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厉害了,我的国》何以独具魅力
来源:文艺报 | 胡智锋  2018年05月23日07:59

《厉害了,我的国》以其大气磅礴的影像景观、跨越城乡的社会热议和令人激奋的庄重仪式感,在观众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2018年度中国电影一道引人瞩目的靓丽风景,一部效应突出的现象级纪录电影。该片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以纪录电影的表达展现伟大成就

作为一部体现和表达时代最强音的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抓取和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这艘巨轮阔步前行,取得世界级重大成就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现实景观。全片以纪录电影的独特手法,将航拍、水下拍摄以及多视角拍摄等技术相结合,在大银幕上呈现了航天、潜水和诸如“港珠澳大桥”、“大飞机”工程等令人瞩目的影像景观。这些景观不仅仅是我国重大成就的一个展示,更通过纪录电影的独特视角和手法,给我们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瑰丽壮美的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通过大银幕的声、光、电展现出来的飞天、潜水和大桥、道路等立体的视听效果所带来的视听冲击,是我们最直观的享受。由此我认为,《厉害了,我的国》真正找到了一种呈现和展示我们伟大成就的有效载体和手法,也就是呈现和展现我国的伟大成就不能局限于文字或电视荧屏,或许通过纪录电影大银幕的巨大和立体的视听效果能够产生更加直观的视听冲击,这是体现成就的非常有力且有效的载体和手段。这也是《厉害了,我的国》给我们的创作带来的启示,那就是纪录电影大银幕可以更好更充分更震撼地呈现伟大成就,也使我们对所取得的成就产生一种更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和骄傲感。

以话题感的营造凝聚社会共识

这部纪录电影不仅通过呈现景观来唤起我们的自豪感和骄傲感,同时它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首先体现在它的标题上。《厉害了,我的国》延伸了电视节目的标题,这种表述就像是百姓街头巷议的一句口头禅,是一种极具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但这种貌似很口语、很随意、极具互联网气质和网络视听气质的表达方式,其实呈现的是正能量,是社会共识,延伸的是社会话题。通过这种标题设置,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怎么厉害?”“为什么厉害?”等一系列的思考和追问,由此便成为了众多百姓口耳相传的社会话题。这些社会话题包括我们的“大飞机”是怎么造出来的;我们的“飞天梦”是怎么一步步走向世界巅峰的;我们的“港珠澳大桥”开创了多少个世界第一、历史之最;我们的中国高铁如何创造了世界第一;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共享单车等“新四大发明”如何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等等。这些政治性的内容和建设性的成就,通过“厉害了,我的国”这样的标题,延伸出了众多社会性话题,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点,这也是这部纪录电影的重大收获和成就。通过标题的设置,延伸出众多的街谈巷议的社会话题,继而形成社会共识,这是该片带来的第二点启示,那就是我们完全可以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引发共识性的社会话题,并在话题讨论中凝聚形成社会共识。

以仪式感的营造洗礼观众灵魂

通过纪录电影的视听冲击和话题设置产生社会共识的凝聚,从而延伸出具有仪式感的一种观影体验,这是该片又一特点。通过口耳相传,大家纷纷走进电影院,在影像的观光和视听的冲击中共同通过银幕向我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行注目礼,向我们所建设的了不起的景观行注目礼,向我们的党、我们的领袖行注目礼。这些景观的体验、话题的展开和共识的凝聚,促使我们走进影院,如同参与一种集体的仪式,通过这种观影来表达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民族的自豪、自信和一种发自内心的致敬。这种自信和致敬相当于一种超越世俗状态的仪式,是对我们灵魂的一次洗礼,是对整个社会和民众精神的浸润、浸染和洗礼。在这种浸润、浸染和洗礼中,我们的精神和价值得到了提升,灵魂得到了升华。这是《厉害了,我的国》带给我们的另一重启示。

总之,《厉害了,我的国》以纪录电影独特的手法,利用多维度的影像和多维度的环绕声营造了大电影的立体景观,以其独特的口语化、互联网式的标题展示和呈现,引发社会话题的热议并达成社会共识的凝聚,使观众在观影中获得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景仰感,获得一种极具仪式感的观影体验。该片让展示成就的纪录电影产生了超越一般教育意义的视听效果,产生了独特的银幕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从而使其获得巨大的政治效能、艺术效能和思想效能。这些都是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带给我们的体验感受以及深刻的创作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