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岁,这样遇见电影 ——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侧记
来源:文艺报 | 许莹  2018年05月09日08:18

5月6日,第2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京举行,电影《红海行动》获最佳影片,冯小刚凭借《芳华》获最佳导演,张艾嘉、游晓颖凭借《相亲相爱》获最佳编剧,最佳男、女演员分别被张震、周迅摘得,除此之外的10项大奖皆花落各家。伴随着本届“大影节”的落幕,回眸时它已经25岁了,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从第一届的“呱呱坠地”,到第四届确立了“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25年间大影节和一代代大学生们共同成长,形成了“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的鲜明特色,奠定了它不同于其他电影节的独特品格。

青年人对社会最大的启迪是热情

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的全班人马只有6名教师和5名学生,随着“大影节”的壮大,这一队伍虽有所扩充,但还是将“大学生办”的特色保留了下来,本届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执行团队成员共27名,由5名老师以及22名学生组成了运营、宣传、活动创意、外联四大执行部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创始人黄会林遥想到第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感慨良多,那时从生产“营多方便面”的食品公司拉到了赞助,因而第一届大学生电影节颁发的奖杯叫营多杯,方便面的胖厨师头像招贴画挂满了举行颁奖典礼的北师大英东礼堂。转眼间25年过去了,“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年轻人的支撑,有着这些年轻人热切的心灵跳动,大影节才会永葆青春力量,历久弥新、常办常新。”

“青年人对社会最大的启迪是热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副主任委员于丹谈到,“每年春天,我习惯于看见叼着半块面包、手里举着电话、跑来跑去的孩子们,忙得煞有介事。我总是会想:20多岁遇见过电影节,会不会到他们80岁的时候让生命显得不一样?别人故事的哀伤,能不能成为自己情怀里的悲悯?别人生命里的奉献,能不能唤醒一种比当下琐碎日子更高尚的尊严?”在于丹看来,青春是座永恒的奖杯。她谈到,“20岁从来不属于经验主义,他们的爱投入得不计成本,他们的恨莽撞得不能节制,他们的梦想敢透支所有的现实,他们的伤口疼痛得淋漓新鲜。这样的20岁,遇见电影,他们就成了主人公;这样的20岁,遇见电影,他们就是亮出奖牌的评委”。

发掘和培育电影新人的摇篮

在受众覆盖面空前广阔和观影人群日趋年轻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放眼望去,主导电影市场的导演、编剧却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尴尬态势。演而优则导、跨界明星空降做导演自带热度、资本与市场对青年导演与编剧的耐心减少、电影新人容易被压榨从而失去原本的作品风格与决定权等因素,使得人才涌出速度远滞后于市场需求增长。

电影新人需要机会,挖掘新人需要平台。“大影节”设立的多项赛事,都与大学生密切相关: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等,在各方面激励着大学生发掘光影魅力,坚持影像创作与自我表达,为大学生们打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创办于2000年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是华语地区颇富影响力的学生影像作品赛事,现今活跃在行业一线的青年导演宁浩、韩杰、韩延等均参加过此项比赛,导演冯小刚、顾长卫、贾樟柯、张一白、薛晓路等都曾担任过大赛的评委。本届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共分为5大单元:剧情片单元、纪录片单元、动画片单元、实验短片单元、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共收到大学生原创影片报名作品4200余部,共评选出剧情片单元、动画片单元、纪录片单元和实验短片单元共10个奖项,以及推荐到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联合特别单元特别关注奖入围的14部影片;今年已是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举办的第5年,自今年1月起面向全国征集作品以来,共收到全国627份原创剧本,参赛者不仅涵盖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学校在校生,还包含了毕业5年内的优秀青年创作者,最终共有20部作品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胡智锋谈到,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青年剧本与创意大赛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大影节”业已成为发掘和培育电影新人的摇篮,但是也应该看到原创影片能够进入市场、青年剧本与创意的真正落地投拍还需要由产业体系去延伸,由高校主办的“大影节”现行阶段还是聚焦于选拔和推介的层面,未来或有可能延展工作手臂。

贯彻美育精神 肩负文化使命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的春风不仅改变了中国面貌,光影更将时代拷贝进了中国电影。本届大学生电影节开展了“新时代 新景观 新征程”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电影学术论坛,与会专家从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中国西部发展的交叠关联、1978年以来国产文艺片的发展脉络、40年来中国电影与时代互动方式的变化趋势等多个维度展开讨论,并由专家代表评选出40部学术价值突出的国产优秀影片,旨在回顾与评析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电影发展与经典佳作。胡智锋谈到,“大影节”的开办贯彻了美育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大学生电影节的影片评审与学生参与过程中,影片评审、学术论坛等活动让主流价值得到了有力辐射,“大影节”不仅仅是区别于行业、政府的另一种年度电影评价标杆,更是大学生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的平台,青年人能够从中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益。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从创办到现在已走过25年风雨历程,一个奖项要想保持长盛不衰是很不容易的。胡智锋坦言,“大影节”比初创时期资源多了许多,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力,但是在资源寻求与实际筹备过程中,还是存在些许难题。例如学校学生为筹备“大影节”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可能会影响到正常上课,教学秩序因而会受到影响;尽管市场上的一些企业也表示愿意向我们抛出橄榄枝,但为了保证“大影节”的公正性与公益性,我们不能接受产业随意的资助,资金问题也会使得高校具有很大压力。在本届“大影节”中,34部入围影片展映的电影票悉数免费对外发放,“开门办电影节”使得普通市民也能参与进这场文化盛会。胡智锋表示,电影节每年同类形式的奖项与做法可能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但是我们会始终保持一种热情、不忘初心,因为着眼大局,“大影节”的存在,将会使整个中国电影文化版图多一些青春、学术与文化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