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把握城市经验 讲好城市故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张杰  2018年04月17日08:48

当下,城市已成为人们最主要的生活空间,城市发展与繁荣给作家提供了新鲜的表现课题。文学走向城市,书写现代城市生活经验,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倾向和关注点。

  城市文学正在不断成长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杨剑龙认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昭示了城市文学灿烂的前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使历来以农耕为本的中国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以农村题材文学创作为主的创作状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中国文学走向城市,书写城市生活经验,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倾向和关注点,城市文学必然会得到不断的生长与繁荣。

在杨剑龙看来,虽然城市文学发展迅速,但短期内仍然不可能成为主流。这与中国社会的基本属性、作家队伍等有关。中国虽然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但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属性仍然是农业社会,基本的生活记忆、情感积淀等,仍然是农村的、乡土的。他举例说,现在活跃在文坛的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多出身农村,许多出生于城市的作家有农村插队的知青经验。他们的创作必然离不开农村,而且他们仍然占据文坛的重要地位。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作家中,很多也是从农村出来的,他们的创作必然与乡土与农村有着密切的关联。就历年的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看,绝大多数都是农村题材的作品。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李丹梦表示,文学的书写与构思涉及城市经验,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折射。但写到了城市是否就是城市文学,却很值得追问。当前的城市书写虽然数量不少,但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城市”或“涉及城市”的,城市在此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很少有触及和呈现城市内部精神的作品。严格讲这不属于城市文学。城市文学讲求提供新的现代经验和精神支持,这是它的生命所在,没有这点,至多只能算城市题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刚表示,基于目前创作现状观察,未来城市文学成为书写的主流,几乎是一种可以预见的事实。作为当代文学的创作主力,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批作家,他们生长在城市,并且长期生活在城市,这让以经验写作为主要创作方式的当代文学与乡村世界渐行渐远。当代文学中,就创作惯性和生活源泉来说,生于50年代的一批作家依然是乡村写作的主力,但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他们将是最后的乡村写作者,城市文学的生长不可避免。

乡土视角构成城市书写重要维度

有学者认为,当前文学对城市的书写还无法提供真正的城市精神体验和情感表达,存在同质化、模式化表达倾向,依然保有相当浓厚的乡土心理和价值诉求。

李丹梦表示,城市与乡土在文学中本来就是彼此依偎连带的。想截然撇开乡土来书写城市,既不可能,也无必要。目前的城市文学之所以不如乡土文学丰富多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创作主体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真能从态度上把城市“家”化、“乡”化,眼光就宽容了,城市的多维面貌,叙述的弹性、张力才能出来。

杨剑龙说,就当前文学对城市的书写来看,也有一些作家对于城市生活比较熟悉,他们以自身对于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写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学作品。但与乡土文学的创作相比,作品所反映出的生活的厚度、文化的力度、思想的深度,都有稍稍逊色的地方,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没有能够进入茅盾文学奖的视野。

杨剑龙认为,由于有诸多作家是从农村或小城镇进入大都市,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复杂性,使一些创作城市文学的作家缺乏静心创作的心态和氛围,呈现出一些同质化、模式化的表达倾向,甚至有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乡土心理和价值诉求,这一方面与作家生理和心理与乡村有着难以割断的牵连有关,另一方面为迎合读者市场的需求,某些出版机构和某些作家,以码洋和市场为文学创作标的,以致于产生了诸多同质化、模式化的作品。

加深城市生活的体悟与思考

杨剑龙表示,城市生活的变化必然反映在文学上,城市经验的把握与呈现,必然是以对于城市生活的熟悉与思考为前提。作家只有深入城市生活中,不是浮光掠影地“体验生活”,才能真正把握城市经验。文学创作是追求独特性,创作城市文学也必须有作家独特的生活视域与思考角度,作家应该努力寻找其独特的审美方式,在城市生活中发现美、描写美。

杨剑龙认为,讲好城市故事,首先要熟悉城市生活,熟悉城市人;其次要在观察生活过程中有所发现和思考,虽然文学创作并非需要解决问题,但是思考问题、展现问题是必须的;再次要有能够引人入胜的故事,读者通过阅读城市文学作品,可以了解他们不了解或者不够了解的生活,甚至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给予读者以某些艺术的享受和启迪。

李丹梦说,要想讲好城市故事,找到自己的审美方式,一句话就是“在地化”生存。每个城市都拥有不同的个性、地方性,若能接通这种“地气”和地方的历史,会是相当优秀的城市文学。

徐刚表示,文学对于城市的捕获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简单的器物层面;其次逐渐深入文化的肌理,理解城市与人的关系;最后则是城市的精神世界。近40年来,中国城市文学的发展大致是按照这一脉络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