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非常有特色、有风格、有内涵、有诗意的电影 ——电影《香河》观摩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年,根据里下河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刘仁前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著名导演韩万峰执导的电影《香河》在泰州开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该片由潇湘电影集团、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泰州姜堰区委区政府、泰州量润影视等联合摄制,韩万峰执导。电影由刘仁前的同名长篇小说《香河》改编而成,《香河》被誉为“里下河风情的全息图”,是一部“里下河版的《边城》”。展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兴化水乡的故事。该片以哑巴阿根伙为叙述者,讲述了他的父辈和子女以及身边普通人的命运沉浮。
经过一年的拍摄、制作,期待已久的《香河》即将上映。2018年4月4日,电影《香河》观摩研讨会在北京电影学院召开,会议由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制片方、专家学者、媒体代表等,各方就电影《香河》的风格特色、内涵意义作了深度讨论与剖析。
饶曙光(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香河》是一部非常有特色、非常有风格、有内涵的影片。我觉得它更是一部社会风情画,更是人性风情画。这也是把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乡土叙事,又进行了一次现代性的复活,让我们回到那个记忆里面,同时也激发我们某些乡愁的情感记忆,这应该是影片给我们呈现感受到的对象。
对影像处理和表达上,这里面隐藏着很多风格化对象。但是我看万峰导演的作品,他的风格化呈现,是在叙事当中有意无意呈现出来的,而不是现在很多艺术导演一看就是要给你做这个,我们看到整部影片叙事非常的顺畅,尽管有那么多的人物关系,他依然保持非常沉稳的风格。风格化的沉淀,显示了编导在这一方面避免了有意的风格化呈现。我觉得这个电影有特点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去阐释。
我们在快节奏生活当中,如果能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可以获得很多丰富的感受。除了文学给我们呈现的之外,导演隐藏的风格呈现,都让这部影片完成了导演对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追求。
费振钟(影片文化顾问、作家、评论家):这一部电影,是作为影像和作家作品结合的第一部开篇之作, 要说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特色意义。因为我现在在做1970年代的课题研究,1970年代是中国乡村当中是变化很大的,又是转折性的时代。这个时代其实生活在经过前面20年之后,再向后面几十年变化,这十年特别重要。这个时候里下河的社会生活,其实是代表着中国的乡村生活。在这个时段当中,中国乡村的农民们怎么生活的?我觉得他们的生活,具有世界性意义。这部电影拍出来以后,说要介绍到国外去,希望能够引起注意。
刘仁前(作家、小说原创):我作为一个在基层写作的作家,生活在基层,扎根在基层,作品能被一个拍了22年电影的导演看中搬上荧幕,我很激动。《香河》这部作品也是反映一个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生存状态的一部作品。里下河这样的地域非常广阔具有1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这样的地域它有非常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风光、民风民情,也有非常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各位都知道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我们的先贤。现在在中国文坛比较活跃的毕飞宇先生,也是我们家乡走出来的作家。还有汪曾祺先生,他是里下河地域的灵魂一样的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作家。
我本人是农村土生土长的,生于60年代。 当我有一定认知之后,会感觉现在的乡村已不是我们儿时的乡村。再晚一辈的年轻人,他们对我们儿时乡村的记忆,是一点概念都没有了。习总书记号召大家要记得住乡愁,所以我就想到把一个消失了的乡村,一个有乡愁的所在,能够再现出来。告诉年轻一代,在那个特定时代的特定群体,那些普通的民众在并不缺少磨难的背景下,他们怎么样面对自己的生活?怎么样面对所经历的困难?怎么样化解自己生命当中的难题?电影当中有婚丧嫁娶的情节,就是想告诉人们,那些乡亲们把原本平淡无奇的日子,操持得有生有色、有滋有味。虽然有悲伤、有忧愁,日常生活当中也会有一些冲突、有一些矛盾,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有自己美好的情感,有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诉求。他们这种喜怒哀乐的再现,我觉得呈现了人性最本真的一面,也是生活最本真的一面。
《香河》之后还有两部作品,《浮城》和《残月》,这三部作品构成“香河三部曲”。
徐可(文艺报副总编辑):刘仁前是里下河文学流派中的一位重要作家。我是里下河“郊区”的,离他那儿很近。我看他的小说还是电影也好,无论从地域背景、时代背景都有高度认同感。从地域角度来说,看到非常的亲切和感动。从时代来说,电影是70年代,我是60年代人,那个时候10来岁,特别有小时候的记忆。电影里面的农活,包括割麦子那个,我突然想起来是大家排成一排,一个人分割几溜往前推进,当时我死活想不起那个场景,这部电影也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回忆。我觉得电影很好的把小说诗意化、风情化、风俗化的特点,吸收进来,并且很好的反映到人物上来。
韩万峰(影片导演):从打算拍这个电影,到现在大概用了三年。我有七年的乡村经历,这是触动我做这部电影的原因。我想回归乡村电影本真的状态,做一部远离意识形态的电影。
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要考虑四点:1、我希望做一部关于记忆的电影,能给中国的70年代,留下这样一个记忆。2、在人物塑造上尽量用全景的视角反映一个村庄的家长里短,真实的原汁原味的再现,去做一部具有真实类型的电影。3、电影主要人物的选择。我让村支书身份变为了大队长,通过建学校这件事,完成他个人精神救赎。4、对小说原著精髓尽量保留。在电影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的原名,尽量保留小说中赋予的里下河特定的人物性格的鲜活性,尽量能够恢复那特定年代的一种记忆。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这是一部在物质与精神双重贫困的年代,追求个体自由的电影。影片不仅反映了物质匮乏,也反映了精神的匮乏,在双重匮乏的年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着个体的自由。这是一部演绎了里下河水乡风俗的诗意电影。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它是带有很强文学性的一部电影,塑造了一群人物群像。电影把引起的人物命运变化的事件呈现出来,有一个特别宏大的布局。从艺术上来讲,它是散点式的叙述,而且还用了哑巴画外音的来叙述。用了当地的音乐和旋律,很有特色。音乐跟场景配合度,人物情绪和心理的配合度也非常好。这部作品是我们回初心改革开放四十年大思潮的一分子,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记忆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也做了很多探索。
王海洲(北京电影学院图书馆长、教授):这部影片发挥了韩万峰导演的一贯的追求,因为他对民俗题材比较感兴趣,往往会拍一些风情化的东西。韩导刚才讲记忆,在这样一个文本选择情况下,他也动员了他个人的记忆。整个来看介于画面、个人叙事的选择,对70年代做了交织的融合,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不管是当代题材还是历史题材,关于中国建国以后七八十年代,展示生活表象的东西比较多,他通过展现生活的表象,让观众观看通过自己的记忆去感受。文本也是这样,让观众自己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去剖解意义,双贫困年代人对自由的追求,这是导演的创作风格,在影片当中也是坚持、贯彻、完成了。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马上联想到《城南旧事》、《芙蓉镇》,以及沈从文的小说,前两部电影都是根据文学改编的。我看了以后,我觉得这么深厚的文学底蕴,我就后悔当年做的一件事。80年代写了一篇文章叫“电影的文学质疑”,我当时跟张俊祥辩论,他说:你现在想电影有没有文学性?现在回想电影的文学价值真是不应该质疑。刘老师的小说很厉害,如果他没有提供这么深厚的底蕴,这个电影达不到我们感受的程度。
文学改编的电影和我们电影界的商业片、类型片是两个文化形态。文学改编的电影可以成为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作品。类型片过眼云烟,当时把钱挣完之后,可能就被人忘了。所以,文学改编的电影,应该是电影文化重要的门类。我觉得文学要比电影更长,可能更成功、更细致、更深入,所以它的美学成就非常高的。这部小说直接描写人性和农村乡土社会,所以这部电影应该有更长久的保留价值,这也是一部根据文学改编才能取得这样的美学成就。因此,我对文学的价值再次表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