小铁门,透过铁门,我望见一所破旧的房舍,房舍只有一间屋子,外层的白油漆在岁月风霜的侵蚀下已经剥落了大半,露出了黯淡的灰色。房舍的窗子没有安装玻璃,仅靠糊上的几张白纸来挡风御寒。令我诧异的是,薄薄的白纸里,依稀透出几点亮光,微弱得就像一星星火种,尽管如此,在苍茫夜色里,这些亮光仍然格外醒目。爸爸告诉我,这是村小学的孩子在上晚自习,他们正在煤油灯下读书。我不由一惊。想着城市里灯火绚烂的夜景,再看着这几星朦胧的橙色火种,我不禁肃然起敬。

为了迎接我们一家的到来,那个晚上,爷爷破例点了煤油灯。因为怕浪费煤油,村里的家家户户一到天黑就去睡觉。每天夜色降临时,小山村便漆黑一片了。村里爱读书的孩子便到学校的教室里上自习(村小学的煤油灯比他们家里的多,并且他们不用付煤油费)。我望着爷爷案上的煤油灯愣了神,好奇地端详着它。那是用一个小口玻璃瓶制成的简易煤油灯,瓶口的铁皮盖中央被打了一个小孔,一根中间塞了棉线火捻的管子通过小孔,作为灯芯,一旦注入煤油,它便能神奇地发出光来。尽管煤油灯的光线很昏暗,但,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剑啊!煤油灯的灯光黯淡,但村民们对电灯的渴望,从来都没有黯淡过!

长大后,我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到山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许多偏远山区,电灯已经取代了煤油灯和蜡烛。新世纪之初,我再次回乡时,爷爷家的煤油灯已经成了“历史文物”,厅堂和房间里都装上了电灯。虽然只是一个圆溜溜的白炽灯泡,但在这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里,通上电、用上电灯,着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啊!将长长的拉线开关轻轻一拉,光明便溢满了屋里的每个角落,小屋不再昏暗了,亮堂堂的灯光使四周都熠熠生辉了。暖暖灯光亮山乡,雪亮的灯光下,爷爷激动地向我说起了山乡巨变:两年前,村里新修了公路,不久又通了电。自从家家户户装上了电灯,村子就亮堂起来了,晚上,村子里再也不会伸手不见五指了,孩子们也不用去学校上自习了。据说过不了多久,乡政府还要给村小学盖新楼呢,教室里还会装上比白炽灯更亮更护眼的日光灯!爷爷兴高采烈地说着,脸上的皱纹都仿佛被快乐的氧气舔平了。

初中毕业那年,爷爷忽然打来电话,兴奋地告诉我们,他家里刚刚装上了电话!这一喜讯让我高兴了好久。看来,在信息社会里,小山村再也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孤岛”了!时代在进步,山里人的生活也在进步啊!听爷爷说,邻居张大妈的儿子从省城打工回来,给家里买了一台25寸的彩电呢,还有好几户人家,都添置了家用电器,这些变化,他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如今,“家电下乡”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们生活的变化,恐怕用“翻天覆地”一词都难以形容了。小山村彻底告别了煤油灯,祖国电力事业的发展让山里人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从“煤油灯时代”、“蜡烛时代”到白炽灯、电话、电视、电冰箱、电脑的“电气自动化时代”、“信息时代”,质的飞跃不过仅仅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这种火箭一般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了山里人的想象和期盼!

每当夜幕降临,我望着都市万家灯火的街道,都会想起小山村的夜晚——与城里一样,灯火辉煌,亮如白昼。暖暖的橙色灯光,照亮了山乡的天,照亮了村里的路,照得山里人心里格外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