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个土耳其帅哥的中国文化情结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董恒波  2018年04月10日15:59

一、老外也讲国学课

2017年11月下旬,我随《丝路朗读》节目组来古都西安采访。约好了与王成明的会面地点,是在陕西师范大学对面的一个小餐馆里。

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他还没有到,我们只好要了几份陕西小吃,一边吃一边等他。快吃完饭的时候,他才匆匆跑来,双手抱拳,一脸愧疚,用地道的汉语和我们说,“对不起,对不起,让您久等了。”我们寒喧后问了一句,才知道他也没有吃饭,于是就喊服务员又要了一碗面条。王成明显然是饿了,大口大口地吃着面条,一边吃一边和我们说,“刚才正在给孩子们上课呢,所以才来‘反’了(晚)了。”他嘴巴里有东西,吐词不清。

“你给孩子上课?上什么课?”

“国学呀!”王成明把嘴里的面条咽了下来,一脸洋洋自得的样子。

“你,一个土耳其人,来给我们的中国孩子讲国学?”

“怎么?瞧不起我老外讲国学?”

看着我们的眼神的充满了怀疑,王成明先是骄傲地解释一句,“我可是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生。”然后,开始大段大段地背诵《论语》、《道德经》,又接着讲起孔子孟子朱熹董仲舒的奇闻异事,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眉飞色舞,让餐桌上的那几道特味小菜都黯然失色了。

二、名字是有讲究的

我们的采访是从他的名字开始的。

他的土耳其名字,写出来是这样的: CUMEN-NIYAZI.我们读了几遍,发音也不标准。他说现在人们都叫他的中国名:王成明。他用自豪的语气说,王姓,是大姓,大气磅礴,有尊严;成,有成就; 明,就是光明磊落。说完了,又像个孩子似地悄声地补充了一句地道的中国俗语,“嘿,我这就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哦,有讲究,这就是你为什么叫王成明?”

“咦!你们知道中国有一个大儒叫王阳明吗?和我的名差一个字。”他问。

“王阳明?知道,知道。”我们大家点了点头。

“浙江余姚人,明代大儒。王阳明创造的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重要的会议上,对王阳明位先贤哲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呢,并倡导大家向他学习。”

嘿!这个老外对中国的事情知道得还真不少。

“我叫王成明,也有这个因素,因为我很钦佩王阳明先生,所以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的名字叫王成明,哦,就是要成为王阳明这样的人。”

三、为什么来中国留学

问王成明,为什么要选择中国来留学?

他沉思了一会儿,仿佛要从回忆的大海里,捕捉那最初感动他的那一束美丽浪花。

“是一个电视剧,没错,他在土耳其读小学的时候,回家看了一个中国的电视剧,哦,名字记不住了,反正是一个古装的历史戏。这个电视剧,让我对中国有了最初的印象。那里面的人物,无论是服饰、背景还有故事,都让自己感到十分的好奇。中国,真的是一个又美丽的又神奇的国家呀。”

“是抱着好奇心,开始留意有关中国的一切的。学校老师讲历史时,讲到了中国的孔子老子,他们的很多名言,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当然喽,我所知道的中国,都是用土耳其语言翻译过来的。那时候,我就想,如果你一天,我要是直接能用汉语来了解中国文化,来解读中国古代哲学的博大精深,一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从那时起,我对中国,特别是中国的文化有一种迷一般的向往。五年前,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我来到了中国,来到了古城西安,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伟大的中国文化啦!”

王成明瞅着我们的眼睛叙述着,惬意、激动、兴奋溢于言表。

四、热情好客的西安人

王成明,1994年10月,出生在地中海沿岸风景秀丽的国家——土耳其。今年刚好23岁。

他初来西安的时候,连最简单的汉语“你好”都不会说,“西安”这两个字怎么写都不知道。但仅仅过了一个月,他就基本熟悉了西安的生活,并且融入了这个城市。

他最初在西安交通大学学习汉语,从西安人身上,他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好客。

王成明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刚来西安,他是和朋友们在一个叫南稍门的地方租房子住。有一天,家里做饭时,突然没有了天然气。朋友们你看我,我看你,不知所措。因为大家都是刚来中国,没有人会说汉语,更不知道上哪里去购买天然气。王成明觉得这是个锻炼的机会,就自告奋勇地去解决问题。他查字典,把“天然气”三个汉字抄在一张纸上,就出门了。

在一个市场,碰见一个卖肉的师傅。王成明把纸条递了过去,连说带比划,那个师傅终于明白了意思,竟然找了个阿姨带着王成明,领着他走街串巷,过了好几个马路和,才来到天然气的交费点,填表付费,教会王成明完成这一切后,才离开,并不要任何的酬谢。

后来,王成明把这个故事告诉了父母,他们感慨地说,“中国人热情厚道呀,到中国学习,是你明智的选择!”

五、“一带一路”了不起

每一个人都忘不了自己的历史。

王成明也一样,他清楚地记得,突厥,是中亚和西亚等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土耳其的前身,或者是祖先。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联系。

说到中国的丝绸之路,王成明一点也不陌生,当年,这条彩虹一样的丝路,就是通过土耳其到达了欧洲。

问丝绸之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说到了汉代的张骞出驶西域的典故。他的眼睛朝着窗外望去,仿佛看见了一队队商贩的驼队从大漠硝烟处过去缓缓走过,耳边也仿佛听到了那一串串悦耳的驼铃。

王成明说,中国了不起,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让人极其惊讶,一带一路”这想法非常有价值,这是一个关乎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丝绸之路,打通了是中国与世界的外交和商贸,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这个重要的倡议,跟着中国一起挣钱搞经济建设。一是物质流通,二是文化交流。他愿意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做出自己的努力。

六、感慨两千年的儒家文化

王成明对中国文化是热爱的,他在学习汉语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就,让人刮目相看。

2016年10月,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举办第一届“孔孟文化节”,邀请了哈萨克斯坦、韩国、津巴布韦、卢旺达、越南、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的17名留学生参加。其中有一个项目是“背论语免费游三孔”既孔林、孔庙、孔林。

这些留学生虽然汉语考试均过五级,但要流利地大段地背诵论语,还是要求有较深的汉语功底。活动开始,第一个上台背诵的,就是王成明了。那些文言辞语,从他的嘴里清晰地吐了出来,行云流水般侃侃而谈,显然是那样的轻松自如,俨然一副中国通的派头。

我们在和王成明的交谈中,了解到,这位年仅23岁的土耳其小帅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已经达到很高的造诣。

他说,他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接触儒家文化后,发现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教有很多相通之处。儒家有两千多年的文化积累,人与国家很像,既要保留自己的东西,也要学习别人精华。这样才能进步。

七、热心中土文化交流

文化的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

我翻看手机上王成明的微信朋友圈,几乎大部分内容都与文化交流有关。他一面给少儿朋友开国学讲座,一面以“学而讲坛”的名义举办土耳其文化与风俗的报告会。他的报告会,在西安办得风声水起,受到越来越多的听众喜欢。

王成明从西安交通大学的汉语言专业毕业后,目前在陕西师范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的硕士学位。

他在讲座介绍土耳其的文化与风俗,那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古老国家,被称为“文明的摇篮”,曾是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中心,有着6500年悠久历史和先后十三个不同文明的文化历史遗产,加上三面环海的地势,有着极丰富的旅游资源……

王成明这个学而讲坛,集聚了一群汉语流利的土耳其留学生,他们的讲座中间,还插有载歌载舞的土耳其表演,有互动问答环节赠送小礼品,现场还有浓郁的土耳其特色的茶点请大家品尝。

八、丰富的业余生活

痴迷于中国文化的王成明,完全没有老学究的那种矜持,更不是那种只会埋头书斋里“掉书袋”迂腐书虫。

青春激情、时代精神时时在他的身上闪现着光芒。

他喜欢打羽毛球,喜欢除了古文以外的各种书籍,他还喜欢听古典音乐。

2016年6月,他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得了孔子学院的奖学金,在校期间的各科成绩,平均都在90分以上。2017年2月,在国家汉语成绩考试中,他顺利地通过了六级大关,成绩为271分,满分为300分。

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在央视、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拍摄了《一带一路上的土耳其》访谈节目;参加“陕西大眼蛙公益——我做三天山娃”活动,到山里学校当志愿者与当地孩子交流;参加陕西省“听见你的声音”诗歌朗读比赛活动,等等。

“我参与,我成长,我快乐!”

王成明的生活,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九、目标:考北大博士

王成明的父母是做生意的,主要是纺织品。他们在土耳其当地做生意,父母很想让儿子继承他的家业,最好能回土耳其打理他们的纺织品生意。

在中国生活整整五年的王成明,他的“三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下一步选择,可能会让他的父亲失望了。

他和我很认真地说,不想继承父业,不去做生意。

他现在执意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他的就业意向非常明确,要做地外汉语教师或者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传播工作。

我把话题岔开,笑着问了一句,你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有学历,有文化,现在应该是谈情说爱的年龄,你有什么打算?

王成明倒是十分爽快,哎哟,现在,一见面就问我有没有女朋友?想不想找一个中国女孩成家?哇!天天都能听到这个问话,人家这是关心我,我得感谢,是真心感谢。

但是,找不找中国女孩,这是要靠缘份的。如果缘份到了,我也不会拒绝的。说到这儿,王成明憨厚的笑容里夹着几分羞涩。

听听,人家这话回答得“多中国”呀!

王成明很快就要拿到陕西师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了,他有足够的自信。

下一步,他要去哪里呢?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又收到了王成明的微信信息,“董老师,您在北大哲学系有没有熟人呀?推荐推荐我,我要报考北大哲学系的博士生!”

十、与家人时空连线

北京。一电视节目演播厅。

央视的《丝路朗读》录制现场上,面对着主持人的问答,王成明就对中国文化的感受侃侃而谈,风采照人。

他说,他已经两年多没有回土耳其了。但每天都能和家人联系。

靠的就是微信。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更是文化的力量。

在主持人和编导的精心安排下,王成明把自己的手机拿了出来,当着演播室的观众,开始与自己的家人时空连线。

手机屏幕上,显示出的,是他远在土耳其的家人。那是他父母和妹妹的镜头,地球其实很小,亲人们就在眼前。我看出了王成明的眼睛有些湿润了。他用激动的声音和家人说,一定要请远在土耳其的亲人们,还有他们的朋友,都来中国看一看,开放的中国,宽阔的丝绸之路,已经敞开了胸怀,欢迎世界各国的友人。

录制节目后,我对王成明说,我第一次听到土耳其的名字,是与一首乐曲联系在一起的。那个著名的曲子叫《土耳其进行曲》,用英语说,叫“Turkish March”.

王成明兴奋地告诉我,好听,我最喜欢了,这是莫扎特的名曲。说着,他竟然大声地跳哼哼起来这个乐曲的旋律。说完,王成明拉着我的手,“董老师,你一定要去土耳其看一看,找机会,我帮你联系,给你做向导!”

十一、我心目中的中国

央视录制的这期《丝路朗读》节目,邀请的朗读者,都是陈铎、鲍国安、黄薇、王斑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唯有在王成明访谈后的朗读者,仍是他本人。他坚持由他自己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浓浓深情。

他朗读的是一首诗歌,这首诗题为《啊,我心目中的中国》

在我的心目中

你是茶叶你是瓷器

你是泰山你是长城

你是北京的太和殿

你是西安的兵马俑

在我的心目中

你是盘古你是女娲

你是大禹你是黄帝

你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你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

(作者:董恒波,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作家。现为央视创作团队文学组成员。任《丝路朗读》节目文学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