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2018年第2期目录
■ 点睛
偏见和趣味/ 刘 琼 / 1
■ 当代前沿
身份转换与概念变迁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漫议/ 郜元宝 / 5
鲁迅研究的微观视角与宏观担当 / 汪成法 / 9
隧道的尽头便是光
——陈思和的文学批评 / 陈国和 / 12
被文学史劫持的文学批评
——论学院批评的文学史意向/ 唐 伟 / 17
■ 今日批评家
—刘琼—
重建文学写作的有效性/ 刘 琼 / 22
刘琼印象/ 彭 程 / 27
在文学性里求真
——刘琼文学批评漫议 / 陈晓明 / 29
■ 译介与研究 王尧 季进 主持
无用之用/ [美国]王斑 著 华媛媛 译 / 33
“生之斗争”与“生之平和”
——傅雷与张爱玲的对话/[美国]陈广琛 / 40
■ 批评论坛
—文化的通融与创作的个性—
传承与交融中的文化发展/ 范 稳 / 45
英语文学里的印度故事
——以维克拉姆·赛思为例/ 邱华栋 / 47
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创作的个性/[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卡西姆·布丘 / 49
从斯里兰卡的视角考察斯中关系/[斯里兰卡]皮亚·卡里亚瓦萨姆 / 53
■ 理论新见
“耶路撒冷诗学”的秘密
——耶胡达·阿米亥诗艺初探 / 李海英 / 56
“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的建构及嬗变
——以“教学大纲”为考察中心/ 孙向阳 /64
从现代化到反思现代性
——新时期古代文论研究的跨学科思考/刘思宇 /71
精神观照下的童年书写
——近期儿童文学短篇创作的新趋向/ 何家欢 /77
■ 现象解读
—网络文学—
优化网络文学生态的几点思考/ 郑纳新 / 81
网络文学的视野与文学的互联网化
——兼谈海青拿天鹅的古典言情系列网络小说/ 肖 晶 / 85
对广西网络小说写作现状的考察及思索/ 韩颖琦 韦宝华 / 90
■ 文坛钩沉
巴金为什么要反复地修改《家》?
——由“开明本”与“全集本”的对读说起 / 宋剑华 / 94
私人油印诗集的评价问题/谢 泳/104
■ 南方百家
人物志:童年秘境和人生旷野
——解读罗南散文重现故乡和重建故乡的写作路径/王 冰/108
批评如何“介入”文学现场
——读李仰智《言说与现场》兼论对话式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李 萱/112
在沙地间执着行走
——读沙地黑米的《彩云追》/ 黄艺红 / 115
在地域文化史书写中彰显创新魅力与学术功力
——评刘硕良等著《广西现代文化史》 / 李建平 / 119
城与乡:韦孟驰《甘蔗林》的经验书写/ 程志军 / 122
■ 绿色批评
失控的话语与弱者的孤独
——以阿乙、赵志明、郑在欢小说作品为例 / 李 壮 /126
论《独药师》与《人类世》的“互文性”
——关于两部小说的阅读札记 / 刘东方 /134
“乡村叙事”的诗性与浪漫
——海飞作品集《卧铺里的鱼》边读边记 / 傅逸尘 /140
让文学保存生命的悠久魅力/ 徐肖楠 /145
时空交错中的创伤书写
——唐颖的“双城故事”/ 周 思 /149
贾平凹的“问题意识”与“现实主义”/ 苏沙丽 /153
马步升小说的主观性叙述:小说的死穴还是出口?/张琼洁 刘俐俐/160
■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论李渝《金丝猿的故事》的版本改写/杨君宁/165
澳洲华文创作界的“萨义德”
——张劲帆论 / 蔡天星 / 170
■ 艺术时代
对鲁迅“战斗精神”的追慕与偏执
——20世纪30至40年代陈烟桥的文艺批评研究/ 简圣宇 / 174
从江湖中的班社到体制内的剧种:邕剧演剧史考察
——兼与简圣宇教授商榷/ 石 艺 / 180
■ 当代艺术视角 苏旅 主持
合浦渔民(布面油画)/ 吕 峰 / 封底