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贤哲:母校,今非昔比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贤哲  2018年05月25日14:26

去母校所在地嫩江县伊拉哈镇公出,工作完毕,便急着去母校看看。

三十几年,虽然我一直都没回去过,但心里却始终有一种惦记。

步行几分钟,就走进宽阔平坦的校园,但见绿树环绕,各种造型的花坛里鲜花正艳,蝶儿纷飞,庄重典雅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就矗立在这清新的环境中。正是假期,并不见学生的身影,校园显得有些肃静。

在身为现任校长的老同学徐引领下,最先参观的是宿舍,今天的宿舍,虽仍是几十人一室的通铺,但用的都是整洁划一的白被单和白被罩,看着舒服,摸一把,手里满是干爽柔软和温暖。

触景生情,思绪迅速地在现在和从前中往来穿梭,当年,教室是泥土砖瓦结构的几栋平房,除了教师办公室所在的那一栋还稍微好一点儿外,其它的连同教学设施都极为简陋破旧,宿舍条件更艰苦,夏天还好些,寒冷的冬天,房顶四面透风,地上潮湿的泥直粘脚。屋子中间那个火炉里的煤火总是带死不活的,用炉钩子捅一下,不但火旺不起来,还弄得灰尘“呼呼”地满屋子飘飞,被子和我们的衣服以及我们的人,都是灰头土脸的。想洗把脸,端起铺底下的脸盆,半盆水早冻成硬邦邦的冰砣子。躺在十几个人的大铺上,每天都是穿着棉衣钻进被窝里睡觉。学校没有自来水,只有靠校园东侧的一个大口井。男生力气和胆量都大,井台上的冰光滑成镜子,他们也可以随时去摇辘轳取水。女生就惨了,深不可测的井本来已经够吓人了,再加上光滑得站不住脚的井台,环境真是相当危险。一般都是三、五个女生结伴去打水,两个人相对站在辘轳把的两侧,吃力地往上摇只装了半桶水的大黑胶皮辘轳,总是把水倒在鞋上和旁边的地上。

感慨着,又参观了内容丰富的展览室、现代化的微机室、图书室等,真是处处都令人耳目一新。

经过四十多分钟,将想看的都看完了,坐在同学徐洁净的办公室休息时,我仍对改革开放后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老同学的工作业绩赞叹不已。他却调侃说:“弄了那么多变化,看得你很辛苦,到食堂吃师生们在试验田里亲自栽种的蔬菜吧,那可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既经济又实惠呢。”

走进食堂大厅,顿时被眼前如大城市的自助餐厅一样的环境惊呆了,联想起我上学时的食堂,我再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过去食堂天天都是清汤寡水的白菜汤就硬馒头和小米饭的伙食,菜里除了咸味,再有的就是烂菜味儿。小米饭硬得拉嗓子,黑面馒头咬一口直在嘴里打饼子,还不敢使劲儿地咬,否则,“咯吱咯吱”的沙子就会硌疼满嘴的牙,可不吃肚子哪受得了?所以,我们没有拒绝吃“猪饭”的资格。当时,别说我们都很穷,即使有钱也没地方买到什么好吃的。

还深深地沉浸在回忆中,徐提醒满脸泪痕的我说:“别难过了,快吃饭吧,别让咱自给自足的好菜好饭凉了。”

含泪吃过了纯绿色的午饭,走出食堂,恰巧碰到退休了仍在学校当收发员的刘老师,他感慨地说:“你们都出息了,岁月不待人哪。”听了刘老师的话,我才猛然感觉到,在岁月中老了的不仅是我们老师,还有我们的旧学校,更有我们自己,可值得庆幸的是,在四十来年的变化过程中,不但逐渐完善着我们自己还完善着我们热爱的事业,比如,我今非昔比的母校,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构成,都已经物非人非,而让人欣慰的是,母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变得越来越好!

离开前,我凝视着仍踩着伟大的新时代节拍不断前进的母校,在心底默默却无比深情地祝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