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何向阳寄语文学青年:永远不要放弃对美的感受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2018年04月10日09:00

原标题: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寄语文学青年:永远不要放弃对美的感受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摄

随着80后、90后一代的成长,青年作家在文坛上正形成自己的文学气候。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封面新闻联合打造的“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将目光聚焦在年轻一代,致力于推动文学新锐力量发展,受到业界瞩目。青年作家有哪些优点值得嘉许,在文学的长征路上,又该如何不断训练自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诗人、批评家何向阳在接受采访时,对文学青年、年轻作家分享了自己的文学心得。

2018年2月11日,由成都市文联《青年作家》杂志社、华西都市报社、封面新闻联合打造的“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启动后,受到文学圈写作界、评论界的热烈反响。何向阳首次担任专家评审团成员,对该奖项有高度的关注。“这个奖已经举办两届。反响很好。在全国范围内,对青年作家的创作推动,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个奖瞄准青年,是非常有眼光的,很有创新性。青年作家有三个特点:对时代和现实生活的高度敏感。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对新事物的感应、接受能力、反应能力都非常强。对新时代的变化、发展,尤其是对现实生活有非常敏感的一面。而且,很多青年作家已经显示出非常有实力的一面。第二,对新信息的借鉴和学习能力非常敏锐。当下是一个信息时代,全球化社会,我们中国有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的青年更善于站在世界文学的平台上,汲取世界上优秀的艺术创作手法。而且,年轻一代,外语水平普遍高,很多人能直接阅读世界文学范围内的优秀原文。第三,吸收、转化的能力很强。与前辈作家,一般都是需要相当长的沉淀期,十年磨一剑。现在的年轻人更善于高效、迅速把所思所想转换成自己的文本表达。比较敏捷。”

何向阳分享写作经验时谈到,“文学是一项长跑事业。年轻人要保持可持续性,以免后劲儿不足。我个人认为,有两个方法可以有效使用。第一,多进行经典阅读和深阅读。在浅阅读、碎片阅读盛行的时代,作为一个作家,光是泛泛地获取资讯和信息,是远远不够的。还是要多读经典,中国古典的和国外的名著。比如俄罗斯文学、法国文学等。随时提高自己处理生活,将之转化为文本的表达力和思考力。这就需要哲学、美学功底都要加强。第二,阅读只是一个方面,是二手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多补充营养。现实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一个人青年时代对美的感受力很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永远不要放弃对美的感受力。如果对美的感受力减弱,文学写作就会非常受影响。比如,春天的花开,我们对亲情、爱情的感受力,人与人的关系。当你对这个世界的正在发生的美,保有深沉的爱的感情,你写出的文字,才可能是能够点燃他人心中的深沉的爱的。 ”对于第三届华语青年作家奖”,何向阳作为专家评审之一,也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希望看到,年轻人有独特的艺术手法,对现实生活表现关切,让我眼前一亮。”

作家简介:何向阳,诗人,文学批评家。作为诗人的何向阳,1980年开始诗歌创作。出版诗文集有《青衿》、《思远道》、《梦与马》、《自巴颜喀拉》、《镜中水未逝》、《锦瑟》等。何向阳的诗风格凝练、简练,犹如一股清泉,在诗歌界备受推崇。作品译为英文、西班牙文。诗集《锦瑟》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小众书坊“中国好诗 第三季”。作为文学批评家,何向阳多年从事文学理论及中国现代、当代文学文化研究,成果甚丰。何向阳的文学批评文字清丽,角度新颖,其理论集《夏娃备案》、《立虹为记》、《彼黍》、专著《人格论》等,《文学:人格的投影》、《家族与乡土——20世纪中国潜文化景观透视》等作品,在批评界口碑甚高。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