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古事新说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信客  2018年05月07日09:27

说道‘结绳记事’相信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回答,远古的先民因为没有文字,要记录某些事件或者数字就在绳子上打个结记用来记录,所以就叫‘结绳记事’,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导,谈到远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话题就是‘口传的历史’,有很多曾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工具,随着历史的发展远离了我们的生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过了一百年、二百年甚至数千年,它们或许都变成了‘传说’,比如先民量天划地用的规和矩、算盘、十六两的杆秤,它们却时不时的出现在我们平时的语言交流中,中国民间有‘规矩大于法’的说辞,我们平时讲干什么都要讲‘规矩’,平时老是说‘三七二十一’、‘三下五除二’、‘一推六二五’、‘半斤八两’‘丁是丁 卯是卯’等等。如果我们去研究和分析这些‘口头禅’,其实它们却蕴涵着某种特殊而又深刻的意义。‘半斤八两’和‘一推六二五’,‘半斤八两’通常说两个人水平或者品性相当,‘一推六二五’说的是某些人做事不负责,推卸责任。事实上这两句话出自于老秤的换算,中国人的老秤一斤是十六两,但是在记录时却是按十进制换算的,一两是六点二五钱,有换算口角‘一推六二五、二一二五、三一八七五、四二五等等’当持秤喊一斤八两时,记录者不会写下一斤八两,会写成一斤半,也就是‘半斤八两’。‘三七二十一’是乘法口诀,‘三下五除二’是珠算口诀,而‘半斤八两’和‘一推六二五’却是老杆秤的十六两和‘十进制’的换算口诀。‘丁是丁,卯是卯’它不可能产生在黄帝时代之前,因为黄帝以前没有甲子理论。我们在语言交流中把历史记录和传承,或许在数百年或千年后这些‘口头禅’和‘结绳记事’一样都会变成一种‘传说’而已。

事实上《河图》就是我们常说的‘结绳记事’只要你是中国人,不论您知不知道《河图》但是她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仔细的看《河图》中的黑白数理排序像不像一个个打着结记的绳子,《河图》看起来很简单由一到十的十个数理组成,但是她有着科学严谨的运行方向和方位排序。种种迹象表明《河图》是无字的中国哲学,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中国自然科学的源头,是人类最古老的,最袖珍的万年历。《河图》《洛书》通常叫《河洛图》,《河洛图》就是中华先民在伏羲之前用的太阴历法,到了伏羲时代,伏羲立杆测日影,即‘河出图 洛出书圣人则之以画八卦’,伏羲在《河洛》太阴历法的基础上加入《八卦》太阳历使中国历法实现了阴阳合历,因为这次人类自然科学的大事件发生在中国的无文字时代,这次大事件的记录就是我们看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到黄帝时代, ‘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及‘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黄帝师于风后,风后擅于伏羲之道’,‘黄帝易之于伏羲之道以一而贯之’,以及‘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叟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做甲子,隶首作数术,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历》也’。也就是说到黄帝时代,黄帝在阴阳合历的基础上加入了‘甲子理论’即中国的甲子纪年,完成了中国历法的大框架,这一庞大的人类自然科学工程,是一个人类自然科学从经验性总结到理论性研究再到系统化研究的具体过程,中华先民用了超过五千年的时间。

在黄帝时代之前中华民族已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发达的自然科学,笔者学识有限,只能粗疏的论证和论述这一辉煌的过程,目的是和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交流而已。

第一章 中华文化记忆的开端——神话

无论是儿时在老槐树下听白胡子的老爷爷讲古,还是在小人书里品读神话故事的诡秘和神奇,虽然内容千篇一律,但每次都觉得新鲜而又神奇,总是被那些奇诡色彩和无穷张力所吸引,每次要过分的刨根问底,老人们都会说‘这些都是老上年人传下来的’,这句老话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毫无理由地覆盖住发自我们这些无知小儿内心的好奇。当一些小捣蛋儿故意说‘胡说呢!哄娃娃呢!’老人们总是说‘老人不讲古,娃娃们失了谱’,到底‘谱’是什么?神话故事里到底有什么‘谱’?却让我们这些无知小儿不得其解。

神话故事,它带着一代代人传唱改变的神迹,带着时而凝重时而轻盈的调子,总是难以割舍而又无法忘记。渐渐长大,于是明白神话的魅力在于它那色彩绚烂的影像中,保存着产生之初的原始‘基因’,在千万年的一代代人的承传中,蕴涵着某种特殊而魅力无穷的‘基因’,留给后人发掘和发现。

研究表明神话故事是在远古尚无文字的时代,远古先民随着劳动工具的日益先进,以及相互交流地域及事件的进一步复杂,当某些重大事件有着保留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时,则编成故事或歌谣靠口授心传的方式传播,但由于语言的多样性和传播地域的变化以及时代的变迁,这些内容的口误或由于人为的隐讳,使后人无法解释,后人在无法得到合理解释时,只能说这是神话。

无论神话故事的内容有多么的离奇与夸张,但其在传播过程中,一些‘名称’及‘数字’却是不变的,也就是说神话传说始终有一条‘实质性的轴线’。神话传说有一种固定的写法,至今也为现代人教育下一代人所用,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打不长记性,当然我们智慧的先民们没有去打击我们的肉体,而是一种夸张和离奇的手法,让人看后总有一种去颠覆其真实性的想法,去记住这些神话故事并代代相传。

学者所谓的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并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或故事必须信以为真。 -

神话分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尽管分类不同,但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所有神话开宗明义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大主题,那就是宇宙从混沌初开演化到秩序规律。 -

要讨论远古文明不可不讨论古代的神话,有学者认为,‘如果没有神话传说,考古就是挖出一个陌生世界,如果没有史前考古,神话传说永远都是那么荒诞不经’。

神话传说的形成不是先天和后天的拼凑而成,而最初应该是由特定的某个人或某个组织机构,有一定的文风和构思,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方式,在大范围传播,这也是神话故事千年以至万年不灭的原因。-

神话是研究史前史的唯一线索,也是研究史前史的最近通道,事实上利用神话考古已卓有成效。-

德国考古学家哈因利希 舒里曼认为:‘神话并非都是虚幻的世界,其中也包含着某些史实’,他以《荷马史诗》中所隐含的模糊暗示为唯一线索,终于发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的废墟。

居住在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则古老的神话传说:‘有一个火柱从天空降了下来’,然而,地质学家却依据这则神话提供的地点,在当地找到了一个陨石坑,从而证实了神话的某种真实性。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中,不仅有大禹治水传为夏启建立夏王朝的记载,而且还有简狄食鸟卵生出商族祖先契的传说。史学界对以上记载抱有怀疑的态度,认为夏、 商两代不是真实的朝代,从20世纪30年代起,大规模的考古挖掘证实了上古记载与神话传说的真实可靠性,再一次证明了神话传说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史前文明,不能仅凭实物,我们要重新认识神话传说的某些价值,地球上再没有一种资料比神话和传说更为直接。人类在文字、绘画产生之前,先有的仅仅是语言,在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年代里。传播知识和史实只能靠口述的方式,这就是神话和传说的来源。现代人开始重新审视对神话的态度,有些学者开始有条件的接受神话,我们是否应该用一种更新的眼光来看待神话呢?-

王国维先生《古史新纪》已指出的,是世界各个文明古国所共同的。远古传说固然不能不与神话结合,并且难免后人缘谛,然而不可视为杜撰捏造,其间会有宝贵的‘素地’ ‘史影’。

当我去问身边的朋友,神话是真的吗?有人说是无稽之谈,有人回答是真的,但是他们眼神里却隐藏着一丝狐疑,有人毫不思索的回答是假的,语气里没有一丝回转的余地。神话是无稽之谈吗?是谎言吗?谎言能经得起千年以至万年的考验吗?

要想真正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就不能不研究这个民族的远古神话。

研究表明中国在周朝以后的神话故事都是在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完成的。

首先我们来讨论大家从书中以及电视了解最多的神话故事《封神榜》,不论它故事中的人物多么神奇,故事情节多么离奇,周文王这个阶下囚能够算天算地,明知是自己的亲骨肉却一脸无谓的吞噬,让我们后人把放虎归山的成语铭记,结果不必多述,但如果我们看过姜太公所述的《六涛》,却才知道其治国治军思想的缜密和宏伟,要灭掉强大无比的纣王,文王不下驾拉车,如何能得到为自己一雪血耻的良驹。当文王灭掉纣王后,给自己的功臣及亲属封侯划地,建立了一套严密的领导机制,民间叫封神榜,学者叫封建制度,也就是统治中华民族的封建社会,是从周文王开始已经确立下来的。 -

《西游记》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人们对其了解一部分来自书本,大部分是《西游记》这部电视剧的成功拍摄, 但是西游记中真实的地名,国名,却出自于《大唐西域记》,这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佛教旅行家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的史实。而且当我们如果认真的去了解,就会发现其故事发生的过程和实际路线是相符的。现在包括印度本国的有些佛教遗址也有一部分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录发掘成功的。外国历史学家承认,没有中国人的这些著作,一部佛教史简直难以梳理,甚至连部分印度史也要借这些旅行记来修订。试问玄奘大师如果没有孙悟空的离奇身世,以及年少时的苦读与博学,没有猪八戒的吃苦耐劳,沙和尚的仁和之心,和白龙马的一路向西的精神,真经如何能够取得。 就连我们这些有着现代交通工具的人,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长满骆驼刺的戈壁滩上时,忽然产生了怀疑,我们来自那里,前方是否还有人烟的迟疑,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玄奘大师靠的是什么呢?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现问题时,最直接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亲身去探讨和论证,知易而行难,又有谁能体会。

神话是人类无词汇应用时代的人文童话,神话中有科学,古代的科学多在神话中,神话是人类演化初期所发生的大事或纪念意义的史学,要做史前考古,必须依靠神话,所以说‘神话是美丽且永远都无法复制的文物’。-

古史和考古学的研究都和神话传说的解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重建中国上古史不能离开神话,中国上古史的重建要是想绕开神话这恢宏而神秘的大门一切皆是空谈。

-

第二章 中华文化之源‘结绳记事’之《河图》

《河图》一个由一到十黑白圈组成的图形,数千年来众说纷纭无一定论,说其简单就简简单单几个黑白圈组成的数理,说其不简单因为她在中华文化承传史中和三皇五帝包括中国最早的封建社会周朝周成王、周康王都有联系。

伏羲受河图,画八卦。 《尚书·顾命》孔安国传:“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礼含文嘉》:“伏羲德合天下,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乃则之以作《易》。”《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图之,八卦是也。”

黄帝受河图,作《归藏易》。 《竹书纪年》:“黄帝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路史·黄帝纪》:“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 《通志》载:‘帝受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始有星官’。

帝尧得龙马图。 《宋书·符瑞志》:“帝在位七十年,修坛于河、洛,新闻社舜等升首山遵河渚,乃省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帝舜得黄龙负河图。 《宋书·符瑞志》:“舜设坛于河,黄龙负图,图长三十三尺,广九尺,出于坛畔,赤文绿错。”

大禹受洛书。 《竹书纪年》:“帝禹夏后氏。”陈注:“当尧之时,禹观于河,有长人,白面鱼身,出曰:吾河精

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讫授禹河图,言治水事……洛书龟书是为洪范。”《汉书·五行志》:“刘歆以为,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九畴是也。”

成汤至洛得赤文。 《宋书·符瑞志》:“汤东至洛,观尧坛,有黑龟,并赤文成字。”

文王受洛书、应河图。

成王观河、洛,得龙图、龟书。

《周易 系辞上传 》第九记载: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这一记录是中华文化源头《河图》最早的文字描述。即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奇数)五个,地数(偶数)五个,五个方位拥有这些数字并且与特定的数字吻合(构成河图)。天数累加起来是二十五,地数累加起来是三十,天地之数总和是五十五,据此形成的变动和转化可以施展鬼神莫测的运算。

《 论语·子罕 》:“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然河图、洛书究为何物,宋以前古籍文献一直未载,至宋陈抟始将失佚两千多年的河图、洛书及先天图、太极图传于后世。对此历代均有争议。围绕其来源,后世还有以下观点:

①来源于道家炼丹养生术。

②来源于对天河即银河星象的观测。

③来源于对古气候、方位的观测。

④来源于北斗斗柄指向及由此而产生的古代历法。

⑤洛书起源彗星的气体尾巴轨迹。

⑥河图数导源于《周易·系辞》“天地之数”,洛书亦导源于《周易》,以上诸说尚属一家之言,均未得到公认。

通过以上的记录可以看出《河图》在中华文化传承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

无论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 、了解或者不了解《河图》,但是每个有些历史常识的中国人都知道‘结绳记事’,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在远古时代的先民没有文字如果要记录某些大的事件或者一些重要的数字时就在绳子上做个‘结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传,《河图》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仔细看看《河图》上的黑白数理难道不像一条条做着‘结记’的绳子么?

我相信‘母系社会’及‘结绳记事’‘天人合一’这些词汇是想了解中华远古社会所有学者一个永远的‘心结’。 -

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在利用词汇记录其思想和经验之前是用图画来行使这一功能。

种种迹象表明《河图》就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图》只是由几个黑白圈和线条连成的数理图案,但她在中华文化传承史有着非凡的意义。既然《河图》在中华文化承传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那她在中国的远古社会有何遗迹或者文化遗存呢?因为任何在历史上有着重大意义的事件她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说到《河图》的起因和传承我们不得不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神话考古,那么在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有没有关于数理变化的神话故事呢?(当然交流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灌输,如果您看到这里您可以暂停阅读,可以思考一下,在中国有没有关于数理换算的故事)我们必须肯定的说,有,这个必须有,这就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神话故事如同远古先民放飞于人类精神世界一只只杳渺而炫目的风筝,无论其内容多么奇幻神秘,但其义理中始终蕴涵着一条‘实质性的轴线’,如果我们用唯物、求实、客观的态度去研究及探索这条‘线’时,就会发现这条‘线’的‘根’却完美的存在于现实生活,并且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集体创作,是原始文化的综合体,是人类思维尚未完全分化的产物,在原始神话中含有后来发展成为各门科学的‘基因’,当然也包括文学的基因。

虽然史前神话具有文学的基因,因为没有文字所以只能口授心传,而研究表明中国周以后的神话都是依附于某些真实历史事件,有具体的作者,所以在传播中传播者不能加以更改和润色,比如《封神榜》中的周文王、周武王、殷纣王、姜太公等都是历史中现实存在的人物,包括殷商交战也是具体的历史史实;《西游记》中的唐僧以及西去印度取经,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神话传说如同通往人类史前世界厚重而神秘的大门,无法推开我们永远只能站在大门之外。

神话不管是做为一个总体,还是一则具体的神话,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从总体上来说神话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创造,是文化史的源头。神话有着严格的历史年龄和社会年龄。研究神话一定要联系这一神话产生的时代和条件,研究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特征,这样才可以进一步地‘破译’神话所包涵的社会信息,对神话做出合理的诠释。

( 《文化神话学》秦刚 )

神话传说中一定与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关,如果不是,她也不可能历经万千年的传播而历久不衰。

《嫦娥奔月》是一个更为远古的神话传说,故事发生的人物、地点和发生的事件一一具备。时间是上古时代,首先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黄河流域,月亮上有什么呢?嫦娥、 桂树、 玉兔、 金蟾及伐桂的吴刚,桂树生长的区域就是该故事最初起源地。桂树原产于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终年常绿,枝叶繁茂,秋季开花,花香四溢,2次开花相隔15天左右,花期为9-10月,现四川、云南、广东、广西、湖北均有,也就是说它生长的主要区域在长江流域。 现在要说紫荆花,大家会想到香港,牡丹花会想到洛阳,说到红叶那就是北京的香山,所以说嫦娥奔月的故事最初起源地应该在有桂树的地方,也就是长江流域。

-

嫦娥奔月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天文学的发端,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它的发展经历漫长曲折的过程。古代天文学要观测日、月、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以及它们季节变化的规律,用来安排和适应与之对应的季节变化的活动安排与活动区域范围。人类生存在自然界的大系统中,所以人们划分方位与季节要有大众共同意识认可的日、月、星的变化来区分,这样具有大众意识和共通性。

后羿射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大的讯息。远古时代中华先民已经统一了数学进制,史前的人类亦了解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在对自然规律的规范首要前提就是系统化的数字规范。数学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向导,人们离不开数学,否则,就不能正确分析和把握客观事物,就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在人类最初经历的原始社会,尽管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也存在着比较简单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活动过程。这些活动离不开数,可以想象,先民要用数来清点劳动人数和计算劳动工具,要用数来记录农牧和渔猎的劳动成果,要用数来分配劳动产品,还要用数来交换剩余劳动产品,如此等等。否则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生产力就不能向前发展。人类最初对数的认识就是在这种原始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随着先民对数的知识的不断增加,必然会总结出最早的、最初级的数学规律。伟大的先民们在授予大众数学的基本知识时,那些有着天做帐篷、地为席气魄的中华先民们,当讲到一人两手,两手十指的进制问题时(用手识数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美丽的神话传说后羿射日产生了。10个太阳是后羿射掉9个,剩下1个,1是最小的单数,9是最大的单数,10是最小的复数,难道这是巧合吗?后羿射日的故事反映了加减法运算法则,表达了和差数理关系,是数学史上最初级的数学规律。先民巧妙的把数理增减的逻辑关系从逻辑思维转换为感官体验,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当值,秩序井然,天地万物一片和谐。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邻居、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过得既美满又幸福。人和动物也能和睦相处。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经常面向天空磕头作揖,顶礼膜拜。可是,这样的日子过长了,这十个太阳就觉得无聊,他们想要一起周游天空,觉得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双轮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就受不了了。十个太阳像十个大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把数量增加的后果转化太阳越多越热的感知)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人和动物,猪突狼奔,四下流窜,发疯似地寻找可以躲避灾难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一个太阳的时候春华秋实、四时有序,但随着太阳的数量从一个增加到十个就是“热量烤焦了大地,烧死许许多多的人和动物。森林着火啦,所有的树木庄稼和房子都被烧成了灰烬“。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面临干涸,所有的鱼类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农作物和果园枯萎烧焦,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断绝了。人们不是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就是成了野兽口中食。人们在火海灾难中苦苦挣扎,祈求上苍的恩赐!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被天帝召唤去,领受了驱赶太阳的使命。他看到人们生活在火难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决心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帮助人们脱离苦海。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它的太阳吓得全身打颤,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 青铜雕塑-后羿 朱惟精创作 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点一点地消失了。直到最后剩下一个太阳,他怕极了,就按照后羿的吩咐,老老实实地为大地和万物继续贡献光和热。

这一段就讲和差之间的关系,十个太阳射去一个剩九个(10-1=9)然后再射掉两个剩七个(9-2=7)再射掉四个(7-4=3)最后总结(10-9=1)当然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首先学习加减法运算,减法运算表的最后一个运算就是10-9=1,难道这是毫无意义的巧合么?先民把数量增加的多和数量的减少的逻辑关系和感官的热冷结合起来让大家更方便记忆和认知。

后羿射日的故事中还有一个特殊的数学问题,应该属于乘法的范畴,太阳是玉皇大帝的十个儿子,太阳是三足乌鸦的化身,十个太阳是十个三足乌鸦,十只三足乌鸦一共是30条腿。

月中有兔又有何意义呢?这本身来自于兔子本身的生理与生育和月亮的晦盈有一些共同特点,兔子交配后大约一月后(29天左右)即产小兔,产后马上能进行交配,再经过-一月后又能生产,兔子的这一特点与月亮晦盈的周期正好一致,中国民间谚语“猫三 、狗四、猪半年”,“鸡孵鸡二十一”的说辞,猫的孕期三个月,狗是黑、白天算为了便于记忆及顺口,其实是两个月,猪是六个月。小鸡孵化二十一天左右出壳。这些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公理,不是随意的,更不是任何人所能更改的。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月亮属阴,太阳属阳,女性属阴,男性属阳,所以就有就有《嫦娥奔月》与《后羿射日》的故事,包括故事中数字,10、9、1以及30,而人类对日、月规律的探索其目的就是历法制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河图》的数理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但又无法合理诠释的话题。《河图》由一到十的十个数理组成,她外围的6、8、7、9相加之和就是30基本上就是一个月亮的运行周期。

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她具有区域性、集体性、幻想性等特点,神话的核心是信仰,即相信神话中讲的都是真实的,在产生神话的那个年代,神话具有强大的权威性和功能性,所以说神话具有某种特定的历史使命。

如果把《嫦娥奔月》的故事和《河图》相结合,中华文明的辉煌画卷由此展开!中国人特有的方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探讨宇宙的真理,从物象之理认识到自然的规律,反之亦然,这个过程从归纳到演绎,再从演绎到归纳的不断循环印证的过程,各种人和自然的表象以及它的内涵之间是有着内在的规律和联系。

嫦娥奔月的故事里讲到日月星辰及数理关系,当然日月星辰的运行对人类的影响就是黑白交替、寒来暑往,先民意识到这些自然变化和自身的生存息息相关,动物可以长途迁徙和冬眠来解决食物的不足来顺应季节更替,人类高于动物的技能是使用工具和思考。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行周期的数理性规范就产生了自然科学,所以说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的首要前提是对数理的系统化规范。(后羿射日的故事就是中华先民对数理系统化规范的最好诠释)马克思把科学看做‘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的观点。

自然规律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带有稳固性、重复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强制性、贯穿性、永久性、绝对性的东西,是我们人类既无法改变,也不能创造,更不能消灭的万物本身存在的定律,也是我们人类只能遵守服从,绝对不能违背的生存定律。老子在《道德经》解释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此‘道’所涵盖的就是规律,而规律则又来自于自然的本身天然的本质。因此‘自然’才是真正最高境界而不是道。所以才创造了“自然规律”这个自然在前规律在后的词汇。

生存定律辩证生存哲学即生存法则,从而最终使人类把物质科学转化为自然科学,把自然科学转化为科学的自然,完成全人类共同的梦想。

当先民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可以提前储备果木籽实和饲养一些活的猎物来度过食物的不足的季节,比如长时间的雨季和严寒的冬季。

在数万年前的‘洪荒时代’,地球的的各个角落,生活着不同的族系,过着最原始的‘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族系,准确的说应该是生活在长江流域的上游地区,他们勤劳而睿智。他们用太阳的升起与落下的方位确定东西方位,看见夜空的特殊标志‘七星’来确定南北方位,于是他们依据自然观象完成了对东、西、南、北方位的建立。先民依据太阳出入造成明暗交替的过程规律,建立了以太阳出没为依据的计时单位‘日’的建立。月亮的圆缺变化,又是一个明显而意义重大的天象,说他意义重大,是因为月亮的亮光,对于人们夜间活动的安排是关键的要素,经过长期的观测和总结,人们逐渐发现并掌握了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三十天,-观察到新月 、上弦月、 圆月、 下弦月到晦月的变化周期为30天左右,并建立了“一月四分”的观象。这就使人们较长时间‘月’的概念的建立。

先民观察到自然界热冷的变化影响着植物的开花和果实成熟的周期,同时也影响着鸟类和动物南来北往的迁徙。他们惊奇的发现位于北方的‘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指向,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指向东方,在炎热的夏季指向南方,在果实成熟的季节指向西方,在寒冷的冬季指向北方。他们依据桂树开花的周期结合月亮运行周期有十二次变化这一规律建立了较长时间单位‘岁’的建立,就是‘年’的概念的建立,一年有四季之分,但年、四季及月的区分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北斗七星’,并用‘北斗七星’的指向变化来协调年月和四季的相互关系。

先民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在自然界的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自然规律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它是先于一切,超越一切的,尤其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讲更是如此。

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说到底就是创造性思维的问题。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从经验上升到基本概念、基本假说、没有逻辑通道,必须借助于思维的自由创造,即借助于创造性思维(直觉、想象、灵感、顿悟)。当这些理论知识在生产生活中反复的运用和验证,因为文化具有特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当这些系统的理论知识需要推行和传承,就需要一个成熟的载体来描述以便大范围的传播,先民开始尝试对大自然做出统一的合乎理性的说明,虽然人类用语言交流但是语言具有其不稳定性。把思维意识转化为物质形态,而这种物质形态形成公式化、模式化,而且最基本的要求是大众化的共通、共享、共识,把意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人类才真正走出荒蛮,才真正实现了‘人化自然’而把人类文明界定为文字出现的思路是狭隘的,就如同把人类交流局限于语言一样,因为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与外界交流只是简单的哭与笑,用哭来表示饥饿或不舒服,用笑来表达安逸舒适。《河图》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只是简单的数理性符号系统,它最初的载体就是先民用绳子制成的结记、或者是用木板刻制的圆洞和线条相连、或者是用一根带有灰烬的树枝画在居住的窑洞的墙壁上(个人猜想而已)这一理论就是《河图》,人和动物的区别就是会使用劳动工具,当人类用劳动工具描述和记录其思想时人类才真正的踏上了文明的征程。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人类文化的产生也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个人观点)先民在猎杀猎物时血迹可能无意识的溅在某块石头上,而这块石头正好在动物的迁徙的路径,在第二次猎杀猎物刚好看见这块有血迹的石块,如此循环多次,均在这块石头附近都能猎杀猎物,但是有一段时间在此却没有收获,先民通过思考和观察总结,发现这些都和时间的变化有着某种联系,譬如花开的季节动物会途经此地由南往北,叶落的季节动物会路过此地从北向南,人类不但猎杀动物也食用果木籽实,先民通过观察和总结发现这些和时间与方向有关,所以先民就以聚集地为坐标,以日月星辰及花开花落为准建立了方位和时间的设定,并在聚集地进行标注,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方位、去不同体能的人数(老弱、妇女采摘籽实,青壮年猎杀猎物)、这些标注的方式不断的总结和演化而最后形成《河图》,《河图》就是先民最朴素的时空观,因为《河图》即可以看到时间变化又有方位标注,因为中国历法以北斗定四季和方位。《河图》以七数为顶,如果说文化有其地域性和区域性,这个《河图》顶上的‘七数’在中华文化的创建之初就打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烙印。

人类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研究就是为了制历明时,所以说《河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袖珍的万年历.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所谓‘文化’是指和自然而言的‘人文化’,‘人’本来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自然界是被动的,人是能动的。当人发挥了实践的能动性,作用了自然界的时候,就改变了自然,把人的智慧、创造、感情注入了自然,使自然成为被人所理解、沟通、制裁的对象,进一步发展便成了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也就成了文化自然。

人文和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是最早出于《周易》,在《贲卦》的《彖辞传》中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记载。这里的‘天文’实际就具有文化自然的意义,是指人对自然天体的认识。所谓‘人文’当然就是人对于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也就是人对于自身的认识。‘文’本有文饰、文章、文华之义。‘文’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与社会,在文明社会‘文’又演化为文德与人伦。‘化’本义是变化,后来又演化为教化,都是做动词用。汉代人往往把‘文’‘化’二词合为一词,用作‘文化’。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结晶,是人类生活的写照。

文化首先是人类历化积累起来的生活体验和智慧财富,它即为人类所创造,有为人类所共享、所继承。

任何文化都是历史性的概念,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特定的历史背景中酝酿、产生和演变的。

文化按其产生和存在而言,本来都是民族的,越是古老的社会,文化的民族性越鲜明。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是文化的个性,特殊性,其次才是全社会的,社会的文化很多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一但形成,它便具有独立意义,它通过一定的形式或形态存在而发展、而演变。或者说文化一旦获得了独立意义之后,它便形成了一定的系统或结构,通过一定的系统或结构发挥着它的功能和机制。

《 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 赵吉惠著

有西方学者认为:文化是行为模式,是通过符号和形式(语音与艺术)所获得并加以传播的行为模式。

《河图》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数理组成,但是她却是一个独立且非常系统的知识体系,她的数理分布科学严谨,有着严格的运行方向和科学的方位排布,她的方位分布和现在制图相同,上北下南,上位七数表示北斗七星,下位六数表示南斗六星

当然人类对文化的创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应用,说道《河图》的用法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有一次在做一次小展览,有一个小孩子指着《河图》说是四个人围在一起玩麻将,其实做学问就应该有一颗‘童真之心’,‘童真之心’往往使一些复杂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事实上麻将的玩法里就有《河图》的用法,麻将各地的玩法不一,但抓麻将的方法各地都一样就是‘反抓正打’,抓牌从左向右,打牌却是从右向左,《河图》的用法就是‘天道左转 地道右旋’。

《河图》最初的作用就是用以‘记时和记事’的双重作用,‘天道左转,地道右旋’就是《河图》的用法,一到十的数理表示一年十个单月,有人会提处11、12月在那啊?因为一年有12个月呀?这就是5和10符号的特殊性,5有加号的作用,10是成数,10有其特殊的方向性,它就是中国珠算的雏形,东汉数学家《数术纪遗》载‘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也就是说中国的算盘和中国历法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四时四季也,三才指天、 地 、人或者指天道、地道、人道。

如果我们把月亮一个运行周期的月相图从《河图》外围下位六个黑圈的一组依次分布,因为农历初一 、二看不到月亮;分布到下位的六个黑圈和左位八个黑圈的一组,正好是十四天;当到顶位七个白圈的一组的第一天正好是十五的夜晚,我们看到的就是一轮当空的圆月;直到右边九个白圈的一组正好分布完一个月亮的运行周期。《河图》外围的6 、 8 、7 、9相加刚好是三十,而月行的规律基本上每个月刚好三十天呀!如果我们把朔望月的过程分布于《河图》的外围,《河图》就是一部全世界最袖珍、最精确的‘万年历’。

中华文化的基础伦理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一:能顺自然之道,以天为宗的人;二:天与人,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为。天人合一就是天道和人道.人和自然相类想通。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反对人和自然相敌对的观点讲求天和人的统一。 -

中华先民在观测天体运行规律时,根据月行规律发明了《河图》也就是最原始的历法。作为历法体系来说《河图》呈螺旋上升系统,运行方向自左向右。说到这里《河图》外围的黑白圈开始发挥作用了,何谓朔?当月亮处于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它的黑暗面对我们,看不到就是朔,当地球处于月亮和太阳之间时,月亮被照亮的面对地球时,满月为望,从朔到望大约14天左右,《河图》外围下方6和和左方的8的黑圈表示14天,到了农历15晚我们就看到一轮圆月。

‘地道右旋’又有何解法呢? 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人合一,《河图》又能代表人的什么呢? 事实上月亮的朔望月周期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刚好完全合拍。月经又称月经周期是生理上的循环周期,发生在一些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人类和其他人科动物之间。-远古人类对生育也有畏惧和辟讳的几个方面,有了《河图》的发明就一目了然了。人们常说:“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是这样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假如人类又回到无文字时代,无论你是任何肤色,如果你是一位幸福的准妈妈,只要根据《河图》的月形就能推算出你宝宝的出生日期,记住你末次月经日期的月形,倒数或减去14天,把这天的月形标注在《河图》右边九个白圈的最下边一个圈中,你每次看到同样的月形就在白圈中标注一次,当你看到九次同样的月形,也就是过了九个月,再过七天即277天你可爱的小天使就会‘咿呀 咿呀’的降临人间。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地道右旋’,难道这又是巧合吗?《河图》就是是母系社会时期中华先民根据月周期和女性生理周期相类相通的原理发明的历法和女性预产表。

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产生,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中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下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刻认识的产物。 学者认为“追溯中华文明的源头应该母系社会的中期甚至早期”,《河图》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么?

《河图》就是最原始的‘结绳记事’,中华先民用‘结绳’来‘记时和记事’的,如果说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人类会制造和利用劳动工具,在自然界劳动并支配自然界,但这些还不能算真正的人类文明,就如同人类用语言进行交流,但每个人最初和外界的交流却是‘啼哭’和‘笑声’,用‘啼哭’表示自己的饥饿和不适,用‘笑声’表示亲近和满意。当人类用劳动工具来描述和记录其思想时人类才真正的踏上了文明的征途,那么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否可以以《河图》为标注点来改写一下呢?

《河图》就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诠释,先民把自然界的变化数理和人类的预产数理巧妙的融合在《河图》中,而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并非先民的人为创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所以说《河图》是无字的中国哲学。

《河图》容天道、地道、人道、时变四维一体的唯物、辩证、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并深刻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形成。

第三章《河图》《洛书》与女娲制定太阴历法

前面关于嫦娥奔月与《河图》的故事,我相信有不同反对和争议,我们更欢迎那些经过思考后的反对和争议,有朋友会提出《河图》是历法吗?

《河图》为一年十二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只有360天,和一个回归年的365天相差五天。那么这五天是如何补的呢?

如果把《洛书》和女娲补天的故事结合起来,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神话故事不在虚幻和诡秘,神话故事就是史实。

《淮南子览·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鹰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红楼梦也有关于女娲补天的描述:‘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这段记录里有这特殊的数字就是‘365’。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女娲化生万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尚书(伪尚书)在经书中的显赫地位使得它所宣传的伏羲、神农、黄帝三皇观点为大多数人认可,而且女娲所在的是母系社会,之后是父系社会,以男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有学者认为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一次重大的历法改革,该故事应发生在母系社会的中后期,也就是说该故事发生在嫦娥奔月故事之后。

《河图》的数理看起来是无序的,其实这些‘数’有大小月之分,1、3、5、7、9的白圈为大月各加一天,即女娲做《洛书》(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2、4、6、8、10的黑圈为小月30不变。12个月刚好是365天,相当于现在的公历有大小月之分。如果把《女娲补天》作为单独的神话故事来传播,神话故事永远只会是神奇和诡秘的故事而已,如果把她和历史上一些大事件结合,神话就是历史史实。《河洛》太阴历法和现代公历又有所不同,现代公历的‘月’已经失去月的意义,是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划分为12段,而中国历法体系中的‘月’是月亮绕地球的一个运行过程。

中国历法是根据月形以及北斗七星的变化来划分年 、月、日的记时方式,它应该是人类在无文字时代最科学、最简单、最方便的记时方法,这也是中华文化‘道法自然’最根本的体现和应用。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看一眼北斗七星的方位和月形就可以判定具体的月份和日期。

用‘日月可鉴’来形容中国历法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如果用中国农历的时间来记录一些历史上的事件也有其神奇之处。

任何日子在中国历法体系中都有特定的天象,包括我们每个人的生日都有其特定性和特殊性,在我们用农历记时的生日月形和北斗七星的指向永远是一样的。无论你身处何地你是何种肤色,不妨查查你的家人或朋友的生日,这一天的斗柄指向和月相很少有相同的,这也是中国历法所独有的。

《太平御览》载:女娲在造人之前,正月初一创造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羊、初四创造猴、初五创造牛、初六造马、初七这一天才开始用黄土和水造人。其实这一说法和《河图》上位的‘七’有某些特殊的内在联系。

女娲太寂寞了,用泥巴捏了两种人,吹了口气,泥人就活了,就成了男人和女人,随着女娲的不断劳动,人越来越多,女娲太累了就用树枝在泥水里沾沾,摔出许多泥点,这些泥点也就变成了人,女娲亲手捏的人就成了统治者,泥点变的人就成了平民百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系社会后期,也就是女娲时代已经有了劳动分化,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劳动的分化就有了阶级出现,就有了组织,也就是有了国家的概念 。

女娲为补天造人之神,是指女娲卦日月制历法、化节令、定十二时之事。

当然谈到历法的修定它不是个人行为,历法包括的学术范围太广,历法的修订不亚于我们现在的‘奔月工程’,是需要组织来完成的,也就有了组织者和被组织者,也就是有了最原始的国家出现,历法是用来服务于人民的,所以国家是服务机构。

《河图》《洛书》是最古老的中国历法,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无字的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不论其唯物辩证也好,嬗变为主观唯心也罢,自其产生之日就体现为一种‘国家哲学’。中国古典哲学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理论的完整性,又是其理论的各种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着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因之这就决定了对于中国古典哲学的传承必须要做的全面性 、系统性、才能达到准确性。 在古代王称‘帝’者,必须是天文历法的掌管者,从神话意义讲,帝为日,他‘能成命百物’是‘生无之主’‘兴益之家’,所以‘帝’的主要功能是主时令 、节气,含有历法的功能,因此谁掌握了天文历法修订权,谁就能称王于天下。 得到《河图》《洛书》的古代帝王涉及到伏羲(前5500年左右) 黄帝 (前2700年左右) 尧(前2377年 - 前2259年 )舜 、禹 、商汤 (?-约前1588年),周文王(前1152-1056) 周武王 (约前1087-约前1043),周成王等,《河洛图》的传送媒介有黄龙 、青龙 、龙马、 玄龟等。

《尚书 顾命》篇中记载到: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执政十九年后病逝,西周史官在周成王之子周康王于洛邑文王太庙大室中举行的继位典礼上看到:“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洛书在东序”。

根据《尚书 顾命》篇的记述,在周成王的葬礼和周康王即位的典礼上,陈列《河图》应是一件可信的史实,她当时被视为贵重的宝物,那么她就或者是有着非同寻常的来历,或者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河图》《洛书》的来源与内容,古今多有异议和论述,《尚书》记载,《河图》与‘天球’有关,是一件与天道有关的宝物,孔子在《 论语·子罕 》 中说道《河图》,谓‘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中华文化始终强调天人合一,但是中华先民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天与人又是如何合二为一的呢?却拿不出具体且切实的理论依据,难道天人合一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已么?

数千年来‘天人合一’一直是学者求证和论述的一个重大的人文命题。

中华先民早已在无文字时代已经实践和完成天人合一这一重大人文命题,中华先民发现天人感应,认为人和自然相类相通,自然孕育万物、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华先民根据女性生理周期与月行规律相通这一规律发明了《河图》,《河图》就是中华先民最原始的‘结绳记事’。

‘天道左转,地道右旋’是《河图》的具体用法,‘天道左转’为历法,用以计时;‘地道右旋’依据月型变化为预产表,这也吻合上古先民‘结绳记事’的史实。后来经过女娲的修订,就是《洛书》的补充。

‘女娲补天’就是就是一次历法改革,1、3 、5 、7 、9月为大月各补一天,即大月31天,小月30天。使中国历法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的太阴历。这就是后来的传承中把《河图》《洛书》叫《河洛图》的原因。如果‘建历纪为文明之始’,女娲(公元前前7700年左右)据现在约有一万年历史,如果以此为据,中华民族应该至少有着万年以上的文明史了。

当然笔者用神话故事来诠释中华民族的上古史只是个人观点,有其偏颇之处,但是做史前考古研究神话故事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论点。

仰古、述古、探古、进而考古,向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明显的学术特点。探索人类文明史最科学的途径就是考古学,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实际就是通过古代先民遗留的文物实现现代人与先民某种意义的‘沟通’从而促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过程。

以田野考古为园地,以物质文化遗存为基础的现代考古学俗称(锄头考古学)诞生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古代史研究的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掀起了一场意义深刻而影响深远的革命。因为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大大拓展了历史科学的广延范围,延伸了不止数千百倍的人类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