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五周年:承继传统 对话世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8年05月13日09:58

5月12日,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举办成立五周年纪念仪式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出席纪念仪式并致辞

北师大副校长周作宇致欢迎词

中国作协副主席、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仪式

5月12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举办成立五周年纪念仪式,并启动系列学术活动,围绕“世界视野、人文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主题,探索文学创作与文学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过常宝,韩少功、曹文轩、毕飞宇、余华、张福贵、文贵良等作家、学者出席纪念仪式,与北师大师生共同庆祝国际写作中心五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

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主持纪念仪式,并代表国际写作中心和与会嘉宾向“5·12汶川地震”遇难者表示沉痛的缅怀,祈盼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灾区人民能平复伤痛,生活越来越美好。

铁凝在纪念仪式上致辞,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国际写作中心五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她说,北师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重镇,百年历史中,许多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学术新知就出现和发生在这里。直到今天,许多当代优秀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也与北师大这个场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承继并且发扬了这个传统,通过“驻校”、研讨、讲座等方式,为当下中国以及世界各国优秀的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架设起了一座往来沟通的桥梁。这种交流和砥砺,既提升了北师大的学术与文学影响力,也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贡献了一份宝贵的力量。

铁凝谈到,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与北师大文学院创办的“文学写作”专业,通过作家直接参与的文学教育,不断为中国当代文学输送着新鲜血液。去年以来,还与中国作家协会所属的鲁迅文学院再续前缘,合作培养以青年作家为主体的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期待这一合作事业能够再重续辉煌,从中走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家。铁凝表示,中国当代文学事业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下,在广大作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必将不断迈向新的艺术高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迎来新的更大繁荣。

北师大驻校作家韩少功致辞

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介绍五年工作情况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成立于2013年5月13日,引入国际上通行的驻校作家制度,五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探索新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介绍,目前,该中心已邀请贾平凹、余华、严歌苓、欧阳江河、苏童、西川、迟子建、翟永明、格非、韩少功10位驻校作家,通过入校仪式、研讨会、演讲会、对话会、公开课、朗诵会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影响到校内外数以千计的青年学子,扩展了他们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兴趣。该中心致力于中外文学交流,先后六次举办“跨越语言的诗意——中外诗人互译对话工作坊”,欧美、东亚“一带一路”沿线共20多个国家、30多位外国诗人和中国诗人一对一互相翻译对方的作品;五年来,写作中心邀请的外国著名作家和诗人总计超过百人,所开展的中外文学交流活动超过50场次,涉及法国、英国、西班牙、瑞士、美国、德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并与爱荷华国际写作项目、日本城西国际大学、捷克捷中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2017年12月,在北师大珠海校区举办了“新时代·新经验·新想象——2017金砖国家文学论坛”,邀请金砖五国的作家在多边框架下就新经济体条件下的文学写作、文学境遇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以空前规模引起社会关注。

同时,该中心将学术研究与文学教育相结合,陆续编纂出版从穆木天、牛汉到莫言、刘震云、迟子建等作家的研究资料书系,对“北师大作家群”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用进行系统研究,逐步积累写作中心的学术底蕴。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参与培养了共四届、35名文学创作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与鲁迅文学院合作招收两届非全日制作家研究生班。

写作中心的培养模式、平台建设、氛围营造受到文学界认可。韩少功在致辞中谈到,作为北师大的驻校作家,在参与教学中收获良多。在与中外同行的交流中,他感觉到一种普遍的时代难题,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写作上的挑战越来越大,这可能是一个特别伟大的时代,但也是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惑的时代,怎样用文学来回应这个时代提出各种精神问题,对作家而言是一个沉重的责任。他希望写作中心能成为“暗夜中的萤火虫”,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以闪闪的光亮温暖和鼓舞热爱文学的人们,引领人类对于光明的希望。

曹文轩、余华等知名作家、学者出席活动并在主题论坛上发言

“世界视野、人文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文学教育主题论坛”现场

苏童、欧阳江河、余华等参加论坛

在主题论坛上,在高校教学一线的作家、学者都表达了重视、加强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曹文轩认为,文学教育在确立道义观、营造审美境界、培养悲悯情怀、树立历史意识、激发想象潜能、强化说事能力、提升语言水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介绍说,在意大利,文学教育有着十分突出甚至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人的培养和开拓认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毕飞宇在发言中明确反驳“文学不需要教育”的观点。“我一直主张文学要去巫,文学是人类精神最宝贵的向度之一,是精神就离不开成长,就离不开哺育,就离不开表达的路径,就离不开自身的升华,即使精神不完全依赖于教育,我敢说教育最起码也有益于精神。”毕飞宇认为,我们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过于“神秘化”,而忽视了合理、有效的文学教育。

“文学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性的教育、人类的教育”,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认为,文学阅读、文学创作最根本的就是美善人性,让人更像一个真正的人、真实的人和可爱的人。而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审美教育,面对作品直接进入社会价值的判断,不注重感受力的培养。他认为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五年来的实践,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把传统的文学教育和当代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使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社会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当代文学记录了美好的一页。

何伟全、苏童、欧阳江河、迟子建、李洱、邱华栋、何锡章、孟繁华、王尧、季进、唐晓渡、刘福春、王家新、罗振亚、张燕玲、韩春燕、何言宏、敬文东、梁鸿、孙晓娅、康震、张同道、赵勇、刘洪涛、张莉、谭五昌、梁振华等参加主题论坛。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