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阅者众 读法多 2017年数字化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增长,有声阅读成新增长点

来源:人民日报 | 康岩  2018年04月23日07:29

 2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紫荆山地铁站,一对双胞胎姐妹在候车间隙阅读电子书。   新华社记者 李 安摄

日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小学举办“赏中华诗词 做儒雅少年”诗词大会。图为该校老师装扮成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与学生共同参与诗词大会。   银 燕 牟 健摄影报道

20日晚,市民在位于贵州省仁怀市市民休闲广场的24小时智慧书屋内阅读书籍。24小时智慧书屋是一家自助图书馆,使用面积30平方米,配置了3000册精品图书,市民只需使用二代身份证即可刷卡进入书屋内自由借阅书籍。   陈 勇摄(人民视觉)

由吴晓波频道创始人吴晓波编选的新书《我的诗篇:当代中国工人诗歌100首》,将在今年5月1日发布。有调查数据发现:进城务工人员已成为促进近两年国民阅读人群增长的重要力量。“工人诗人代表的是中国3亿多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用诗歌记录了中国制造的另一面,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努力。”吴晓波说。

淮南矿业集团潘四东矿工人老井是诗集的作者之一,他已在井下工作30多年。“我最爱读诗,二十四史等国学历史类书籍我也常看,它们是我写诗的源泉。”老井说。

阅读人群持续增长

根据日前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数字化阅读中,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移动有声APP平台已经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

据行业占有率超过73%的喜马拉雅FM统计,截至今年2月,平台用户总规模突破4.5亿,活跃用户日均收听时长超过128分钟。在线内容既包括根据纸书改编的有声读物,也有各种原创课程。以清华大学千人计划教授陈志武开设的《陈志武的金融课》为例,截至4月20日,订阅数已达15.98万,课程播放量达1305.1万次,总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纸质书阅读也在稳步增长。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出倡议,并联合国内20余家出版机构及文化品牌于2018年发起的一项阅读推广活动“阅读一小时”,23日将正式面向所有读者。他们倡导在世界读书日当天关闭电子设备一小时,拿起纸质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营销编辑李迪斐介绍,在图书馆、书店、企事业单位等不同的阅读地点,读者将关掉并封存手机,静心阅读纸书。“手机阅读很容易被干扰,比如社交软件的消息、各类推送提醒等。而倡导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不冲突,它是另外一个空间和阅读形态。”李迪斐说。截至22日15时,在300多个公共空间的报名者达19190人。

“今年参与的近百家单位,会自行组织员工阅读。一些之前没想到的机构,比如银行网点也来报名,无锡一个阅读组织联合了当地地铁1号线,在地铁通勤时间开展活动。”李迪斐说。

“不管通过什么介质,爱阅读总是好的。”更偏爱纸质阅读的吴晓波说,他一年会买200多本书。根据亚马逊中国日前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平均每天阅读半小时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达80%。纸电一起读是受访者阅读的主流,55%的受访者表示在过去一年同时阅读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时很多受访者已将阅读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阅读像阳光一样,是生活必需。

阅读内容更加广泛

全民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已成社会共识。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看来,这得益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读者的合力:“今年,全民阅读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公共图书馆法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好的政策支持。各级单位、出版机构也经常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覆盖人数超过8亿。”

而数字化阅读,尤其是有声听书的快速增长,在魏玉山看来则得益于技术进步:“移动互联和阅读终端的发展,极大拓展了阅读的覆盖面,阅读变得触手可及。”

陈志武觉得,中国过去40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是社会阅读氛围渐增的根本原因。当一个社会物质不再短缺、社会整体财富激增的时候,文化需求就会增长:“在当下中国人对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是怎么回事等,都更想要了解,阅读是了解这些的最佳形式。”

这些趋势在传统出版业同样得到印证。全民阅读持续向好和近年国家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分不开。2016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起针对国内实体书店的“加油!书店”活动时,响应的书店只有30余家,2017年却超过200家。

“人们对于高品质图书、个性化阅读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比如阅读之后,读者有交流和深度理解的需求,所以很多书店会组织书友会,推出作者或名家讲书等活动。”李迪斐说。

阅读方式不断拓展

魏玉山认为,当阅读边界不断突破,好的知识服务就会如大浪淘沙般被受众筛选出来。“事实性知识告诉你是什么,原理性知识告诉你为什么,技能型知识训练具体技能,人际知识告诉你如何在社会里生存。现在知识服务大多集中在后两种,心灵鸡汤、职场情感类较多,而随着知识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前两类将价值更大。”

陈志武进一步分析,提供知识服务的第一个标准应该是真实,“传播的必须是经过行业内专家学者反复论证的精确知识,在此基础上受众要搞清自己的兴趣是什么,再找相应的书读和有声课程听,否则很容易淹没在信息海洋里。”

据悉,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在财政部的支持下,正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共同构建新的国家知识服务体系。负责人表示:“我们想把文献中的知识按结构、分章节提炼,做成产品,20万字的书变成两万字的提纲或者APP,为受众提供更精准的知识服务。”目前已与一些试点单位,比如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开发了“人卫临床助手”和“人卫用药助手”程序,用户输入病症就能了解医学原理,获取用药指导。

从最初写书做纸质出版、写报纸专栏,到办微信公号、开音频课程,吴晓波经历了媒介生态的变迁,他对好的知识服务的定义是社群化和产品思维:“以前传播知识更像在一个大广场,一人说众人听。现在是房间,用户愿意听才进,甚至可以跟传播者辩论。”他建议,知识提供者要根据用户反馈数据改造产品,用户也要明确定位,找到适合的学习社群。

陈志武觉得,目前课程还多在驾驭宏大话题,接下来他要推出一档跟生活紧密联系的经济学课程。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5G和城乡WiFi进一步覆盖。“在技术驱动下,未来阅读方式会越来越多元。”魏玉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