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曹谁诗集《通天塔之歌》中、英、西文对照本在京首发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5月19日21:21

活动现场

5月16日,作家、诗人曹谁诗集《通天塔之歌》中文、英文、西班牙文对照本在北京民俗博物馆首发。诗集由类型出版社(汉语诗歌资料馆)以中、英、西三种文字出版,书中收录曹谁精选的代表作,分别由美国汉学家韩任德和智利诗人艾多翻译为英文和西班牙文,其中还有一辑“《大悲舞》的十三种发声”,由12个国家的12位诗人翻译成12种语言。

诗集的名字源自《圣经》“巴别塔”的故事。人类原本说着共同的语言,他们准备建立一座通天塔,上帝知道后变乱了他们的语言,于是人们就说着不同的语言,无法畅通交谈。曹谁的这些诗作希望重建“通天塔”,让诗歌促进人们的自由交流。

首发式由央视主持人朵朵、作家兰心共同主持,由东岳雅集的创始人、画家遂岩组织,由阿根廷留学生艾玛(福玉星)担任现场翻译。参加活动的还有导演齐为民、智利诗人艾多、法国作家欧塔维、加拿大作家罗伊、意大利汉学家雪莲,中国作家、诗人李浩、唐荣尧、施晗、闫文盛、马文秀,音乐家曹峰豪,画家颜新元,歌手文斗等。在发布会现场,曹谁、意大利汉学家雪莲、智利诗人艾多分别用中文、英文、西班牙文朗诵《大悲舞》。

《通天塔之歌》作者曹谁

发布会上,艾多、李浩、曹谁进行了对谈,由《通天塔之歌》引申到对当下诗学的探讨。

智利诗人罗伯特•艾多在发言中说,在西方,通天塔一般象征文化的混乱和不可交流,这是人类自以为可以抵达天堂的狂妄自大的野心造成的,也是人类自我中心和自我崇拜的欲望造成的。但是在东方,我们看到曹谁在《通天塔之歌》中对通天塔新的阐释,通天塔作为一个诗性空间,在其中我们能够返回到一种原初的语言,这本书展示了这样一种图景,回归到一种共同体,综合和超越了我们传统支离破碎视野的世界:东方和西方,正义和邪恶,传统和现代,等等。

评论家苏明认为,曹谁将神话历史观、亚欧大陆地整体和语言的巴别塔主义有机地汇入世界性诗学巨流,形成目前人类诗学所稀缺的综合生成能力,为诗的文化承载、史学担当、语言边界提供更为宽阔的视阈和可能。在他创造的诗性灵域中,每一种诗、每一个人、每一样物、每一件事、每一尊神都有了融洽的自性归位。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斯•罗伊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斯•罗伊谈到,曹谁的诗集是一本万花筒式的诗歌,好像一种在多种语言的镜像游戏,也就是通天塔的象征,其中的《大悲舞》以高超的技巧展示了一个站在大地中心的男人的故事,这是大地的象征,同时是人类的象征。现代和古典同时在这首诗歌中呈现,这是一种对人之本性和兄弟情谊的追求,也是我们的世界所急需的,也是在所有的时代所急需的。

土耳其作家纽都然•杜门评价说,词语是力量本身,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在词语间隐藏的寂静拥有我们宇宙中最神秘的力量。这就意味着诗歌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创作世界和平的机缘。我们从曹谁诗集的名字《通天塔之歌》,看到他担当起了这样的使命。这本书以三种不同文字出版,这就是创造世界和平的最好证明。《大悲舞》那首诗拥有如此多的不同语言的翻译,清楚地展示了曹谁的诗学追求。

曹谁是“80后”诗人,目前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办的作家研究生班学习。他主张的融合古今、合璧东西、合一天人的诗学观,曾在诗论《大文学》中,寻找诗歌、小说、剧本共同的诗性精神,把诗歌当成所有文体的源头。他认为,“当今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东方古老文明需要在深层次上跟西方现代文明融合。”以《通天塔之歌》为尝试,他希望融合古代的和现代的、东方的和西方的、神秘的和世俗的文化,创造一种大诗歌。

(编辑: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