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莫让潮流冲淡文化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于靖雯  2018年04月12日14:33

日前,重庆大学一位女生的名字“黄埔军校”,和西安一位刚上户口的婴儿的名字“王者荣耀”,引起大家的评说和围观。

新奇的名字,透射出一种求新求异的时代潮流,它完全抛开了传统的中正沉厚的命名方式,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反映出一种出离传统的新的文化价值观的走向。

离经叛道的命名方式,对传统的姓名文化,形成了一种冲击,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千百年来,姓名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不是有些过时了?标新立异的命名方式背后,所反映出的生存现实和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呢?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姓名,不仅仅是一种区别于他人的身份符号,同时也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涵义。古人对于名字的使用,都很讲究,一般都是有“名”有 “字”, “名以正体,字以表徳”: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是幼名,待到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 “字”用于与他人交往,以示相互尊重,如孔子名丘,字仲尼;苏东坡名轼,字子瞻;鲁迅名樟寿,字豫山……小小的名字,蕴含了父母对孩子长大成人后受尊重的基本心愿,也寄寓了期望孩子做有用之才,有胸怀、有眼界,品行良好、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姓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份精神礼物。人类的繁衍,不仅仅是血脉的延续、基因的传递,更是文化、智慧、爱意的传承。每一对父母,都希望倾尽所有的经验、智识,助力自己的孩子更好地适应生存的环境,顺利、圆满、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在给孩子的第一次命名中,父母也大都会把满满的祝福、期许,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中。藏族女孩叫卓玛的比较多,"卓玛”在藏语里,是神圣的仙女;蒙古族女孩很多叫“高娃”,则是蒙语中美丽的意思。

端方大气的好名字,往往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了规范、持重、温良、正统的姓名文化,明情理、重大局、克制温文、贴切中和的命名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姓名美学,名字中所韵含的深厚的文化意味和独特情怀,也成了人们衡量一个人、乃至其所依托的一个家族的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标尺。而姓名文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审美心理。恪守着这样一种准则,维系着这样一份衡定的秩序,既是享受着传统文化美学对心灵的浸润,也是维系着一个己然成型的文化系统对精神的护佑。

而父母寄寓在名字中的关爱和信赖,一旦被孩子所理解,所感怀,更是激励孩子不断成就自我、修养自我的原初动力。孩子在伴随其一生的名字里,时时感受到父母深挚的祝愿和期许、信任和支持,也是孩子能够找准人生方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引领其精神品质,抵达更高境界的重要保障。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竭尽全部学力,翻字典、查古籍,力图为孩子创想出一个好名字;孩子从父母赐予的名字中,获取一种良性定位和积极暗示,整个过程,就像是彼此共同体会着一种特殊的仪式感,在这个特别的仪式感中,彼此也感受着流淌在几代人之间由衷的爱、对美的向往,对善的守护,以及人性之中天然的乐趣和对生命的巧妙适应。

随着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发展,姓名文化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信息发达、竞争日趋激烈、观念日益多元的今天,姓名文化,更是显现了新的趋向和动机,表现更为丰富和多样。

"出名要趁早”。人口数量越来越多,人才也越来越多,而资源有限,优质资源更为有限,生存竞争也日益激烈。早早让孩子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早些得到师长、前辈的青睐,早先抢得一份优质资源,获得接近名师的先机,在父母的观念里,对于孩子的成长提升,也许是求之不得的捷径。

只是,问题在于,未遇名师之前,孩子面对的,更多的是俗常的社会,是普通的成人,和极其普通的孩子。孩子从迈入社会之初,便彰显出一种与众不同,便形成与同伴的较大的反差,便引起周围人过多的关注,是否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必要的侵扰呢?

人终究是要生活在群体之中,在任何一个群体之中,过分强化自我,过度强调自我意识,了无意识的挑战习俗,刻意的逆传统而行,大概并非最佳选择。而让孩子恰当地融于社会主流之中,心态、智识全方位的自然成长,或许对于孩子而言,倒是一种更为轻松自在的选择吧。

生命有着自己的节律,需要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安静的时光。对生命的真正护佑,或许是给他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不去过多干预,让他有一份成长的安然,培养一份属于自己的生命的自信,也许,才是对生命的一份宽待和尊重。

也许父母的初衷,不过是意在鼓励创新,推祟创新,是有意让孩子从自己的名字中,从父母为自己命名的风格中,感受一种神思飞扬、独立不羁的才情和特质,从小培养孩子求新求变的意识,而这也正是时代的需求。只是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关乎人类进步的重大职责,不是一个幼小的孩子能够承受和承载的,也不是他们的力量能推动和改变的。创新固然要从小抓起,更多的责任,还应是落在成年人肩上。

而一个现存的社会系统的形成,既有它的现实性,亦有它的合理性,中华传统文化中,其实也有合乎心性的东西,天道合一,性灵自然,都是合乎生命节律的理念,也不一定需要完全与之抗衡。一个完善的社会系统之中,也可能存在着有益于人的身心的东西,纵使社会进步发展,也不一定将旧有的传统全部抛开,或者全然无视它可能的现实影响和蕴含的积极作用,也许,才是审慎对待生命的态度。

至于潮流的东西,盛行多久不好说,而等它不再盛行的时候,追随潮流的价值,怕也就化为乌有了。

社会终究要走向进步,孩子也要走向未来。对于孩子而言,生命贵在圆融,从理性助力孩子成长的角度而言,取名亦应谨慎,让潮流冲淡文化,或许,并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