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用“神笔”绘五彩童心和人世百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洪运  2018年04月09日15:29

电影《神笔》剧照。

洪汛涛先生和“马良”在一起。资料图片

马良,这个有一支神笔的少年,早就为读者所熟悉和喜爱,他是中国孩子善良、勤奋、刚强、正义的化身。这一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的创作者,就是儿童文学作家、文学理论家洪汛涛先生。4月9日是洪汛涛先生九十诞辰,我们透过童话《神笔马良》和电影《神笔》创作背后的故事来缅怀他、追思他。

《神笔马良》成稿于20世纪中叶,1955年首次发表在第三期《新观察》上。当年年底,由作者洪汛涛先生改编、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木偶动画片《神笔》出品。洪汛涛先生以“儿孙应有儿孙福,乐为儿孙作马牛”为座右铭为下一代人写作。他在童话创作上,推崇童话的民族化和童话的现代化相结合,他的童话富有爱国爱民精神,反映了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社会的主旋律。他的童话既有深度又饱含哲理,善于以小说大、以物说人、以古说今、以旧说新。

为什么当时洪汛涛先生能写出这样一部传世的经典作品呢?他多次在回答小读者提问时说:“我写马良,马良不是我自己。”但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一定有作者自己。

洪汛涛是浙江浦江厚重的传统文化孕育出的杰出作家。他自幼喜欢绘画、篆刻、书法,尤其热爱文学,他小时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以分销报纸为业的外祖父家。他回忆道:“我的母亲也是一个劳动力,报纸一来,就紧张地工作起来。后来,我渐渐懂事了,每天报纸一来,母亲便给我一叠报纸,我就坐在工作台一角,安静地看起报纸来。”那时候他只有6岁,还不识字,只会看图画。那时的浦江,整个县里没有一家书店,只有这一家“报纸分销处”。后来,上海、杭州的一些书局和印书馆主动寄来一本本图书目录,希望能为他们经销书籍。可是,外祖父没有更多资金去经销书籍了。于是,这一本本图书目录,便落到了洪汛涛手上。他在这些目录的书名上用彩色铅笔做上许多记号,将最想看的用红笔画上一个圈圈。他还写好了向书局邮购的书单,也写好了信封,只等有了钱就寄去。

洪汛涛回忆说:“那时候,我们这号家境不好的穷孩子,是一个铜板的零花钱也没有的,只有在过新年的时候,长辈为了图吉利,给了个‘红纸包’,可是凑起来总也到不了一块大洋的。所以,我写好的好几封邮购信,从来没有一封发出去过。”洪汛涛没有书看,就一遍一遍读那些图书目录,他从这些断断续续的图书目录介绍中,知道了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其中他特别喜欢王冕的故事。

洪汛涛先生上小学时,钢笔还很稀少,是颇为名贵之物。一次,在都市里做事的叔父给了他一支用过的旧钢笔。有一回,跳远比赛后,他回家发现这支笔不见了,急得立即赶到学校,在漆黑一片的操场的沙坑里用手翻掏,手指都擦破出血了,才找回那支笔。后来,这支笔一直跟随他走南闯北。

童年的洪汛涛先生就有一个心愿:“因为我爱笔,搜集有很多笔的故事,我便想到了要写一部以笔为主线的作品,写一个少年有一支神笔所发生的故事。”抗战时期,他漂泊在浙东山区,从淳朴的山民那里听到许多民间口头文学,搜集到不少民间文艺作品。他曾深情地说:“我爱上儿童文学、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是书和民间文艺这两位老师。”他生活在战乱时期底层人民之中,备尝种种艰难困苦。由于他丰富的人世阅历,以及作为一个文学写作者的责任感,他创造出“马良”这个人物,写出了《神笔马良》这部作品。

上世纪5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艺术委员会中,有成员在《新观察》上读到这篇童话,拍案叫好,认为正适合厂里美术片组制作影片,立即向厂里推荐,很快便得到一致认可,立刻派人上门和洪汛涛先生洽谈如何将童话改编为电影剧本。经多次交谈,确定了以下几点:一是这部动画片的观众对象是12岁以下的儿童;二是剧本情节以单线叙述;三是片名力求简要明确而又给人遐想。根据以上要求,洪汛涛先生在进行改编时,做了如下改动:

首先,更为清晰地交代了马良得到神笔的缘由。删去了原著中马良在梦中得笔,而是写马良用木炭画鸡却没有颜色,于是慨叹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支笔。这时传来声音:“你现在就会有一支笔了。”随着音乐声起,一位老神仙站在他面前,在递笔时说道:“马良,因你不怕困难,勤学苦练,所以有这支笔,快拿去吧!”马良惊喜地接过笔后,老神仙又叮嘱说:“好孩子,记住你自己的话,专给穷人画画。”这样的改动,凸显了神笔是对马良勤学苦练的一种奖励,而非意外得宝的侥幸。

其次,原著中写到统冶阶级夺神笔时,先是财主,后为皇帝抢夺,其意固然在于使得矛盾冲突不断激化,但也不免有故事情节的某些重复。洪汛涛对此作了删除与改动,把财主与皇帝的暴虐行为集中在“大官”一人身上,这样并不削弱原著的斗争激烈程度,反而更加深了观众对统治者的印象。还有把原来抢宝遭惩的情节由两次压缩为一次,既精简了篇幅,又显得简洁明了。

再次,加强了马良与劳动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的描写。例如原著中,马良先被财主关在马厩,他就画一火炉,边烤火边烘饼吃,然后画梯子越墙而去,后被皇帝打入天牢,未几即被放出。在电影剧本里,加了两个情节:马良因不肯为大官画金元宝,被投入监牢,而监牢里已有四五个农民因缴不出皇粮而被关押,马良用神笔在墙上画了一扇门,同被关在一起的农民一起跑了出去。之后,马良被悬赏通缉,他不顾危险,仍在为抗旱的农民们画水车,而当官府的衙役突然出现时,农民们立刻上前阻拦,勇敢保护马良。

剧本中,还有一点改动,马良再次被捕后,大官以“妖笔惑众,劫牢谋反”的罪名,判其死罪,推出问斩,没收神笔。但神笔离开马良后,丝毫不起作用,于是大官又召回马良,命他画金山。接下来,就是原著中皇帝被巨浪打入海底的情节,只是皇帝的身份变成了大官。

电影剧本经过洪汛涛先生与上海电影制片厂人员的多次讨论和修改,很快就定稿通过了。美术片组同志为这部影片投入了主要力量,靳夕亲自执导,参考张光宇原文插图,剧中的人物造型、置景、音乐方面,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各方努力,电影《神笔》终于赶在1955年年底之前出品。上映之后,马良的勤奋、智慧,他的爱憎分明的立场与行动,立刻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12个国际电影节,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和赞誉,荣获5个国际大奖,是新中国第一部参加国际电影比赛的儿童片,成为中国民族动画片的起点。

洪汛涛先生在“神笔马良”铜像落成典礼上说:“我一生没有给世界和人民留下什么财富,只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神笔马良’。”

童话《神笔马良》和电影《神笔》都是诞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中国故事,是中国式的童年记忆,也是能够给全世界孩子带去真、善、美的故事。洪汛涛先生就是中国文学界的“马良”,他用“神笔”描绘了五彩童心和人世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