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诗意空间连结文学与建筑 第六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

来源:文学报 | 袁欢  2018年04月23日08:29

由《文学报》与上海市作协、《上海文化》杂志社主办,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华语文学网承办的第六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散文大赛颁奖仪式日前在上海崇明图书馆举行。本届大赛历时6个多月,共收到来自海内外3700多份华文参赛作品。经评审,散文类一等奖颁给了胡杨树的《中国庞贝——泗州城》,诗歌类一等奖则由杨炼《四桥烟雨楼的飞檐》获得。

“‘禾泽’是建筑的源头,在高楼林立,钢铁混凝土之下,是一片稻田、一条溪水,一座石桥,而我们诗歌生长的根源也在土地深处。”诗人杨炼以诗意的语言阐释此次大赛的名称,在他看来空间性是建筑和诗歌的根本衔接点,“每首诗歌从构思到写作是语言、空间的建构过程,建筑其实也不仅仅是外在的实体,随着时间流逝,它逐渐成为人内在性格的自然延伸。这种空间性是人性与诗意的。”他此次获奖作品《四桥烟雨楼的飞檐》以扬州园林为对象,分为风景、时间、空间、孤独等主题,“我希望通过这首诗对古典建筑进行现代意义的阐释,也希望建筑与文学二者的融合能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审美意识”。

建筑与文化的相遇在当代愈发被人们发现、运用,然而在二者的结合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当代城市建筑如何与古今交错的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在这方面,杨炼指出中国不缺乏包含深厚古典韵味的城市,但是一味因袭古典是没有意义的。所有当代文化的核心是创造性,因此二者结合的思考点在于如何将古典内涵中思想、哲学等深层面的内容提取出来,加以创新与利用,从而与当代产生连结。“建筑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文化的建筑是没有生命力的。”大赛支持方、禾泽都林建筑与城市研究院院长宋建良亦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出发,表示中国古建筑展现了人对于自然的向往,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同时,他认为如今学科设计中,建筑设计专业被划分到工科学科下,学生接触文科类内容十分有限,他希望当代中国建筑师们能够多摄取文学养分,以中国文化的语言和文化重构当代城市建筑。

“建筑与文学二者都是历史与时代的纪念碑。每个时代的建筑都凝聚这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美学等因素,好的建筑代表一个时代,文学亦是如此,将一个时代的情感、风俗、人情、故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在总结发言中说道,在他眼中,举办了六届的“禾泽都林杯”仍只是一个开始,大赛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原因正是在于建筑与文学的美妙结合。此外,“禾泽都林杯”能破开“首届游”魔咒,也得益于其匿名评审机制,该机制使得该奖项更具公信力,表现出对于参赛作者、作品的极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