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文明的交往与文学的崛起

来源:文艺报 | 满全  2018年05月16日09:19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学。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文学的灵魂。文学的品格来自于文化的品格。内蒙古草原地处祖国北疆,欧亚大陆腹地,由高原、平川、山脉和森林组成。这些地形地貌和干旱气候造就了豪放、刚烈、憨厚的高原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秉性是内蒙古草原文学永不磨灭的风骨。

其实草原不仅是一种符号、一种风景、一种记忆,而是一种精神气质、生命密码和美学地标。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包含着人类的全部精神密码。天苍苍、野茫茫,这两句经典诗行准确而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轮廓。站在草原中央,眺望着火红的晚霞,你内心的角落里悠然而生这种天苍苍、野茫茫的感觉。辽阔无边、空旷无极、浩瀚无穷的草原莫名其妙地使人放任、使人走向自由境界。自由境界乃是所有文学追求的审美境地。法国文艺理论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讨论过地理环境与文艺的关系。草原文学自古以来就以奔放、豪迈、自然、朴实风骨著称。草原文学的这些风骨来自于北方草原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

在草原文学中最繁荣、最发达的体裁就是诗歌。诗歌是古老的语言艺术。草原人民自古以来崇尚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崇拜语言,其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夹杂着诗歌元素,并有专门为自然万物而创作的诗歌作品。如牲畜歌、祭词、祝词、赞词等等。为自然万物创作出浩如烟海般的诗歌作品,并以口传形式保留下来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实属罕见。诗歌是草原人民的一种表达方式,任何朝代、任何时期、任何困境中草原这片土地从未缺乏过诗人和诗歌作品。草原是诗的圣地、歌的海洋。

蒙古族是具有诗意的民族、诗人辈出的民族。从古至今,蒙古人都相信诗有神力,语言有魔法,诗人是通晓先世和来世的智者,是具有特殊直觉的人。诗人是萨满的延续,与天对话的人。

从远古至今,内蒙古广袤草原以豁达、宽广、开放、包容的姿态容纳多民族和多元文化,各族人民互尊互爱、生生不息,共同谱写了绚丽多彩的草原文明史。内蒙古草原是多民族的摇篮、多民族的花园,有49个民族生活在这片草原。特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文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多年的发展、70多年的洗礼、70多年的辉煌正在改变着草原的宁静和草原的面貌。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潮流中内蒙古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变迁,从传统社会模式走向现代社会模式,从游牧文化、农耕文化走向工业文化。

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三足鼎立局势已经定型。文明的交往、文化的变迁必将带来心灵的震动和灵魂的震撼。这就是文学产生的外在刺激和内在冲动。我想70多年的内蒙古草原文学均与文明的交往和文化的变迁有关。

不同的文明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和世界观。比如游牧文明,它推崇的是自然法则,试图以自然法则来解决人类问题,并构建万物平等的宇宙秩序,催生了拜物教,万物成为了意义之源和文学主题。农耕文明,它推崇的是伦理法则(宗法社会),试图以伦理法则来解决自然界和人类问题,并构建以上帝(或者诸神)为中心的宇宙秩序,催生了各种宗教,上帝或者诸神成为了意义之源和文学主题。工业文明推崇的是技术逻辑,试图以科学技术来解决人类和自然界问题,并构建以人类为中心的宇宙秩序,催生了人文主义,人类成为了意义之源和文学主题。

在内蒙古广袤草原上,每天都上演着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对话、交流和融合以及多民族的交往。有文明交往的地方必有文学的大崛起、大繁荣,文明的交往必将带来文学的繁荣发展。

70多年的内蒙古文学风雨兼程,作家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了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脚印、内心的呼喊、灵魂的震撼,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满足了人民对美好文学作品的向往。70多年的内蒙古文学在国家神话的缔造、民族寓言的塑造、文化记忆的书写、个人故事的讲述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发展。

总之,文明的交往、文化的交融、思想的交流总会带来文学的崛起和繁荣。有世界的高度、民族的深度、草原的广度仍然是内蒙古草原文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谁能在作品中融汇世界的高度、民族的深度、草原的广度谁就肯定走得很远。希望关注草原,关爱草原文学,草原文学必有自己的秉性和风范。

(作者系内蒙古作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