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楚风汉韵荟彭城 ——“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丝绸之路与汉文化调研”侧记

来源:中国文化报 | 赵若姝  2018年05月11日08:51

“一城青山半城湖,两汉文化看徐州。”江苏徐州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600多年的建城史,2000余年前,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此碰撞。

4月22日至28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民协)和徐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徐州市文联)主办、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丝绸之路与汉文化调研”活动走进徐州。在汉文化调研中,记者发现,如今的彭城楚韵依旧,汉风绵延,汉文化已成为熔铸在当地现代建设中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城市建设彰显古韵古风

徐州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与很多文化资源富集区一样,徐州的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文化瑰宝蔚为大观,以两汉遗存为依托的文化景观也不在少数。不同的是,除了静态遗存,汉文化还融入了徐州建设的方方面面。

记者在徐州市沛县文化中心观察到,广场中央书卷形雕塑饰以汉代朱雀和凤纹,用大篆、小篆、汉隶等字体刻满24个“汉”字。在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规划馆、会议中心为一体的文化中心内,大风歌书法作品展厅、龙飞沛泽文物陈列厅等多处细节设计同样汉韵十足。“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沛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林静介绍,沛县文化中心以刘邦故里、大汉之源为核心建构理念,赋予城市文化综合体文化意蕴。

沛县并非个例,在徐州,汉文化被整合进基础设施建设中,还渗透到公共文化服务里。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汉朝400余年厚重历史镌刻成石上史诗。2013年,汉画像石艺术馆免费开放以来,馆内多次举办汉画讲堂、创意汉画等公益活动,从汉文化展示窗口扩展为以汉文化服务公众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作为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徐州以“挖掘汉之源、编创汉之赋、奏响汉之韵”为主抓手,策划实施“舞动汉风”文化建设工程,在文化建设中赋予两汉文化主导地位,汉文化正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力量。

楚风汉韵滋养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近些年,徐州文艺界在文艺精品创作中注入大量汉文化元素,推出了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汉风华章》、功夫舞台剧《汉风武林》、电视连续剧《解忧公主》等一批根植本土、思想内涵突出、彰显城市精神的优秀作品,持续打造汉文化名片。

如果说阳春白雪与汉文化的融合是珠联璧合,那么古风古韵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则碰撞出更多惊喜。当记者来到徐州市邳州文化馆时,今年38岁的农民画培训班学员伏娟正拿着一幅画了一星期的作品,向培训教师陈良成请教。在过去的两年中,伏娟用农闲时间画的农民画换取了几千元收入,她说:“现在,农民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据邳州文化馆馆长秦莉介绍,邳州农民画源于邳州民间绘画。大墩子、刘林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器和汉画像石上的精美图像,印证了2000年前邳州先民的高超画技。从1992年开始,邳州文化馆多次开办农民画公益培训班,截至目前,已有百余位农民坚持创作农民画,其作品还远销海外,为农民增收打开了新出口。

以睢宁儿童画绘就发展动脉、以沛筑培训延续千年古音……行走彭城,惊艳时光的历史记忆世代延续,汉文化基因也处处可寻。目前,以“汉文化旅游节”“汉风大讲堂”“汉风读书月”等品牌服务项目为载体,楚风汉韵已成为滋润群众生活的文化春风。

田野调研聚焦文化资源开拓

“汉代的中国通过丝绸之路首次打开国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再次将汉文化推向世界,是徐州文化界思考的重要课题。”徐州市文联主席王雪春表示,此次调研给徐州的文化定位提供了全新契机。

“一带一路”中国民间文化探源工程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实施的国家文化艺术发展一级重点项目。该工程涉及民间文艺学、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自2016年初实施以来,已先后走进多地开展田野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不同以往的是,此次调研首次采用跨省份调研形式,以徐州及其下辖县市为核心,辐射江苏连云港、宿迁以及安徽宿州、河南永城等地,考察足迹覆盖了苏、皖、豫三个省份。

“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与地方中心主义,在差异中找寻适合当地的文化品牌,跨省份调研的意义正在于此。”中国民协理论研究处处长王锦强说:“探源不仅是为了发现当地的历史印迹,更是为了厘清民间文化的源流,从文化源头汲取智慧,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选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调研中,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朱雄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岳永逸、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们发延等文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交流。据悉,研究成果将以调研报告、论文集和影像资料等形式集中呈现,进一步助力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