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观感独特 启示良多
——从印度电影《巴霍巴利王2:终结》说起
来源:中国文化报 | 罗群  2018年05月24日08:46

日前,印度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投资最大、本土票房最高的电影《巴霍巴利王2:终结》在中国内地上映,虽然票房表现不如它在本土抢眼,但其激起的话题与关注还是颇引人注目。从《摔跤吧!爸爸》到《起跑线》再到《巴霍巴利王2:终结》,近些年来印度电影风生水起,对中国的电影创作也有不少启示。

《巴霍巴利王2:终结》把目光投向印度远古传奇,与《巴霍巴利王1:开端》一样,是一部关于英雄成长与复仇的史诗型作品。各民族传奇、史诗、神话诞生的时期,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婴儿期,那时人们并不严格区分现实与虚幻、历史与想象,他们的陈述与记录在今天看来,也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杂糅一处,这构成了那一时期文化艺术独特的样貌。这部电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题材特征,并成功地将其视听化,巴霍巴利王凭一己之力制服巨象、穿梭于千军万马而游刃有余等桥段,场面宏大、效果震撼。同时,影片在人物设置上力求性格简单、情绪浓烈甚至极端,不仅方便观众记住角色,也使得人物多了一丝来自渺远过去的古朴气息。

对一部好的电影来说,宏大场面之下不能缺少细腻的感情涌动。巴霍巴利王与提婆犀那公主之间有种英雄惺惺相惜式的爱情,情感的发展、深化线条清晰,细腻而有层次。两人共同乘船的桥段把爱情之甜蜜推向顶点,影片在这里安排了一场既阔大又浪漫的歌舞——这已经是印度电影的标配,好听、好看。在情节结构上,这场歌舞也成了影片基调由轻松喜剧走向严肃正剧甚至雄壮悲剧的转折点。若没有严肃感、雄壮感、悲剧感,史诗风格就难以成立。

纵观近期在中国内地上映的中外影片,《巴霍巴利王2:终结》不是最卖座的,但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观感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是观感最为独特的。从叙事节奏、人物刻画到视听渲染、氛围营造,《巴霍巴利王2:终结》紧紧抓住传奇史诗这一题材特征,表现出相当高的完整性和完成度。回望《摔跤吧!爸爸》《起跑线》等此前上映的印度影片,虽然风格各异,但仍有些共同特征,值得电影创作者思考:深挖题材、尊重类型、完善风格,这些都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除了对题材、类型、风格的准确把握,成熟的工业制作流程是作品取得成功的保障。《巴霍巴利王2:终结》的导演S·S·拉贾穆里历时5年搭建了雄伟宫殿的实景用于拍摄,几千人参与的战争场面也采取实拍方式,辅以精致的特效,这都需要较高的工业水准和严格的流程控制作为支撑,不是仅仅依靠高尚的“情怀”就能解决——后者是部分不脚踏实地工作的电影人热衷谈论的一个词语。

然而,这不意味着好电影都是“重工业”产物。《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起跑线》这类印度影片属于“轻工业”电影,场景相对简单,没有宏大的场面、复杂的特效,也不需要巨额投资,主要通过精彩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深刻反映社会事件和人们的思想状况,故事结尾落脚于积极、普世的价值观念,让身处其他国家与文化环境的观众也可以接受。这种思路和做法对新人导演、编剧操刀的小成本电影来说很有启发,创意高下并不与投资额存在因果关系,赢得市场除了需要一定的资金,更需要高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