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为友谊,为明天——马克思塑像在德国特里尔落成纪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徐涟  2018年05月24日07:33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在德国古老的城市特里尔降生;200年后,一座由中国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并由中国赠送给特里尔市的马克思雕塑,在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于2018年5月5日正式揭幕。他目光深邃,左手握着一本象征人类文明的典籍,右手放置胸前,从容迈步,走向充满阳光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200岁的马克思,在中国与德国、东方与西方,架起了21世纪的友谊金桥!

飞往德国法兰克福的飞机在万米高空平稳地前进,窗外是宁静的夜空。乘客们纷纷进入了梦乡,吴为山却心潮起伏,没有一丝倦意。

作为中国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几十年来,他创作过600多尊人物雕塑,并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杨振宁曾如此评价:“吴为山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从两个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的伟大革命中汲取灵感。他不折不扣地肩负起塑造中华文明精髓的重任。从老子的恢弘安详,到鲁迅的冷峻辛辣,吴为山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国数千年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探索着中国特性的真义。他的雕塑打造了一种神似与形似之间的精妙平衡,而这种平衡正是中国艺术的立意之本。”吴为山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赞誉,艺术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再次获得了这一意义重大的创作机会。

2016年1月,吴为山怀着崇敬,怀着向往,第一次踏上了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的土地。在特里尔市市长莱博和副市长路德维希的陪同下,吴为山参观了久已向往的马克思故居,欣赏了特里尔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古城史迹,想象着童年、少年时期的马克思,穿过黑城门内的古老大街,穿过开满鲜花的宁静小巷,踏着磨得铮亮的石头路,去如饥似渴地学习,并从这里,一步步走向世界。

那一天,大雪纷飞。吴为山漫步在特里尔的大街小巷,为心中的马克思塑像寻找着最佳地点。“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一句句经典论断在吴为山脑海中奔涌,小时候挂在自家客厅里的马克思像、曾多次创作过的马克思恩格斯雕塑、在中央编译局研读马克思文献生平时的深刻感受,此时幻化成一个活生生的高大形象,在吴为山眼前突显出来:是的,就是那一个伟岸的身躯!

从特里尔回来后,吴为山全身心投入了创作之中。很快,60厘米的泥稿做出来并转成青铜铸件。照片传到特里尔后,立即打消了德方的顾虑。市长莱博专程赶赴北京吴为山工作室,看到了60厘米高的塑像和2.3米高的中稿,欣然写下了:“经由吴为山教授的艺术,卡尔·马克思重新变得栩栩如生,他的思想理念得以在21世纪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衷心感谢这位大艺术家!”不久,特里尔市副市长路德维希率艺术及工程方面专家、德国媒体记者再度访问吴为山工作室。艺术的感染力是不分国籍的,他登上4.6米高的脚手架,面对马克思泥塑像的大稿,激动地向记者表示:“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马克思!……我们高兴地见证理念成为现实,我们的所见所感是宏大的。马克思的作品重获生命,吴教授的雕塑中震荡着活力!”

今年2月,塑像定稿,模型运往山西铸铜。但吴为山仍然时时刻刻挂念着作品的最终效果,又将模型运回北京,置于室外广场进行修改。冬天的北京真冷啊,在零下8至12度的气温中,吴为山爬上脚手架,用冰冷的石膏浆修改着一处又一处细节,力求在室外光线中达到最好的效果。他在五六米高的脚手架上上上下下,以大型雕塑的视角差,按照心目中的完美形象,进行着最后的修改完善。手,被冻僵了,鼻涕,结成了冰,凭着一颗火热的心,他连续工作了5个小时!

2月28日凌晨,吴为山目送着青铜铸就的马克思雕塑所搭乘的飞机,在晨曦初露之时,缓缓滑行,冲上天际。它满载着中国人民的深情,带着绵绵不绝的友谊……正如莱博市长所言:卡尔·马克思塑像将是中国和德国之间架起的金桥!

从法兰克福机场到特里尔,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领事馆的鲁青陪着我们一路同行。她正好是2016年陪同吴为山第一次到特里尔的六人之一!这个北外研究生毕业的姑娘,办事严谨认真,为人爽快热情,已经在德国领事馆工作了好几年,经历了整件事情的前前后后。

早在2014年,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莱法州)就有了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想法,并希望中国也能参与其中。几经磋商,决定由中国赠送一尊马克思塑像给马克思故乡特里尔市。

这个消息立即引起了各方关注。特定的历史原因,使得马克思及其理论学说在德国和西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但马克思从未淡出学界视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马克思的著作与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重新研究马克思及其理论成为理性与现实的呼吁。因此,为马克思塑像的消息引发了媒体的认真讨论。

吴为山的雕塑小样传到特里尔。这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偶像,而是一个有着伟大精神的思想家、哲学家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他从历史中走来,仿佛行进在今天的时空之中……这个方案所呈现出来的东西方雕塑艺术的特质,融汇东西方审美意韵的风格,尤其是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的气质,立即获得了特里尔市方方面面的认可!

要在特里尔街头塑一尊雕塑,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创作,而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做多大,放置在哪里,都必须经过环境规划建筑专家的讨论,并由特里尔市议会最后讨论决定。按照吴为山的方案,严谨认真的特里尔人还专门做了一个6.9米高的模型,征求市民意见。莱博市长花了一天时间,坐上公交汽车,专门听取市民意见。最终,特里尔市的议会投票,56人中有49位投了赞同票。

我们从德国社会、经济一直聊到文化和百姓生活。窗外,高低起伏的公路,天上浓密的云朵,远处绿色环绕的村庄,像童话一样美。

“吴为山老师的雕塑太棒了,把马克思的内在精神全部外化在人物形象当中,这也是德国方面之所以称赞的原因!”德国是一个诞生艺术天才的国度,无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都对世界发生着持久的影响。要想让德国人认可这尊塑像,没有超凡的深刻理解力、杰出的艺术表现力是绝不可能的。

马克思塑像最终在特里尔落成,是因为中德两国无数人的共同努力。特里尔市外办的林莉莎女士,说一口流利中文,做了大量翻译、协调工作,这个年轻美丽的德国姑娘还是“厦门媳妇”,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无论是中国外交官们,还是华人华侨,以及德方许多友好人士,都是中德友好的推动者。

刚到下榻的酒店,特里尔市副市长路德维希已经在此等候,并亲热地与吴为山握手、拥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是一位热情、真诚的德国人:“我女儿劳拉一直在网络上关注你们的飞机飞到哪儿了!今天晚上她就要来特里尔,她非常激动,想要见到吴为山!我夫人和儿子雷纳尔也正赶来特里尔参加这项活动。”

路德维希学的是建筑,从小喜爱雕塑艺术,担任特里尔市副市长已经有好几年了,同时兼任特里尔环境规划建筑教育体育局局长。马克思塑像从最初创意、策划到选址,都有他的一份功劳。“你们知道吗,几十年前,在大众汽车总部沃尔夫斯堡有过一次大的文化事件,自那之后,特里尔乃至于全德国,几十年都没有这样重大的文化事件了!”

看得出来路德维希的兴奋之情。“到现在已经有140位记者报名,15家摄制组,仅日本就来了3个摄制组……是的,纽约时报,法国电视台……还有从巴基斯坦来的!从来没有这么多记者来特里尔,从来没有!其他城市非常羡慕我们。”

西方人的坦率,使得他也直言不讳地告诉大家关于立塑像的事也有一点不同的声音,但“我们欢迎讨论。我们希望特里尔市民带着孩子来看,就像家庭节日似的,到广场这儿来,在马克思塑像这儿一起坐下来,喝喝啤酒……”

因为到过吴为山的工作室,对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有过很深入的了解,所以他对吴为山的艺术由衷佩服。“中国幅员辽阔,既有冰山大川,也有沙漠草原,有的省人口多达一亿,真是了不起的国家!”中国的发展令他大为赞叹,而与中国普通百姓的交往、接触,使得路德维希对中国的认识更加客观、公正,带着温情与友谊。回到德国,他向大家介绍吴为山高超的艺术成就,也介绍他对今天中国的真实印象。路德维希成为中国和德国友谊的一座桥梁!

特里尔已经热闹起来了:为马克思诞辰发行邮票和纪念欧元,将马克思的形象设计为红绿灯信号上摆手前行的可爱样子,大型海报关于马克思生平、著作与时代等展览的介绍,特别是酒店里摆在饮料上的卡纸、挂在门把手上的各种提示牌,都印上了马克思的照片,庆祝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气氛轻松而热烈。

为纪念这位伟人,莱法州、特里尔市有非常多的活动,4个重要展览也将持续到年底,中国赠送的马克思塑像无疑是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引起的反响与关注也最多。路德维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一切顺利,西蒙广场24小时有人值守,看得出来德国人办事的严谨与细致。

特里尔,期待着迎接中国雕塑家创作的伟人塑像回归故乡。

随着塑像揭幕的临近,特里尔人对这位中国艺术家吴为山的好奇也越来越重: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艺术家,他有什么样的神奇之处?

吴为山的艺术能否站住脚,能否在欧洲这个艺术之都体现出中国雕塑艺术家的独特艺术个性与魅力,就成为这尊塑像能否长久矗立在特里尔公共空间的一个关键。因此,5月3日下午吴为山在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的演讲,以及吴为山的著作选集《吴为山的雕塑世界》德文版首发,就成为沟通彼此的一个机会。

特里尔应用科技大学历史悠久。演讲厅摆放着100多把椅子,新出版的《吴为山的雕塑世界》撂放在一条长桌上。椅子很快就不够了,纷纷涌来的听众只能或坐或站,很快就把大厅全部占满。有人弹奏钢琴,演讲厅秩序井然,充满艺术气息。

以“雕塑精神”为主题,吴为山首先从“哲学的灵魂——《马克思》”开始他的演讲。这也是特里尔听众最关切的话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吴为山娓娓道来。马克思在特里尔出生,从这里走向柏林、汉堡、巴黎、伦敦,他的思想与理论来自德国哲学前辈与人类知识的积累,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际,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以此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因此,200年后对马克思的再认识,就不仅仅是特里尔的一个孩童,也不是垂暮之年的老者,而是一个探索世界发展规律并不断前行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的思想至今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思想源泉。因此,决不能把马克思塑像神化、丑化或游戏化,而是要艺术地表现马克思深邃的精神世界。

“人生有许多阶段,形象也有所不同。作为马克思家乡的第一尊室外大型雕塑,我以为应该契合思想家、哲学家的身份,当选择永远定格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为此,吴为山选取了马克思48岁到49岁的形象来创作:他目光深邃,自信从容,手中拿着一本象征着人类发展的百科全书;他身着大衣,大衣正迎风飘动,寓意着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在雕塑手法上,吴为山将西方写实传统与中国写意精神相融合,马克思的身体像山峦、大地,衣褶中不乏行云流水的意象,仿佛特里尔美妙的自然,又如人类一切知识的积累,共同孕育了马克思的精神世界。中国书法的线条和特里尔莫泽河的流动,使得塑像形体被赋予了艺术的灵性。历史与自然,通过写意手法,在这里得到了开掘;行走的姿态,则将马克思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形象、气质、精神、灵魂,具有直抵人心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杰出的艺术家从来都不只是一个描摹形象的工匠,而是一个精神灵魂的塑造者。在演讲中,吴为山从8个方面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与重要作品,让听众们直观地感受到,吴为山游学西方而建立起对西方艺术的总体把握与深刻理解,他融汇中西传统又创新发展,确立写意雕塑的独特艺术风格;他的作品赴意大利、法国以及联合国总部等举办展览,许多作品被收藏,还有的作品矗立在白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巴西“中国广场”……听众深深地折服:这位中国艺术家,是有着深厚艺术修养与深刻思想、东西融汇,并被世界广泛认可的艺术家!

担任翻译的刘慧儒老师,是一位学养很深的学者,在德国已经几十年了。吴为山讲得投入,他的翻译到位,每每引起听众的强烈共鸣。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没有一个人离席,结束时更是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让人听出其中的真挚与热情。是的,中国艺术家的艺术造诣、心胸气度、深刻见解征服了德国听众!怀着崇敬之情,不管是学生、教授,还是特里尔市民,都拿着《吴为山的雕塑世界》排起了长队,请他签名。语言不通,但艺术没有国界,真正的艺术是打动心灵、直抵灵魂的!

莱博市长特意赶来聆听讲座,并在讲座结束后,以特里尔市政府的名义向吴为山颁发荣誉证书:“特里尔市将吴为山先生创作的艺术品视作对特里尔‘城市骄子’卡尔·马克思的特殊礼赞。”

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曾是古罗马帝国西部地区的首府之一,又被称为“罗马第二”。在特里尔的9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建于公元180年的黑城门是特里尔的地标建筑,每年吸引着400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进黑城门的大街,不远处就是马克思曾经居住过15年之久的老建筑。从它斜对面的一条小路走出去,就是西蒙史蒂夫特广场。马克思塑像就矗立在那儿。

5月4日,阳光洒满大地,天空碧蓝如洗。一大早,吴为山迫不及待赶往西蒙史蒂夫特广场。路德维希已经在此等候,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认真地安装着塑像基座上的灯管。吴为山从各个角度观察着塑像、塑像与基座的比例关系,以及在公共环境中的最终效果。

最初,特里尔市设想的是,创作一座真人大小的塑像,比如孩童时期的马克思像,安放在马克思出生时的故居附近一座小广场上。但当吴为山到达那座广场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吴为山觉得,马克思虽然只在特里尔生活过17年,但作为改变世界历史并且仍在今日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力的一位思想家、哲学家,在他200周年的诞辰,塑一尊孩童塑像,显然不能代表他的思想成就,而故居附近的广场也过于局促。作为艺术家,吴为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与特里尔的建筑师及城市规划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农贸市场符合吴为山的设想,但德方认为不合适;中央市场、西蒙街、教堂墓地以及谷物市场……最终,双方一致同意,选定西蒙史蒂夫特广场,毗邻黑城门,离马克思生活过的老房子很近,离马克思出生的故居也不远。

吴为山的小稿照片一传到德国就获得了高度肯定,但对于吴为山提出的6.9米的高度,德方有些担心会不会太大,严谨细致的德国人专门制作了一个塑像模型,放置在即将矗立塑像的广场,并根据空间环境,建议塑像总体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

吴为山通过雕塑造型和空间的关系,与路德维希等专家最后决定,人物塑像的总体高度为4.6米,加上90厘米的基座,总高5.5米,这正是马克思诞辰的日子!

雕塑是高度凝炼的艺术,又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要尽可能多地浓缩各种信息,每一个细节都要耐住琢磨。为此,吴为山将基座设计为五边形,其5个边角分别对应马克思5个重要人生阶段的地点,5个角勾勒出的轮廓正是在地图上将这5个城市连接起来之后的形状。马克思在特里尔出生,在柏林求学,在汉堡出版著作。除此之外,巴黎占据了4号边角,伦敦则是其逝世的地方。德国方面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对应着青铜浇铸,底座材料选用德国艾弗尔山的玄武岩,去除边角的棱角以避免尖锐的棱角可能造成的危险。基座内藏灯管,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马克思塑像沐浴在温暖的灯光中……在这样一个公共空间里,市民可以在这里休憩,孩子们在这里玩耍。塑像右侧高大的山墙充当了这件艺术品的外框,细心的德国同仁还在塑像旁边设计了几条石礅供人们休息,同时也将广场与道路隔开,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

此刻,凝聚着两国艺术家与建筑师设计师的心血,以及所有参与团队的努力,马克思塑像即将与特里尔市民见面,与世界见面!

广场上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有外国游客,也有不少中国人专程从德国各地赶来。广场边的一栋建筑上特别插上了中德两国国旗。马克思塑像落成揭幕经由媒体报道,已经成为人所皆知的新闻,许多人一眼就认出了吴为山。来自巴基斯坦的、俄罗斯的、美国的媒体记者,见缝插针进行采访。“你如何看待马克思?为什么由中国人来塑像?”吴为山从容作答:“马克思矢志不渝地为全体大众谋幸福而献身,百折不回地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坚韧沉毅地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乐观自信地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最终,他因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的发现,名列‘千年思想家’和‘古今最伟大哲学家’的榜首,这是德国的骄傲。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进步,由中国雕塑家塑马克思像,也是德国对马克思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尊重,塑像必将成为中德友谊的纽带。作为中国人、中国艺术家,我从小就看到家中客堂悬挂的马克思画像,那长长的头发和胡须,那极富思想的表情,早已刻入心灵,注入灵魂。”

特里尔世界文化遗产君士坦丁大殿,曾是西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举行加冕的地方,也是现存最大的古罗马时期的单体建筑。长75米,宽27.2米,高33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显得巍峨庄严,体量庞大。自19世纪中叶之后,这座宫殿大厅成为以天主教为主的特里尔第一座也是最古老的基督教新教教堂。由莱法州和特里尔市举办的卡尔·马克思大型主题展览开幕式,5月4日下午就在这里隆重举行。

艳阳高照。1000多位来宾身着盛装,络绎而来。也有很少一些不谐和的声音,被挡在大门外。

从教堂主教、莱法州州长、特里尔市长、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主席,到负责展览的教授们,发言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所表达的共同看法,就是要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从马克思的思想与理论中汲取有益的部分。德赖尔州长介绍了即将展开的4个展览,囊括了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时代,以及他对世界的影响,同时,马克思故居也已装修完毕并在5月5日重新开放。

受邀出席并致辞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说,马克思是一位非常有前瞻性的哲学家,他具有超前的、寻求改变的思想。他的《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世界,激发了很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灵感。他表示,回忆和理解能帮助人们拥有更加确定的未来,人们从马克思的思想中,汲取了追求自由、解放和独立的思想。他呼吁人们为平等而奋斗。

“卡尔·马克思——生平·著作·时代”展览,以详实的史料、珍贵的实物,将马克思的生平与风起云涌的时代之间的关系,揭示得清晰而深刻。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证书,各种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记录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笔记本(这样的笔记本有160本,马克思的勤奋难以想象),被工人们摆放在家里的马克思玻璃塑像,以及19世纪政治、经济、社会现状,被机器挤压的工人们的悲苦生活,不断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的斗争,星火燎原的共产国际运动……无需多言,在这些史料面前,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探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争取权利、争取自由、争取解放,他的思想和理论,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经问过吴为山:你塑孔子又塑马克思,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吴为山回答: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是的,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至今都在发挥着影响。马克思以及他的后继者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且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既获益于全球化发展,也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逐渐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第二大经济体,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今日世界日益复杂的环境,提供着中国人的独特经验与解决方案。正因如此,有评论家认为中国的马克思塑像立于德国,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

担任中文导览的,是一位在德国生活了13年的山东小伙张龙,他说:“马克思虽然出生在这里,却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有人觉得马克思主义已经消失不见,但我告诉他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是消失不见了,而是我们根据中国国情,把它和中国五千年文明思想做了结合,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更加的本土化,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新意义!”

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让每一个海外华人由衷自豪。马克思的思想与理论,也已烙印在年轻人的心里。

2018年5月5日如期而至。特里尔晴空万里,花香怡人。美丽的城市沐浴在阳光下的美好之中。

上午10点,就在马克思故居的门口,举行了一个简短的故居重新开放与展览开幕仪式。在发言者中,马克思的第五代,向人们讲述了马克思对待孩子们的亲情故事。马克思与燕妮的两位扮演者,打开了故居的大门,欢迎所有人来认识这位出生在这里的特里尔伟人。

11时30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来自中德双方政界、学界、艺术界代表以及当地市民、游客千余人,特别是百余名各国记者抢占最佳拍摄位置,汇集在西蒙广场,共同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

主持人以一首海涅的诗拉开了揭幕仪式的序幕。

莱博市长简要回顾塑像创作与落成的过程。

德赖尔州长说,塑像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架起了新桥梁,莱法州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也得到深化。塑像的落成给我们深入了解马克思创造了机会。今天,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马克思的生平、著作,也可以借此思考如何回答时代提出的问题。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致辞中说:“中国向马克思的故乡赠送塑像,反映了中德人民的友谊和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愿。”他表示,马克思的思想是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国产生了尤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紧密结合,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同时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他的发言,不断被掌声打断!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说,塑像表达了中国人民对特里尔,特别是对马克思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纪念。希望中德加强友好往来,共创更加灿烂的文明。

路德维希代表特里尔市政府,对塑像、对艺术家吴为山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所接触到的吴先生是这样的一位艺术家:他活在自己的艺术之中,他在国际上广受赞誉。他此刻正站在大家面前……许多西方人都对一件来自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实主义作品有所担忧。这一偏见恰恰被吴先生及其作品所打破。我很难给吴先生及其作品贴上任何一种标签,事实上,他也并不属于任何一种标签。”“迄今为止我们的公共艺术名录已经收获了134件艺术品,这尊塑像则成为了第135件。但对于我们这座城市而言,这件艺术品的价值却远远位于前列。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我们今天所收获的这尊雕塑将会成为这座城市一道新的风景。”

吴为山的发言被精心安排在最后。此时此刻,他的思绪飘到了过去和未来,又聚焦在马克思的塑像上。以一位艺术家、诗人的气质与激情,吴为山声音洪亮,满含深情:“今天,阳光特别灿烂,这是心灵的阳光,幸福的阳光,这是友谊的阳光!它象征着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前景无限光明!”

面对着全世界的目光,吴为山的真实情感奔涌而出:“在创作过程中,我对马克思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升华:他为全体大众谋幸福而工作,为揭示科学真理而求索,为战胜人生逆境而奋斗,为丰富生命内涵而努力。最终,他因为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名列‘千年思想家’的榜首,所以,塑像中的马克思头发和胡须更富于哲学的意味。他不是宗教偶像,是永远行进在我们生活中的真实的人。我以‘写意雕塑’的方式塑造了心中的形象!”

12时45分,太阳越过头顶。郭卫民、州长德赖尔、史明德、吴为山、市长莱博、副市长路德维希一起,缓缓拉开红绸,共同为马克思塑像揭幕。

高阔的前额,浓密的胡须,他目光炯炯,他脚步坚定。200年前诞生在特里尔的马克思,在21世纪的今天,在春天的阳光中,向我们走来,向未来走去!这是一座思想的丰碑,将在新的世纪引发全世界新的思考;这是一座艺术的丰碑,将成为特里尔这座古老城市的又一件珍宝!

一瞬间,整个广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久久不息……

无数的观众蜂拥而至,围到吴为山身边,抢着和这位中国艺术家一起在马克思像前合影留念。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喜欢这尊塑像,他们也喜爱为马克思塑像的中国艺术家!

特里尔市的葡萄酒皇后走过来,说着流利中文,含笑与吴为山合影;和马克思一样留着大胡子的特里尔退休教师米夏埃尔·蒂勒走来,热情地与吴为山合影;一位从事特里尔特色旅游的小伙子走过来,抢着与吴为山合影;还有推着自行车的老夫妇,路上遇到的特里尔导游……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这位中国艺术家的敬意!

上百位媒体记者把这个消息传向世界。他们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莱博市长高兴地告诉大家,德国的媒体都做出了正面、积极的报道。这是相互理解与重新认识的开始。

吴为山曾经在文章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它体现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需要。

为友谊,为明天。这座马克思塑像,将中国与德国,亚洲与欧洲等紧密连接起来。21世纪的今天,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结合得如此紧密。放下偏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创造属于全人类的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