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延安时期鲁艺版画漂洋过海回归中国

来源:光明网 | 李娇 颜维琦  2018年04月27日13:46

时隔73年,美国空军航空部队飞行员乔治·韩伦(George A. Hanlon)中校的子女带着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版画名家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木刻版画飘洋过海,15幅珍贵版画重新回到了中国。

4月21日,“归来:艺术穿越时空——韩伦中校捐赠延安鲁艺版画捐赠仪式暨主题展开幕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仪式上,由上海东影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韩伦中校捐赠版画纪录片《归来》正式发布。

韩伦中校为美国陆军航空队(今美国空军前身)队员,1944年9月8日,其所属机组在执行对日轰炸任务后遭日机追袭,飞机坠于渤海海滨。韩伦中校与其他6名组员安全跳伞,在中国军民的倾力护送下,徒步1500余公里,历时四个多月,途经今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等省市,突破日军无数封锁线,从渤海之滨来到黄土高原,于1945年1月12日,平安抵达革命圣地延安。韩伦中校等人在延安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并受赠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版画作品集共15幅。

版画捐赠人韩伦中校的后人丹尼斯·韩伦表示:“这套木版画一直挂在我们家里显眼的位置。每当有客人来访,它们都是焦点和话题的起点。我们的父亲通过它们铭记他在中国度过的时光,还有在那里邂逅的中国人民。他常常提到他在中国的那段冒险。父亲过世后,版画又承载起我们对他的回忆,记起他那段在中国的经历以及当时的中国人民给予他的救助。这套版画延续着我们一家和中国的联系。父亲生前一直想要再回到中国看看,我们希望这次向复旦大学的捐赠可以弥补他这一未完成的心愿。”

丹尼斯·韩伦说:“从小我们就看着这些版画。但是对我来说,我从未真正了解他们的意义。直至1966年,我当时还在读高中,拜读了赛珍珠的著作《大地》。这本感人至深的书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个特殊时期的中国,并让我对这个我知之甚少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向父亲请教这本书以及中国时,父亲向我一一详细介绍了这十六幅版画。每一幅版画都讲述了一个关于四十年代中国的故事。通过这些版画,父亲描绘出了当时中国的乡村生活:村庄、集体生活还有与日本的矛盾和斗争。此外,因为我父亲在中国的这段特殊经历,我们兄妹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使用筷子,在美国很少有孩子能在五六岁的年纪拥有这项技能。”

2017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复旦大学图书馆陈思和馆长从密歇根大学唐小兵教授处得知曾经在中国战斗过的美国已故空军飞行员韩伦中校收藏的一套鲁艺版画有意捐赠。陈思和馆长委托严峰书记第一时间联系了唐小兵教授,希望能够联系上韩伦中校的家属,获得这次宝贵的接收捐赠的机会。在多方的努力和沟通下,中校的家属非常愉快地表示愿意把版画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派出王乐副馆长远赴美国,得到韩伦中校子女的热情接待并顺利地将版画取回。

陈思和表示,“韩伦的子女们将父亲收藏的延安版画捐赠复旦大学图书馆,与本馆已经收藏并正在展出的陈毅日记及其藏书(陈毅元帅的子女所捐赠),构成了本馆红色经典收藏的特殊性。而且延安版画原件的意义,不仅仅为版画创作及其物质材料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这些版画背后的故事。中美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凝结起来的国际主义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传奇性、文学性、真实性的动人故事,将会在复旦大学一代代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深受教育,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象征,象征着中美两国人民之间世代友谊与感情。”

木刻版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因其自身创作材料较易获取,印刷制作具有可复制性,成为了抗日战线上的“特殊的武器”。版画捐赠联络人、密歇根大学教授唐小兵表示,“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独树一帜,富有情节性、直观化等特点,有效地起到宣传革命信仰、凝聚民族精神、打击敌人的重要作用。延安的木刻版画创作涉及陕甘宁边区及相关解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民俗等多个领域,为研究这段抗战时期的历史背景、人民精神状态、当地民俗风情提供了生动详实的材料。韩伦中校家属向复旦大学图书馆捐赠的这批版画资料,蕴含着两国军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难忘岁月里戮力同心抗击日寇的战斗友谊。”

据悉,韩伦中校子女捐赠的这批版画共计15幅,均创作于1941年至1944年期间,其中1943年的作品最多,有7幅;1944年的作品6幅;其他年份的作品各一幅。创作者包括:古元(5幅)、彦涵(5幅)、计桂森(2幅)、力群(1幅)、胡一川(1幅)、马达(1幅)。为了更好地收藏、陈列这批版画,发扬其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复旦大学图书馆专门设置以韩伦中校命名的展室,结合多种形式展陈受赠的鲁艺版画和版画背后的故事。版画原件将在复旦大学理科图书馆展出到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